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爆发后,美国为了保持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优势地位,及时调整了对华战略,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美国所奉行的不干涉主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中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同盟局面,其间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缅甸,早已开始的民族解放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尤其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并占领东南亚地区之后,有了新的发展,对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由于战时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复杂,以及缅甸本身的实际条件,使得缅甸民族解放运动在寻求民族独立的方式上走了曲折的道路,并在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为了配合敎育事业大跃进,帮助各地敎学工作崗位上的同志們解决备課中的困难,本刊自本期起增辟"敎学参考資料栏",結合中学各年級敎学进度,按时刊登一些参考資料。希望同志們把你們在实际备課工作中在資料方面遇到的困难告訴我們,以求所选刊的資料更能切合需要。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波兰是一场空前浩劫,约600万人在战争中死亡。对这一时期的波兰人口状况,学者多侧重于法西斯德国对波兰犹太人的种族屠杀进行研究,而较少全面分析。本文拟从德国占领时期波兰人口的状况、苏占波兰地区的人口状况和战后边界变化对波兰人口的影响这三方面,试对二战期间波兰人口的锐减和大规模迁移进行简要分析,以揭示战争对波兰人口所造成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对华政策变化不定,但均紧紧围绕着一个出发点,那就是苏联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利益,它带有浓厚的大国沙文主义色彩及深刻的旧沙俄对外侵略扩张的传统痕迹。使苏联在援助中国抗战的同时,作出一些损害中国主权利益的行为,在出兵中国东北帮助打败日本的同时,大肆掠夺我国东北利益。  相似文献   

6.
赵学功 《历史教学》2006,29(1):34-3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研制原子弹,英国政府决定与美国进行合作,共同垄断原子能的秘密.由于种种因素,美国政府的政策出现了几次反复,但最终通过一系列双边协定,实现了美英的全面合作,为原子弹的早日研制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美英的政策也确定了双方对原子弹的共同垄断.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研制原子弹,英国政府决定与美国进行合作,共同垄断原子能的秘密。由于种种因素,美国政府的政策出现了几次反复.但最终通过一系列双边协定,实现了美英的全面合作,为原子弹的早日研制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美英的政策也确定了双方对原子弹的共同垄断。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美国在菲律宾建立起殖民统治,与东南亚有了初步联系。不过,至20世纪初美国对东南亚并无更大的野心与更多的介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确立了新的“东南亚观”。这个“东南亚观”不仅推动了美国战时介入东南亚事务,而且为美国战后制定东南亚政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宣布"中立"的土耳其政府实际上执行了亲德反苏的政策.大战爆发后签定英法土三国互助条约,明显针对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前夕与德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沉重打击苏联;在参加对德作战问题上一再拖延,源于亲德仇苏;战争后期苏联意欲在黑海海峡问题上惩罚土耳其,却适得其反,将其推向西方,对自身利益构成危害.二战期间的苏土紧张关系表明,一国对外政策以国家利益为依据,但以尊重它国利益为前提.  相似文献   

1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日本为实现其南进战略而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它凭籍着自己的武力,对东南亚实行了3年多的军事占领。在占领期间,日本政府对东南亚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实行了不同的占领政策。本文意在通过对日本占领政策的分析,阐述这个政策产生的内在原因、特点、占领政策与日本总的军事战略的关系以及对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1940年,日本趁法国遭受德寇侵占之际,胁迫维希政府达成关于维希政府向日本提供印度支那北部军事基地的协定,随后日军进驻印度支那北部。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日本与维希政府缔结“法属印度支那联防条约”。接着日军  相似文献   

11.
本文具体分析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对苏联态度的变化,认为其对苏态度经历了团结—疑惧—争夺—反对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中、苏、美、英等同盟国反对德、意、日等轴心国侵略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双方先后参战的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人口卷进了战争。 二次大战前夕,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3月和1939年3月,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1939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  相似文献   

13.
不惜代价地追求和平 ,是 30年代英国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战争的爆发 ,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和平主义运动的失败。面对着信仰与现实的冲突 ,和平主义者陷入了两难选择之中。他们修正了自己的立场 ,不再妨碍国家的战争努力 ,同时继续探索和实践实现理想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他们的乌托邦理想 ,与社会实际脱节 ,结果 ,不是和平主义者改造了现实 ,而是现实改造了和平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正>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轴心的法西斯侵略集团与苏、美等反法西斯同盟及反法西斯力量之间进行的全球规模的战争。战争从1939年9月1日德国侵略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为止,前后历经6年,战争把世界分成两大阵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7个法西斯国家为一方,以美﹑英﹑法﹑中等50多个国家结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为另一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远远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约五  相似文献   

15.
1935年12月12日,德国法西斯头目希特勒发明一项疯狂而神秘的计划,名叫“生命之源行动”,目的是创造一种蓝眼金发的“超级人类”,以便未来统治全世界。此项任务落在了秘密警察总头目希姆莱的肩上,他奉命在全国范围内筛选出符合标准体格的父母。  相似文献   

16.
不惜代价地追求和平,是30年代英国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和平主义运动的失败。面对着信仰与现实的冲突,和平主义者陷入了两难选择之中。他们修正了自己的立场,不再妨碍国家的战争努力,同时继续探索和实践实现理想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他们的乌托邦理想,与社会实际脱节,结果,不是和平主义者改造了现实,而是现实改造了和平主义者。  相似文献   

17.
1945年3至4月间,驻意大利北部的德国党卫军首领在瑞士首都伯尔尼会见美国驻欧洲情报局主管,探讨在意大利的德军向英美投降的问题,引起了苏联的强烈抗议。此事件史称“伯尔尼事件”。事发之后,美苏之间产生了隔阂,两国最高首脑罗斯福与斯大林进行了一系列书信往来,直到罗斯福逝世,杜鲁门总统指示停止伯尔尼的谈判,事件才告一段落。“伯尔尼事件”中表现出的美苏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战后美苏关系进一步紧张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场战争。全球共有61个国家,17亿人口卷入战争(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80%多);动员的军队约1.1亿人;战火蔓延欧洲,亚洲和非洲40个国家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广大海域,作战地区面积达2200万平方公里;直接军费  相似文献   

19.
帝国主义只要在世界上存在一天,引起战争的级济基础就会存在的。但是战争的爆发,不仅仅是经济的现象。“在战争会不会发生的问题土,阶级力量即政治力量的对比,人民的组织性和觉悟程度,起着很大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虽然归根结蒂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所导致,但另一方面,当时反对战争和制止战争的力量比较薄弱,使两次大战终于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撕杀的结果,并没有摆脱经济危机和消灭帝国主义的战争基础。虽然世界资本主义力量被削弱了,资本主义总体系也开始解体,但这样更促使帝国主义国家积极备战,企图用战争来摆脱危机,这就造成了战争爆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