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当释为舍弃义。清代学者及裘锡圭先生均认为"择"的舍弃义假借自"释"。通过分析"择"的词义特征和它在古注中的语音情况,考察"择"用作"舍弃"义的文献用例,以及与"择"的词义发展相平行的例证,可以肯定"舍弃"义由"选择"义引申而来,二者之间有意义上的关联,不必假借。  相似文献   

2.
胡昌明<"青骢马"辨>认为,"骢"义后世诗文与许慎不同,或因许释未当,或因"骢"义转移.大量典籍证明,许释"骢"为"马青白杂毛也"没有不当,后世诗文将"骢"义扩大了,所以与许释有别.使用词典,不得混淆"词典义"与"训诂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择差教育"大多教育性动机不足,其实施的教育并非因材施教式的.体罚教育更不具合理性.择差教育非优质教育,依据"全纳精神"在普通学校中以教育爱心来针对性地转化每一个后进生才是正确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4.
竹溪话中有"V人子"的语言现象,它的整个结构表达的是一种自感义,即说话者的一种消极的、不愉快的、不舒适的感受.本文从竹溪话的这一语言现象入手,考察了其他方言中这种表自感义的"V人""V人子",认为普通义的"V人"、自感义的"V人"、自感义的"V人子"三者的语法性质并不相同,它们构成了一个由词组到词的连续统,由共时分布构成的这一连续统也反映了其历时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释"叚"     
通过分析"叚"字的甲骨文形体,认为"叚"为会意字,其字形义为一人借给另一人从岩石上捶击下的碎块状.根据"叚"的同源词的情况,"叚"一词完整的发生背景可重构为:一人借给另一人从岩石中捶击下的赤色玉石.  相似文献   

6.
"停腾"辨     
黄大祥 《家教指南》2004,(5):103-105
敦煌变文中的"停腾"一词,其义并非"停当、定当",将之释为"斟酌、调理"亦难与文中之义相符;而直接释为"舒缓、延迟"也不完全适当.其意义实则有二:其一,为"行止、停延、往复"义,是动词;其二,为"舒缓平和"义,是形容词.后一意义乃由前一意义引申而来.  相似文献   

7.
释"咎"     
分析了"咎"字的甲骨文形体,认为"咎"字的初形为上从倒"止"下从"人"的会意字,"咎"字的字形义为天神降灾祸于人.<说文>根据"咎"字已有讹变的篆书去分析字形,认为"咎"字"从人各.各者,相违也",不确.  相似文献   

8.
通常人们认为孟子性善论的提出主要基于"心善是性善的根据",把"心"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实际上,我们也可从另一视角——"义"来探讨孟子的性善论。"义"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修养,是对"仁"的精神价值的外在表达的规定性。"人之正路"就是要求人们要心存仁德,行由义路。"义"是开启孟子性善论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9.
王玉梅 《现代语文》2006,(10):90-91
现代汉语里"睡觉"就是"睡眠"的意思.但根据相关文献记载,"睡觉"古今的音义都是不同的.古代"睡觉"为"睡醒"义,"觉"字在上古只有"古岳切"一个读音ju é,到了中古时期,为了区别"觉"的"睡醒"义跟其他义项的差别,人们逐渐从"古岳切"分化出"古孝切",今音为jiào,后来"睡觉"一词又派生出"睡眠"之义,并逐渐取代了"睡醒"义.  相似文献   

10.
"义"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研究者一般把"义"作为"利"的对待来考察,试图解决"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产生的内在根据,而忽视了"义"的合理内核."义"不仅是人们行为所应该遵循的外在规范之所"宜",是一种外在道德规范,更是事物的理则之所"宜",其本质是对事、物之理的遵守."礼"是事、物之理(即是"宜")的节文.因此在理论上讲,个人、集体的行为都必须以行"义"为前提,当然,在取利方面也不应例外.  相似文献   

11.
罗强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52-53
《"春"义溯源》一文中,王礼贤先生以为"春"的语源义当为"出",而非许慎在《说文》中释的"推"。然而,通过结合文献材料对该字的形、音、义以及同源词进行综合考察后,我们认为许氏对于该字的语源的探究是精辟的、可信的。而王礼贤先生的观点则稍显迂曲。  相似文献   

12.
虚化的"看起来"其基本语义是发表一种观点,可以分为评价义和推测义;在形式上,表评价义的"看起来"可以替换为"显得",表推测义的"看起来"可以替换为"可能".评价义和推测义都是动虚结构"看起来"经过结构凝固和语义虚化的结果,但推测义比评价义语义更虚.在篇章之间"看起来"有承上启下的过菠作用和总结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耿村民间故事讨论民众社会伦理意识中"义"的表现形态及其内在矛盾,认为"义"所具有的面对面的互惠本质使之难以成就真正的"共同体德行".它不能为民众提供评价社会现象的稳定道德立场和统一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4.
"四海皆兄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他人关系的一种认识与实践.传统的人格理想指导人们内主仁、外行义、积极入世,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认识自我,体现自我价值,秉"义"而行,"义"结四方.  相似文献   

15.
墨子是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作为平民阶层的代言人,他提出"中万民之利"的"公义"思想.他的这种"义"观,主张"节俭、兼爱、尚贤、非攻",反对"亏人自利"的不义行为,这无疑喊出了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的心声.与其它各家的"义"观相比,墨子思想中的"义"体现了一种不重私利,为天下人谋利的奉献精神.但由于阶级的局限和客观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墨子的"义"具有一定的空想性.  相似文献   

16.
西周金文动词中"啻",的词汇意义较为复杂."啻"有三个义项,同"嫡",义为嫡传;同"褅",义为祭名;通"敌",义为匹敌.  相似文献   

17.
"择班"即选择何种类型或性质的班级担任班主任,已成为职校准班主任的重要考虑因素。立足较为严重的"择班"现象,分析班主任工作考核公平问题,旨在为完善班主任考核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这里的"行",我们认为,应取"嫁"义.  相似文献   

19.
"打算"来源于宋代的"打X"结构,为表"结算"义的财务用语.南宋中后期引申出"计数、点数目"的意思.元代完成词化过程后,"打算"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引申发展:一是单纯的词义引申过程,在明代产生的"打算1"表"考虑"义,是一般心理动词;一是词的语法化过程,因为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在晚清产生的"打算2"表"计划"义,为表意愿的情态动词.  相似文献   

20.
助动词"要"的情态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要"表意图 (一)"要"表决定和表决心 《现代汉语八百词》、古川裕(2006)认为"要"表意愿.郭昭军(2004)认为"想"表达意愿情态,"要"表达意图情态,意图情态包括意愿情态.他认为意图与意愿的区别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意图着重于表达所要实施的动作行为,"要" V P可以做"计划、打算"的宾语,并认为"要" VP还包含着"打算" VP是意图与意愿的根本区别;第二,意图带有预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