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腔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以秦腔为武器,积极参与抗日救亡爱国战斗中,以马健翎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创作了一批"红色秦腔",本文将以《十二把镰刀》、《穷人恨》、《血泪仇》与《中国魂》四部作品探寻"红色秦腔"的传承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生活在当代的作家,贾平凹特别注重社会改革、时代潮流对民族文化心理和性格的冲击,并在作品中通过秦腔的变迁来透视社会文化的发展流变。秦腔在贾平凹的作品中,是西北地方民间文化的承载和民间精神的外化。从80年代写作散文《秦腔》到21世纪写作小说《秦腔》,在日益衰微的秦腔声里,蕴含着民族的文化性格和心理结构在时代和社会变革中的巨大变化,折射出不同时代下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流变。  相似文献   

3.
以《秦腔》这部用陕西商洛方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的"着"字为分析对象,揭示其不同的用法,发现商洛方言的"着"有时态助词、"V+着"、特殊结构中的"着"、句末语气词等四种用法。《秦腔》中"着"字的用法比普通话使用范围广,很多普通话不用"着"的情况,在《秦腔》中有大量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秦腔》中的商洛方言进行了研究,整理出作品中使用方言的六种基本形式,并指出贾平凹在作品中处理商洛方言的一些方式,为利用方言研究现代其他文学语言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5.
"秦腔",作为陕西这块文明沃土蕴藏的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的瑰宝,一直是陕西人的骄傲.在大学学习<民族民问音乐>的时候,通过对其他地方的音乐文化进行了解的同时也会联想到自己家乡音乐的一些音乐元素,所以我就把我心目中的"秦腔"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6.
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秦腔》中的商洛方言进行了研究,整理出作品中使用方言的六种基本形式,并指出贾平凹在作品中处理商洛方言的一些方式,为利用方言研究现代其他文学语言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化语言学的观点与方法对《秦腔》中的詈词詈语进行了穷尽式地整理和分析,总结出《秦腔》中五种基本的詈词詈语类型:以"侮辱对方家族血统不够纯正""与性有关""道德卑劣者及其行为""侮骂对方长辈""动物及其行为"等,并指出《秦腔》使用詈词詈语的特点,即詈词詈语使用人群较为多样,詈词詈语的使用场合较为普遍。并指出《秦腔》中的詈词詈语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可以为研究现代其他文学作品的詈词詈语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8.
<秦腔>的出版,显示了贾平凹在小说艺术上求新求变不断创新的精神.小说原生态式的写实手法,以秦腔为意象的象征性和以人物张引生所具有的灵异特征构成的传奇性,使这部小说有了审美上的新看点.  相似文献   

9.
早在八十年代,贾平凹在他的"商州系列"作品中已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了寄寓.在<秦腔>中,作家一如既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了宏观性地观照,最明显的就是儒家的耕读文化,巫道文化和民间文化等,从作家对这些文化的关注,可见作家对这些传统文化慢慢消解的无限忧虑.  相似文献   

10.
张耀谋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4):70-71,77
90年代初贾平凹鼓呼"大散文"掀起了散文界的一场革命.其实,早在80年代初,他的<秦腔>就已经实践了文化意义上的超越,步入了"大散文"的境界.今天当我们重读文本时,我们可从秦腔、秦人、秦文化的内在联系发掘出其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历史和当下的交融里感受<秦腔>至性至情的大美.  相似文献   

11.
《秦腔》荣获茅盾文学奖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腔>获奖,意义重大.不仅是贾平凹个人的荣耀和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更是陕西文坛乃至中国文坛的一件大事.一方面继承了"陕军东征"的辉煌,鼓舞了陕军的士气,展示了陕西第二代作家不凡的写作实力.<秦腔>获奖,不仅使有"三驾马车"称谓的陕西第二代作家了无遗憾,实至名归,也为正在成长中的第三代作家做出了示范.另一方面<秦腔>获奖,是由文学终成为文学问题、文学的发展应尽量与周围的非文学因素(场域)保持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生态协调的规律决定的.是国家对多年以来坚持写作,不屈不挠、始终把文学当事业干、永不歇息的作家创作劳作精神的高度认可.同时,一定意义上讲,<秦腔>获奖也是文学民间文化批评转向的胜利成果.<秦腔>获奖,必将掀起又一轮陕西文学阅读、研究尤其是贾平凹研究的热潮,对陕西文学文化和西部文学文化品牌的发展传播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据《西安晚报》消息,继《高兴》之后,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另一部作品《秦腔》也将"触电",这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将被拍成40集电视剧,届时,贾平凹笔下的陕西丹凤县棣花镇清风街以及棣花镇棣花村里居住的一众乡党和贾平凹的街坊邻居们,也将在电视剧中集体出镜,充当群众演员展现秦人本色。据该剧制片人告诉记者:"电视剧《秦腔》总投资6000万,只有一条主线,就是贾平凹笔下那个下了台的农村干部夏天义,他为百姓多留一块口粮,只身上了七里沟开垦荒地,身后只跟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秦腔民俗文化的简单描述,分析了秦腔在西安旅游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秦腔作为民俗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长篇新作《秦腔》从叙事动机和创作目的来说,是为故乡"树碑立传",是"为了忘却的回忆".作品中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夏天义、夏天智均以悲剧死亡结局,这决非单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描写,而是包含了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在"的哲学内涵.死亡叙述由最初的生命体验辐射到社会文化层面,最终上升为一种悲悯美学.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分析贾平凹新作<秦腔>的叙事技巧,揭示出<秦腔>在叙述中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叙述方式,这两种叙述方式纠缠在一起,描述的对象虽是同一的(清风街),但其所呈现的故事却是分裂的.在这两个叙述者之外,还有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在深藏在第一人称叙述者之后.这种叙述方式的运用,体现了作者对于所描述的乡村复杂而耐人寻味的感情.  相似文献   

16.
福克纳和贾平凹的小说都带有明显的寓言性质,故事框架、情节和意象设置,都含有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某种隐喻和象征,作品中都有着艾略特的《荒原》的意味.与福克纳相同,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言说的仍然是"回归"和"失乐园"的主题,但他比福克纳更悲观.《秦腔》几无故事,无数个烦冗的碎片表征着作者灵魂的破碎.故乡已经使他"越来越陌生","秦腔"已成"挽歌".从"废都"到"废乡",从乡村到城市再到乡村,他的叙述更使人体味到价值荒原上人的痛苦感受.这种 "死亡"意识和悲剧体悟在文本深层与福克纳接通,使得他的貌似"很中国"的小说真正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蕴.  相似文献   

17.
李会君 《襄樊学院学报》2009,30(6):44-46,50
贾平凹的小说<秦腔>中运用对联多达二十余处.对联在小说中的地位虽不能与秦腔相提并论,但它和秦腔都是传统文化的样式和代表,与秦腔一样贯穿全篇,有着重要的辅助叙事功能.主要表现在:有助于表现与深化主题;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隐喻人物命运;有助于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这部方言作品的分析,发现作品展示了方言下新世纪乡土的真实性:具体表现在作家完全使用方言时不自觉地对乡土封建宗法制的美化,对男权意识的无意识认同,以及方言审丑效果而获得对整个乡土的真实性的表达。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展示了新世纪乡土现代性的复杂。  相似文献   

19.
<正>这里说的"秦腔"不是那戏,而是三秦大地的那腔调。语文老师贾甲仓是我转学后的小学班主任,纯种的陕西岐山原上人士,号称跟贾平凹是亲戚,当然贾平凹是谁我们当时是不知道的。他纯正的秦腔着实让我费解了很长时间才适应。他评价我们点名起立的样子,"提起一长条,放下(读hà)一大滩",我至今都拿来提携儿子。"鬼哭狼嚎犬狂叫"是他对我们下课时的形容。"双手  相似文献   

20.
唱秦腔     
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岐山、宝鸡等几十个县为西府,秦腔就源于西府。在这里民性敦厚,说话多用去声,一律咬字沉重,对话像吵架一样,哭丧又是一呼三叹,呼喊远处的人更是特别,前声拖十二分地长,末了才极快地道出内容。声韵的发展,使那些会呼喊远道上人的人都有了唱秦腔的才能。老一辈的能唱,小一辈的竟也能唱。唱秦腔成了这里的人们最体面的事情了。任何一个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大凡有出息的,是个人才的,没有没登过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