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流动儿童在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过程两方面表现出不平等,基于人人免受歧视的平等思想理念,要消除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歧视,就要提供补偿教育,弥补不利因素造成的不平等现象,废除公立学校对流动儿童的“隔离但平等”的软歧视做法,改革公立学校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
歧视知觉是个体知觉到由于自己所属的群体成员资格(如种族、户口身份等)而受到了有区别的或不公平的对待。儿童歧视知觉发展模型,从认知变量、情景变量和个体变量三方面分析了影响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影响。学校、家庭和社区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帮助流动儿童及时应对各种外界歧视及其带来的不愉快体验,有效提升他们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李德勇 《林区教学》2012,(11):49-51
流动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心理承受力较差,在面对家庭迁徙、社会和教育环境变化时,很容易出现社会适应不良、自卑以及敌对等心理问题。国家政府、城市社区和学校等相关机构和部门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对其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疏导,促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559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考察了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幸福感、歧视知觉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在小学阶段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幸福感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而在初中阶段两类儿童幸福感无显著差异。(2)相比于打工子弟学校,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有较少的歧视知觉;女生歧视知觉显著低于男生;小学阶段流动儿童歧视知觉显著低于初中阶段。(3)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其幸福感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4)学校类型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幸福感的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对幸福感的负向预测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503名流动儿童为对象考察了其歧视知觉与自尊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和流动时间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在歧视知觉方面,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显著低于打工子弟学校儿童,小学生显著低于初中生;(2)在社会支持方面,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儿童,小学生显著高于初中生;(3)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对二者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流动时间对二者关系起调节作用,即对于流动时间达3.5-10.5年的儿童,歧视知觉对自尊的负向预测力最强.  相似文献   

6.
流动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歧视知觉、负性情绪、心理健康状况等心理特点进行归纳与分析。针对流动儿童的这些心理问题,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我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7.
8.
9.
新课程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关注个体,重视个体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可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依法执教意识逐渐增强,体罚、变相体罚现象越来越少,但是教育教学中的歧视现象却越来越突出、越明显。它已严重地阻碍教育的发展、严重影响到下一代的身心健康,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流动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由多个利益关系"交叉点"和多个矛盾的综合反映,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农民工自身的因素,还有教育制度、户籍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制约。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统一协调、共同努力,首先从观念上转变对流动儿童的歧视态度,还要在制度建设、办学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以保证流动儿童基本的受教育权利,满足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就业领域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特别是妇女就业歧视,这不仅破坏了宪法所规定的平等权原则,而且严重损害公民的平等就业机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高,有关就业歧视争议案件将越来越多,我国应结合国际上反就业歧视的举措,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在进一步完善现有法律体系的同时,通过专门立法和引入平等权行为政策等措施,以更充分地保证我国公民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权利。  相似文献   

12.
李洪荣 《江苏高教》2021,(10):57-60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身份歧视现象一直都存在,而这一身份歧视是社会歧视的一种表现形式.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身份歧视主要表现为招生生源歧视、学位授予歧视、就业歧视与认知观念歧视等四个方面.而破除这一身份歧视可以从转换认知观念、提升教育层次、优化投入结构与提高学生能力等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流动儿童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涌入,流动儿童教育边缘化问题不容忽视,由于制度政策障碍、公办学校积极性不高和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质量不高等原因,城市流动儿童在城市不能享受良好教育,采取相关对策有效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是体现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流动儿童作为弱势群体,遭受着入学机会、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的不公平境遇。其原因在于城乡户籍壁垒,流入地政府教育职责缺失,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农民工子弟学校发展困难。通过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发挥流入地政府的主导作用,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质量等途径,有效保障流动儿童的教育权利。  相似文献   

15.
教育财政问题是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从发展趋势看,进城务工人员的人数将会逐年递增。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面临的实际情况,可以从流动儿童教育财政的政策上入手。首先要解决他们的教育经费来源问题;其次,要引进政府采购制度;最后,要对现有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审核评估。  相似文献   

16.
由于制度不完善、家庭条件有限等原因,目前我国的流动儿童在接受教育时还面临机会不平等、学习条件差、家庭教育薄弱等方面的问题。为此应完善我国的相关制度,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对流动儿童家长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能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流动儿童教育,以弥补家庭方面不足,提升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7.
以重庆市440名流动儿童与192名城市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同伴评定量表、师生关系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个体歧视知觉"流动儿童版问卷,考察了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及歧视知觉的特点并考察了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与歧视知觉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同伴关系无论是在性别、学段还是两类不同儿童群体上的差异比较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师生关系上,女生好于男生,在正向师生关系上高于男生,负向师生关系上低于男生得分;歧视知觉方面,男生感受到的歧视高于女生。(2)同伴关系与歧视知觉呈负相关,师生冲突、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3)同伴关系、主观支持可以负向预测歧视知觉,师生冲突可正向预测歧视知觉。(4)社会支持在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与歧视知觉间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美国适龄儿童中流动比较频繁的群体可分为四类:移民家庭儿童、无家可归儿童、贫困家庭儿童和军人家庭儿童.这四类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既有差异也有共性.为此,美国政府通过美墨两国流动儿童项目、流动者教育相同起点项目、联邦麦金尼·文托无家可归儿童项目、建立国防部内部学校、流动者教育计划等措施,为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做出了大量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我国政府在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上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分数歧视是指因学业分数较低或不合学校、教师规定的要求而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的学业分数各有高低,这是极正常的。不论是为了选拔,还是为了发展,都不应歧视分数低的学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教育的公平原则将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基础教育是公共教育,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工作者应有一个基本的平等观念,应有一个基本的公平原则。“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是对这一原则的形象表述。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合格教育,学业成绩达到基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中时常夹杂着负向、消极的歧视现象,易对受教育者造成身心伤害,而对构成这种伤害的歧视原因却总是被忽视。为了使学校教育工作能够和谐、有序的开展,避免教育歧视现象的发生,需要从法律体制、社会文化、教师素质等几个方面去寻求解决办法,进而实现公平、和谐的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