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专业群的组建应与区域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相适应。本文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专业群建设现状入手,分析了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专业群重组、课程体系重构、深化产教融合、纵向贯通培养等方面探讨了地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一环,"中高职贯通培养"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形式。为满足中职、高职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应创新区域"中高职贯通培养"办学模式,分析区域内中高职衔接和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高职教育资源有效配置到县级市域,实现"中高职贯通培养"。在实践中,这一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是将中职、高职教育有效地贯通起来,是响应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中高职贯通培养需要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多方面的衔接,其中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浅谈中高职贯通衔接中对中职骨干教师的要求以及中高职贯通衔接对建设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高职课程街接是中高职街接的核心环节,应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内容,按照国家职业(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要求,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裁体设计训练项目,按“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突出的岗位适应能力,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是我国当前解决高技能人才匮乏、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院校之间的组织形式和关系,可以分为中高职一体、行业集团化办学、区域集团化办学、自由组合等贯通培养模式,几种模式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要求高等教育培育出适应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的人才。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输出方的高职教育,依托校企协同共育,探索高职人才链与产业链适配,从而适应产业对人才需求,是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明晰高职人才链与区域产业链适配的必然性,分析高职人才链与区域产业链适配现状,有助于我们思考高职人才链与区域产业链适配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助推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势之下,中高职院校如何抓牢人才培养质量主线,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变化,契合区域经济发展主脉等问题随之而来。文章在分析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内涵基础之上,针对当前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产教融合优化体系结构、以校企合作提高培养质量、以产业学院促进机制健全、以四链联动强化融合度、以多方评价凸显作用体现等策略,为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路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并将应用型本科转型为高职本科,是解决目前高职专科招生难和应用型本科就业难问题的现实出路,也是我国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和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体系完善的方向选择。从主体维度分析,高等教育类型的横向贯通和教育层次的纵向衔接,都要落实于承担相应教育的执行主体——高职专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两者打开传统观念的桎梏,携手合作、协同发展,并在区域高等教育系统中形成各自的生态位,从而在应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实现各自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高职贯通培养是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贯通培养交流会以“中高职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主题,关注历史变迁,梳理了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政策脉络与发展历程;聚焦培养模式,分析了中高职贯通培养实践与探索的多元样态;凝练办学特色,总结了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成效与经验;进行反思展望,探讨了中高职贯通培养从形式一体化走向内涵一体化的实现路径。核理交流会基本情况、汇总专家观点、分析各方建议,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实然和应然状态,全面准确落实会议精神,推进中高职贯通培养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章建新 《成人教育》2013,(10):39-40
在提升高职教育为区域产业服务功能过程中,专业是连接高职教育和产业的纽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是高职专业建设的核心。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根据不同的职业取向,按照系统建设的思路,构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系统,实施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要求。通过研究发现,温州市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大体相适应,与第二产业对接尚不够充分,与支柱产业未能很好地匹配。温州市高职专业结构应以产业结构为依据,调整高职专业结构与招生数量,优先发展对接支柱产业的专业,促进高职专业结构更好地适应区域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反过来区域经济的特点决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需要在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教育资源进行科学的论证;在区域经济产业对接背景下,构建与区域经济对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与产业链对接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相似文献   

13.
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社会适切性,呈现出区域联动性、综合职业性和市场开放性的特点。以实用制胜,社区学院课程设置的适切性及其实现的有效途径,可为我国教学型地方院校的专业建设提供借鉴,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长效互惠的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地方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高职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制造类高职专业建设要主动适应制造业发展变革,专业设置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开拓,专业要素建设要根据职业发展动态有效进行。从目前制造类高职专业建设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入手,提出了制造类高职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办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就业结构变化与失业保险制度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逐步发生了较大变化。经济结构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就业结构的变化,这表现在就业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行业结构等方面都与以前有显著的区别;随之而来的失业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加入WTO以后,这些变化不仅仍将存在甚至更加迅速,而且还会出现新的变化趋势,这些变化使得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显得更加不完善,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化对失业保险制度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民就业培训专业的合理设置,应根据市场需求、农民需求及国际相关经验进行。具体而言,一要考虑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变化;二要反映不同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三要区分农民工和一般农民的具体需求;四要借鉴发达国家专业设置的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17.
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耦合匹配是经济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础。基于"三链"耦合匹配的内在逻辑,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特指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政府、第三方机构等多元利益主体以人才链匹配产业链为目标,在博弈互动中通过专业群组建、组织管理体系重构、课程体系建构、教师团队组建、教学资源体系构建等行动,最终有效达成专业群布局结构与产业结构、职业岗位群与课程结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学生评价与职业资格评价的耦合匹配。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过程中应遵循三个基本逻辑,分别是产业需求逻辑、知识关联逻辑以及有效治理逻辑,从三个基本逻辑出发可以将专业群建构为四种主要类型。以"三链"耦合为基本的理论出发点,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系统筹划:在宏观层面,构建基于产业人才需求的专业群优化调整机制;在中观层面,基于区域产业集群特征构建适宜专业群;在微观层面,依据专业群的属性特征展开体系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专业建设,它决定着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目前,我市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一致性还存在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应针对我市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认真规划好职业教育的专业布局,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与管理上既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又区别于高专教育,要依据国家社会职业分类与行业标准、区域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区域教育程度与教育资源以及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等因素设置、调整、改造与建设专业,并体现专业柔性、灵活性、规范性、相互衔接性等原则,构建科学高效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与管理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以服务地区行业企业为宗旨,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链、技术链和业务链,实现教育部门和产业的自然融合。为适应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的转型发展,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分析产业政策、人才需求,从专业群结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双创体系、双师队伍、国际化、社会服务、定向就业、质量保障体系等九个方面,提出对接产业群的具体方法与措施,为湖南省工程机械行业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