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优质教育资源的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经济条件较差、教育政策尚不能以均衡和公平为优先选择之时,优质教育资源更多体现在学校硬件方面。因为学校优良的设施设备条件,能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流向本校,并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教育政策开始把均衡和公平作为首要原则之时,反映优质教育资源的指标逐渐转向考察师资的学历层次。  相似文献   

2.
3.
数字化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传统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也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就数学教学来说,这机遇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数字化数学教学。数字化数学教学的巨大价值:从学生方面说,利于学生产生快乐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不仅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更是要交给他们一张  相似文献   

4.
教育与经济是紧密相连的,教育肩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的光荣使命。就我国教育现状看,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使其在规模上、范围上和效益上出现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5.
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可见,教育与经济是紧密相连的,教育肩负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的光荣使命。就我国教育现状看,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使其在规模上、范围上和效益上出现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全面普及的趋势下,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往重视数量的状况不再,人们不但要求拥有受教育的权利,更要求拥有受更好教育的机会。在当前社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高质量教育的匮乏两者间的冲突越来越严重。人们追求高质量教育,实际上就是追求优质教育,优质教育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在当前教育领域中,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与网络技术已经逐步普及开来,教育理念、思想、方式与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怎么来获取更多额优质教育资源,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成为其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龙彩霞 《上海教育》2001,(20):50-50
多年来,在挖掘、利用现有资源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方面,徐汇区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做法。随着区域性教育事业的发展,徐汇区在运用教育资源方面形成了新的思路和做法。优质资源与学生课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目前徐汇区拥有一批中小学特色项目,活动深受本校学生欢迎,项目在  相似文献   

8.
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必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适度均衡发展。我区有国家级贫困旗县31个,自治区级贫困旗县19个。2001年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11.8%。低于国家规定的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15%的比例要求。不同地区问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2001——2002年我区基础教育主要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9.
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起基础性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教育经费短缺问题至今仍然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继续坚持多元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外,关键是政府应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由教育产品的性质及各级政府的教育责任所决定的,但这并不否定市场机制对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统筹优质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市鼓楼区采取多种措施努力促进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优质化,积极由“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迈进。其具体措施有:教育布局结构的合理调整;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学校管理层的“盘活”创新等。这些举措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全区性覆盖,真正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教育资源流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OOPS这一教育现象引申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教育资源的流动问题,重点展开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教育资源流动的特征分析和国际化背景下教育资源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呈现出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教育资源流动所存在的典型特征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延安红色教育资源是新时期开展公民教育的特色教育资源。延安红色教育资源地处陕甘宁边区,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上,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为突破延安红色教育资源应用受地域的限制,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公民教育中特色教育资源的个性化服务,利用互联网面向学校与社会公开共享特色教育资源,旨在促进红色教育资源在公民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延安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个性化服务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原有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很难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化服务的要求,因此需要重新构建延安红色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新模型。基于该模型制定延安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标准和规范,设计和分析红色教育网络平台模块的功能、素材建设等,实施网络平台开发;根据对网络教育平台的推广,研究红色教育资源应用模式,深化延安红色教育资源在学校和社会中有效应用的个性化服务。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对基础教育领域数字资源共享机制的深入研究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目前,河南省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共享现状并不乐观,许多学校和教师对资源共享的态度被动消极,未能达到促进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宏观规划不够系统、资源分配失衡、经费保障欠缺、管理服务不到位、资源建设标准不一等,但归根到底是由于缺少系统规划、互联互动、协同配合的数字资源共享机制。为此,课题组立足于河南省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的现状,从“建设”与“上传”两个维度将教育数字资源划分为“已建成并已上传”、“已建成未上传”、“正在建设未上传”三种形态,并构建了基于资源分类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机制。该机制由11个要素构成,这些不同要素构成了两类机制,其中分类筛选机制、激励机制、安全监控机制、质量保障机制、标准化共享平台、评价反馈机制和激励表彰机制构成了针对数字教育资源的内部机制,而系统规划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激励共享机制和管理服务机制构成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外部机制。只有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联动配合,才能持续促进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4.
网络学习境脉视角下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以"网络学习境脉"的概念模型为基础,分别从该模型的三个构成要素:技术境脉、知识境脉与社会境脉角度出发,借鉴了无尺度网络理论,提出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三个策略,为促进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线性回归法对中西部部分省份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认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是制约当前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而资本投入增长缓慢和教育投入不足的相互制约是造成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因素。提出中西部地区要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 ,应确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优先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视频作为一种教育数字媒体,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视频运用于教师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微格教学、交互分析、建模专家教学、基于视频案例的研究、超媒体项目5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都基于教学理论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在不同阶段视频资源的教育应用是并行兼用的。基于"跨越式优秀课例资源网"的调研发现,当前视频资源的教育应用存在视频内容粗加工、视频支持技术单薄和视频资源应用范畴有限三大典型问题,不利于教师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学科领域的深入发展。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设备广泛普及的信息时代,技术的助力为视频资源的教育创新应用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也为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能途径。回顾和审视当前国内外有关教育视频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技术及项目,可以发现,教育视频资源应从内容开发、活动设计、交互技术、语义技术、应用机制5个方面进行纵深发展,从而实现教师的深度有效学习和个性化协作学习,并促进教育视频研究的螺旋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经济的腾飞又将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必将给我国的全面发展创造出价值。  相似文献   

18.
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受到包括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研究美国费米实验室和社区图书馆对于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政策、社会观念、实施策略、项目设计和实施效果等问题,以期获得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人口受教育程度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立足新疆人口受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构建了人口受教育程度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灰色关联模型,揭示了新疆人口受教育程度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水平的提高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因此,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Nearly two decades have passed since the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OER) movement was launched. Its success in Brazil can be illustrated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ESCO Chair in Open Education in 2014, in one of the country’s most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Crucially, OER were included in the 2014–2024 National Education Plan, a key piece of national educational legislation, as a categor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 framed as tools. Assuming metaphors such as this play a key role in the ways we think, speak and act,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OER in Brazil. Examin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main metaphors used to construe OER in local media and academic sources, the text argues that these metaphors reflect hegemonic discourses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ncealing the non-neutrality of technological artefacts, obscuring issues concerning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and overlooking actual local needs. The article discusses issues concerning local OER advocacy, positioned in respect to specificities of a context where education, albeit a constitutionally established right, may be poised to undergo radical changes in the near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