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说"凡是"     
统括副词"凡是"由副词"凡"和词缀"是"构成.本文从历时角度分析了"凡"的语义演变和"是"的语法化过程.并从共时角度分析了"凡是"的句法功能和语用限制.  相似文献   

2.
"着火"的"着",许多权威工具书都注作"燃烧",这一注释,不仅不符合汉语的语言逻辑,亦不符汉语的语法搭配习惯,故此注释恐未为妥当。文章从词义的历时演变和词的组合关系两个方面,考证出"着火"的"着"应为"生出、生起"义。  相似文献   

3.
郑雷 《现代语文》2006,(9):34-35
语法化的研究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个是历时的角度,将语法化视为语言演变的一部分,考察语法形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的途径;一个是共时的角度,将语法化视为一种句法和语用现象,考察在日常语言使用中决定语法关系的各种手段。语法化理论(Hopper&Traugott)认为,语义相宜性和特定的句法环境是诱发一个词汇语法化的两个必要条件,然而并不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词语都一定会语法化。语法化受多种机制的作用会呈现复杂的状态,表现出程度上的不平衡性,因此在共时的平面上往往可以窥探其历时演变的轨迹。本文就试图通过共时的分析来构拟动词“看”的历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论语气词“著”的来源及与动词形尾“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产生、宋元时习用的语气词“著”(“著1 ”)的本质特征是表事态起始。著1 和动词形尾“著”(“著2 ”)均来源于魏晋时表处所的“著” ,二者之间是平行的、共时的、同形的关系而没有源流关系。著1 和著2 的语义关系不象同系统的了1 和了2 、过1 和过2 那样呈对应关系 ,其主要原因是 :表完成的著1 与表事态变化的著2 在宋元本已短暂存在 ,它们可能在由于与了1 和了2 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重复而引起的竞争中均告失败而消失 ;表进行、持续的著1 即使曾有一个对应的著2 ,但也早就被与这种著2 关系密切的表进行、持续的语气词“在”所替代 ;表起始的著2 本应有一个对应的著1 ,但由于受祈使句句法特点限制 ,当时不可能产生表起始体的著1 。  相似文献   

5.
持续义助词"着(著)"如果出现在未然态语境中,且与听话人有关的行为动作在说话时还没有发生,则持续义弱化,并最终演变为语气词。"着"的祈使语气源于句式义。唐代以来书面语中表祈使语气的"者"乃是口语中"着"的借字。  相似文献   

6.
山东莱阳话语流中的"着尾音变"有"单读轻声"和"弱化或脱落导致前字变韵变调"两种形式,我们从共时平面对其进行了描写,并讨论了其音变条件和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7.
语法化是对语言变异现象的研究,历时、共时系统中都存在着变异。语法化研究中,历时和共时是必须紧密结合的两种视角。历时演变可以解释共时现象中的难题,共时状态中的交替和变异可以解释历时研究中的问题。汉语语法化研究在这两种视角的结合方面有了许多颇有影响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V开"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很常见,但对于"V开"中"开"的语法意义,学界研究较少,只有吕叔湘(1980)、刘月华(1998)等少数语法学家对其语法意义进行过归纳,本文主要从共时角度对"V开"的语义类型与"开"的语义分化进行描写和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主要分析平凉方言"V开(NP)了"结构歧义的两种不同类型,文章分为三部分:一、从共时的角度看"V开(NP)了"结构是由于"开"词性的不同从而产生的一种相同结构却句义不同的句子;二、从历时的角度去追溯"V开(NP)了"结构的发展过程,分析"开"词性不同的原因;三、用语法化理论解释"开"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主要分析平凉方言"V开(NP)了"结构歧义的两种不同类型,文章分为三部分:一、从共时的角度看"V开(NP)了"结构是由于"开"词性的不同从而产生的一种相同结构却句义不同的句子;二、从历时的角度去追溯"V开(NP)了"结构的发展过程,分析"开"词性不同的原因;三、用语法化理论解释"开"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为“著”字疏浚源流。“艹至 著”的“著”是从草头者声的形声字 ,是“著”字的本字 ,是“著”字之“源”。“显著”之“著”与结构草头无关 ,是借声表义的假借字 ,是“著”字之“流”。“着”字是“著”字的讹化字 ,已约定俗成 ,也是著字的“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的确”一词为考察对象,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其副词化过程,认为词义的主观化、句位的改变和分界消失是导致“的确”语法化的重要机制。在此基础上从共时角度分析了“的确”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得出的结论是在历时演化和共时平面上都体现了主观化的印记。  相似文献   

13.
语言学界普遍认为,作为一种解释语言现象的框架,语法化也指出了"头"的演变路径--"头"经过语义引申,最终转变为名词后缀及方位词后缀的语法化过程.现在语言学界的研究都是从共时平面上进行的,我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时"头"的语义演变进行历时考察,从而对认知机制作出符合历史的说明.研究以北大语料库以及大量现存历史语料为依据,但是考虑到现存文字语料的不完整性和古代口语与书面语之间存在差异,所以,结论不一定完全符合历史演变,但这样的研究还是具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的助词多是由实词语法化而来,助词“他”也不例外,是从代词虚化而来。不仅从共时平面描写和分析“V他NP”结构及其“他”的性质和类别;同时还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代词“他”语法化为助词的轨迹和机制。  相似文献   

15.
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及历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主要讨论两个问题:(1)讨论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分别在结构形式、语义变化、表达方式等方面展开,用“语法化”的理论检验汉语中具体的事例;(2)从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出发,分析语气词“的”、“了”与助词“的”、“了”的分化与区别,特别对“是……的”中的“的”和传统语法教学中的“了1 2”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从而对共时现象进行历时分析。  相似文献   

16.
"莫非"、"莫不是"、"难道"辨析——兼论三者的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历时的角度对语气副词"莫非"、"莫不是"、"难道"的语法化过程进行了考察,从共时的角度对三者进行了辨析.发现三者在现代汉语中虽然是同义词,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并非完全可以替换,它们的具体用法及所表达的语气等方面都有差别.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共时和历时方面分析描述了"动词+个+非体词性成分"结构。共时方面,从语义和结构方面认为其中的"非体词性成分"在该结构中作补语,"个"为助词。"动词+个+补语"结构大致产生在元代,并进而从历时方面对其发展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18.
"V着"这一结构是现代汉语动补式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形式,这一结构有着独特的语义、语法意义和表述功能,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从"V着(Zhao)"中动词的配价角度考察"V着"(Zhao)能进入的不同句法格式,并分析其宾语隐现情况。  相似文献   

19.
"绿色"(green)作为当今时代的时髦词,具有研究价值.从修辞构词看,特别是从隐喻和借代的角度,英汉"绿色"词汇表现出很强的能产性;从语义上看,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英汉"绿色"(green)的意义有从原来的文化趋异走向文化趋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长治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本文对长治方言的语法特点做了较为全面的共时描写和分析,包括词缀"圪"、代词、补语、特殊结构,同时兼顾历时平面。通过历时考察,认为有些语言现象保留了近代汉语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