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存在与发展是有规律的,也是可预测的。人的存在与发展又具有差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作为人之自我建构的教育世界呈现出确定性和规律性一面时,也呈现出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情境性的一面。基于后者而言,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特的,每一次教育行为都是不可逆的,任何教育理论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教育是一个尝试、冒险、选择与创造的过程。教师需要持续探索的勇气,把握教育时机的能力和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造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位 ,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这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根本性趋势。美国教育专家布鲁姆说 ,考试和教育测验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 ,而科学的教育评价则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为“差生”更名。一、“差生”来源于应试教育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个性 ,在其成长的过程中 ,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个性特征。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人与人之间必定存在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谈到个性差…  相似文献   

3.
多年为功利所困的失真教育需要回归真实,真实的教育是面向人的,依托真实情境的,旨在培养人的美好品德,唤醒人精神的力量。真实的教育教人怎样在真实情境中生存,引导人学会如何在现实情境中生活时向善。因此,真实性学习成为教育面向人、关注生活的现实选择。真实性学习视域下,人是在真实情境中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其以具身实践彰显自身的能动性与实践性,凸显人独有的精神力量,发现自身的个体性、关系性与精神性。真实性学习面向的人既是可感可知的实体,也是在能动实践中自证价值与意义的精神主体,“存在”内蕴三个维度:实然存在、实践存在和精神存在。为了在教育中真正实现关注生活、关照人的多样存在,在现实的真实性学习样态中应以真实情境尊重人存在的实然性,以具身行动面向人存在的实践性,以群体交互恢复人存在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4.
父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是与我们接触最多、互动最多、感情最深的人,父母之爱因此成为一个永恒的写作主题。不只我们小学生会从低年级写到六年级,就连大作家也会从青年写到老年。每个家庭、每对父母都是不同的,但在我们的作文里,却存在着千家一面的问题,比如写到妈妈,总是少不了深夜送医院的段子。在真  相似文献   

5.
建构"学生中心课堂"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学生中心课堂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任务的课堂教学形态,具有人本性、自主性、指导性、差异性等特征。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连通器",高等教育课堂中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问题的延续和映射。因此,创设"目中有人"的课堂,注重人的存在和主体性,并创造情境,实现"意义创生",是建构"学生中心课堂"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一、创新教育的要义与目标定位创造是人的本质特性。创造教育的本质使命就是发展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造素质。创造教育在本质上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宗旨的教育。其基本要义是:第一,全体性。创造教育的一个信念是每一位正常儿童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造性人  相似文献   

7.
教育并不是让人去出席教育的场合,它必须是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当中,与教育情境发生有机的联系,这种教育才有发展的意义。而这一切能够发生的前提便是"我是自己灵与肉的主人"。自由和谐的心灵才是每个人真正的主宰。外在的钳制都不能真正主宰一个人,左右一个人的行动,创造出行动的精确与完美。自由,余裕,纯净,恬静,才是进入完美创造境界的最佳心境,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制造"正布克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之后,基层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是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向更高层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针对这样一个人所共知的道理,现实中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如愿,其中缘由十分复杂,既有内在追求专业发展的动力问题,也有教育科研方法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等问题。作为一个可资借鉴的案例,上海市徐汇区世界外国语小学陆素英老师走入并开展教育科研的经历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9.
《宁夏教育》2013,(5):79-79
1.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优质的教育。学校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任何一个学生。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学校教育走向优质化、平等化。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学校必须全面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应该怎么发展?首先要牢记或者说树立这样一个思想:践行高职教育的使命。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培养学生如此,给教师提供各种条件、创造各种机会促进他们发展,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朱从卫 《江苏教育》2012,(29):20-21
本刊记者:马局长你好!教育发展,最终是为了培养好每一个孩子。在洪泽的许多学校,我们都为孩子们快乐的笑脸所感动,这应该是洪泽县"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成果。请问,你们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理念?马斌: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更多地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而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这与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是不相适应的。真正的教育,应是社会和个体双赢的教育,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必须转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明确  相似文献   

12.
教育并不是让人去出席教育的场合.它必须是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当中,与教育情境发生有机的联系,这种教育才有发展的意义。而这一切能够发生的前提便是。我是自己灵与肉的主人”。自由和谐的心灵才是每个人真正的主宰。外在的钳制都不俄真正主宰一个人,左右一个人的行动,创造出行动的精确与完美。自由,余裕,纯净,恬静,才是进入完美台孽造境界的最佳心境.才有可能在敦育教学中制造“正布克现象”。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敏感和觉察比教育技术更加重要,班主任需要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教育觉察力,看见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每一个教育情境的独特性和每一个人生活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为。班主任只有正确觉察学生和班级的发展需求,才能引导学生按自己的生命节奏生长,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艺术家,而是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艺术人。艺术人是能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人,即具有审美素养和美好情操的人,这是实施艺术教育的真正目标和根本归宿。课堂教学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才能达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每一位艺术教师深思的。正确处理好课堂艺术教育中技与理、点与面、异与同等几对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艺术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正>江苏前瞻性地提出发展"适合的教育",这是江苏教育在新时期的再出发,也是谋划未来发展的新定义。作为一位基层学校的校长,我以为,适合的教育就是让学校和学生长成自己期许的样子,成为自己才是合适。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最好的不一定是合适的。每一所学校都是珍贵的存在,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唯一。大树实现参天入云的  相似文献   

16.
教学空间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和空间内,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根据教学内容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交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张力。它彰显着生命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是一个生成、创造和获得教学价值与意义的存在。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意识形态、人际交往等因素都对教学空间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目前的教学空间状况并不理想,人力与物力配置失衡的教学空间需要消除分化和差异,全人教育缺失的教学空间需要彰显生命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方永兵 《考试周刊》2011,(55):73-74
创造性人才是一个民族进步、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创造教育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时代必然的要求。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许多科学研究成果和教育实践也都证明了这一点,只是每个人的创造潜能的表现形式可能不同而已。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行为。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作为一名一线的班主任,我提出:"德育是用来体验的,是用来行动的,不是用来说教的!"为此,我还制作了一张图片——一面猎猎招展的红旗上书写着两行字:"德育是用来体验的,是用来行动的!"后来,我觉得如此做还不够,又请广告公司将这张图片放大,制作成一面实物红旗,挂在我的办公室里。我之所以要制作这样一面具有象征意义的旗帜,是想彰显自己"体验式德育"的教育思想:德育,教师应该尽量创造真实的教育情境,让学生进  相似文献   

19.
"创新"现在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什么人都可以说,哪里都在这么说。对于教育来讲,创新、创造、创生,其实都跟人的生命有关。人作为一个生命体,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处在一个不断的创新过程中。创新是一个人内在的潜能,而不是外在的要求。现在,对于教育,对于教师而言,激发内在的创新潜能,显得尤其重要。当前社会上存在一种误区,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教书  相似文献   

20.
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实践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在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语文课程时,教师应关注学生、情境和语用。在苏教版四上《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着力让学生"苦"中悟"情","景"中品"人",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