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着眼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当前,促进优质教师的逆向流动是制度建构的重点。由于优质教师的逆向流动会触动已有的利益格局,相关利益主体会基于自利动机对变革心生阻抗。因此,就现实性而言,超越自利,消解内在阻抗,不能仅依靠利益相关者的道德行为,更应积极探寻具有实际意义的应对策略:建构科学的教师流动运作模式,制定严格的教师流动操作流程、有效的监督机制、切实的利益补偿机制以及完善的配套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的教师流动机制,是一种基于公平目标的制度安排.当前,促进优质师资的逆向流动是制度建构的重点,因为面对人的自利性,其内在阻力巨大,故同时也是难点.社会和谐视角下的自利是受制度维度和道德维度限定的经济性行为.实现教师逆向流动,我们渴望利益关涉者的道德行为,但制度创新和管理安排是现实之选.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教师县域流动是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县域义务教育教师流动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公平公开原则、分步实施原则和地方政府主导原则,促使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有序运行;要完善县域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形成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的社会基础,创设教师县域合理流动的政策环境,推动教师县域合理流动的有效实施;要强化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县域管理力度,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县域流动政策,将义务教育教师县域流动纳入政府管理行为,纳入义务教育教师考核范畴,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引导.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视野下的城乡教师合理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教师流动的合理化是我国实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现阶段我国城乡教师流动面临失衡之困。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需正视城乡教师流动失衡之因,构建有效的教师流动合理机制以实现城乡教师流动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义务教育不断均衡发展的今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使命——加快流动、增强教育活力,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流动存在着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城乡不平衡和校际不平衡。教师的流动意愿存在着地域、职称、学历、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别。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教育行政方面、观念偏差、学校缺乏沟通、教师的工资待遇存在着城乡差别等。构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教育管理者要树立以教师流动促进教育均衡的发展观,学校要有实打实的执行力,从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和建立农村教师、薄弱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着手,全面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教师全员流动要成为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不合理流动加剧了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衡,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本文以农村义务教育收归县管和优先发展的新形势为背景,从县域教师流动机制的内涵、宗旨、实施原则、实现途径、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构想通过实施县域教师流动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统筹城乡经济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研究逐步兴起。近些年来,延边地区朝鲜族义务教育教师也出现了无序化、失衡化的流动现象,这偏离了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背离了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严重影响了朝鲜族义务教育事业现代化的进程。专门、系统的对朝鲜族义务教育教师的流动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揭示其流动的机制和基本规律,对促进延边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择校热"会破坏义务教育的平等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择校热"的原因在于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其中,最关键是教师不均衡,教师的发展在不同的校际之间差距越来越大。鉴于此,需要区域内师资队伍的有效流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教师流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并完善教师流动机制,实现教师多样化流动;建立区域内的"大义务教育"体系,促进区域内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9.
“择校热”会破坏义务教育的平等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择校热”的原因在于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其中,最关键是教师不均衡,教师的发展在不同的校际之间差距越来越大。鉴于此,需要区域内师资队伍的有效流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教师流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并完善教师流动机制,实现教师多样化流动;建立区域内的“大义务教育”体系,促进区域内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是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根本依据。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的梳理,以单向流动、双向流动和平行流动三种流动类型为维度,可将教师流动政策分为起步、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现阶段政策虽已发展到成熟阶段,但还不够完善,我们需要在流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增加人文关怀,合理调控流动政策的各项要素,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健全教师流动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持续、规模化地向城市流动,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教师流动问题主要源于"城市中心"教育制度、农村教师社会地位较低、家庭为本的文化传统、农村学校管理滞后和农村生源流失。因此,提出建立和健全向农村教师倾斜的教育制度,提升农村教师社会地位,加强农村学校管理、完善城乡教师流动制度和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够有效地破解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由于我国教育立法的不完善和教师身份的法律冲突,导致越优质的学校拥有越多的优质教师资源,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相当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义务教育向均衡发展方向迈进.明确和统一教师在政府与学校之间的法律地位,完善教师聘任制,建立教师定期流动制等法律制度设计有利于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中存在着逆向流动现象严重、教师队伍周期循环缓慢、教师流动不畅等问题。解决的对策有:采取学习和借鉴国外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建构本土化实施方案、加强政府统筹管理职能、落实教师聘任制度、设立教师流动的专项资金、扶持薄弱地区师资建设等。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教师流动表现在流向的逆意流动、频率相对封闭、动机差异显著、机制有待完善等状况。这既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也有体制和机制的因素,还有教师自身的因素。因此,规范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要以政府为主导、以经济与制度作保障、加强学校管理、激发教师使命感。  相似文献   

15.
教师流动并非简单的岗位转移,而需要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教育质量整体提高、教师自身实现专业发展等方面实现"增值".本文对县(区)域内教师交流和跨县(区)域教师支援两种机制的特点做了比较,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师流动机制的政策设计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自2006以来,宁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但宁夏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的师资结构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别,教师流动现象较为普遍,并以单向流动为主。通过对宁夏城乡中小学校教师流动现状的实证调研,分析影响城乡教师流动的主要诱因,提出稳定城乡教师队伍的应对策略,旨在为构建促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将“互联网共享教师资源”视为与教师实体流动相对应的一种新型教师流动方式——教师虚拟流动,可理顺相关研究、政策与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消减现行教师流动遇到的阻力。为厘清“什么是教师虚拟流动”并解决“如何开展教师虚拟流动”的问题,文章首先提出了教师虚拟流动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与特征进行了分析。随后,文章从理论上解析了教师虚拟流动应具有校际协同的虚拟教学、虚拟教辅、虚拟教研和虚拟教管四种基本业态。最后,文章指出教师虚拟流动的实践应用要遵循“五通”实践原则,可采用“辅导型”、“教学型”两种基本实践模式。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时期,教师流动向教师虚拟流动转型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师资的城乡一体化流动,进而助力乡村教育的振兴乃至教育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合理、均衡的师资流动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但这种硬性流动常常会遭到流动教师心理上的抵制,造成了其职业道德的自觉性降低、道德行为失范和道德价值评价的模糊,因此,加强流动教师的道德自律意识、建立有效的有利于职业道德发挥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是保证教师均衡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教师流动是指教师放弃本职业进入其他行业或者由一所学校转入另一所学校的职业转换或工作空间变更现象.调查发现,当前,海南省中小学存在优秀中青年教师、农村教师和民办学校教师流失严重,教师队伍缺乏有效交流和合理流动机制等问题.中小学教师的无序流动导致优质教师资源过于集中,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政府应当对教师流动予以宏观调控,建立起教师定期交流机制,引导区域内教师合理流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驱动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催生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一体化的多元功能显现为提升教师流动效益、增进城乡教育资源互补和促进教师流动模式创新。确保这些功能有效释放使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的构建成为必然,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具有复合性、驱引性、规约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其结构包括构成要素、复合功能和作用机理。一体化机制构建的终极目标指向体现师资配置均衡的城乡教育公平,构建的边界和范围涉及动力生成、制度供给、监督约束、激励补偿和评估反馈。构建一体化机制需要从顶层设计和规划、主体的动能基础、创新性制度变革、教师流动实践平台谋划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