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于江 《中学教育》2011,8(2):36-39,35
科学知识观是科学教学的前提与先导.科学知识观主要包括对科学知识的性质和获得两个方面的认识.科学知识的性质在原来传统的、确定的、客观的、普遍的、价值中立的基础上增加了不确定性、文化性、境域性、价值性等因素,科学知识的获得已由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过程,向开放、动态、生成的过程转变.科学教师树立现代科学知识观,有利于调...  相似文献   

2.
关于知识的价值,一直存在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之争。本文从社会视角、文化视角以及学生视角来审视和理解科学教育中科学知识的价值,并依据科学知识价值认识的多维视角构建了科学知识价值分析模型,提出科学知识具有信息价值、应用价值、探究价值、认识价值和情意价值等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3.
科学知识社会学视野中的科学教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知识社会学是在解构传统科学基础上产生的。它提出以强纲领摧毁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以信念研究张扬科学知识的社会性,以实验室研究揭示科学知识的境域性。科学知识社会学观照下的科学教育坚持如下基本理念: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张扬相对的科学知识观;重视全面的科学素养,追求多元的目的观;贯通科学与社会,倡导综合的课程观;摒弃简单的知识灌输,坚持建构与对话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物理科学知识和物理科学方法的联系出发,探讨大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及大学物理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教育有机结合的举措。  相似文献   

5.
科学知识观是指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性质、获得过程、价值、范围、标准等的种种假设。人们对科学知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了不同的科学知识观。20世纪中叶以来,出现了科学知识观的转型,即从传统科学知识观向现代科学知识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从科学知识发展到科学素质需要一个转化过程,这种需要源于科学真理(可信)与人文关怀(可爱)之间存在的不可避免的部分冲突,要有效地解决这种冲突,必须对这种转化机制作出深入的探索,这种机制包括转化的动力系统(责任心和荣誉感)、心理路径和转换表现标志(科学美与信仰真)等。只有实现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统一,真正的科学素质才能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7.
科学假说的信念成分及其对科学知识确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假说作为对问题的一种试探性和推测性的断言,有信念的成分。由于人们对世界的无知和认识必须有一个确信的支点,使科学研究只能采取并围绕具有信念性的假说形式展开。正是科学假说的猜测性,使得从其出发经过推理论证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科学家的工作,就是在经验事实材料与构想的理论假说之间来回穿梭,并试图借助于理性逻辑建立二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是这种必然性是不存在的,科学家正是在揭示那虚假的必然性中推动科学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科学是系统的实证的知识,主要是追求纯粹知识的自由研究活动。科学家这一术语,是英国哲学家威廉·惠威尔于1834年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成立大会上首先提出来的。它最初指以经验为根据寻找自然规律的人,即从事实验科学工作的人,一般指自然科学和社会领域中各类专门研究者。它已成为一种社会职业角色。本文中的科学是专指自然科学,本文的科学家专指自然科学家。  相似文献   

9.
科学文化的概念界说(一)何谓科学文化无论是传统科学文化还是现代科学文化,作为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都具有文化的一切特征。它规定并影响着人的基本素质和心理性格的形成,对人类的社会性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科学教育,是一种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为手段,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进行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和科学技术应用的教育。科学教育涉及个人需要、社会问题、就业准备以及学术深造基础4个领域,因此是一种向学生传授用于日常生活和未来科技世界的科学知识,教育学生如何处理科学与社会问题,让学生具有在今后择业所必需的科学技术基础与继续学习科学所必备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要搞好科学教育,需要拓宽视野,深化认识,提升境界,减少盲目性。为此,要弄清科学的内涵、关注科学内涵的发展;要摒充狭隘的还原主义科学观,从多种角度揭示科学的内涵、本质并加以综合;要注意挖掘现代科学的文化内涵,认识它对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重视科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并用来指引科学教育的改革,不能简单地采用"科学 人文"的方式;还要抓住重点,妥善处理好科学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教育学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它并不只是由一些普遍性的概念、命题和判断构成,而是需要大量的实践理性和技艺,需要许多难以言表、难以交流和共享的知识。教育学既是一种可以言说的知识,一套自恰、不矛盾的命题,一套可以演绎成篇的逻辑,也很可能是教育学者种种认识迷误叠加的结果。相对于复杂的教育实践,教育学知识永远是不足的,教育学者个体所拥有的教育学知识是极其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知的。因此,教育学者要认识到自己只是建议者,而不是决策者。恪守这一界限,不仅有利于削减试图用理性的教育学知识改造和影响教育的致命的自负,克服唯理性主义的迷误,葆有对教育的一份敬畏和谦卑之心,也有助于教育学者自觉地养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科学素质与科学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素质是现代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石。科学素质的结构内容是由科学本质决定的,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而提高科学素质的关键,在于不断加强和改进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科学观及其对科学教育观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介绍了后现代科学观产生的背景、特点及其主要观点,着重分析了后现代科学观对科学教育观的消极影响,并提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对后现代科学观应持有的辨证态度。  相似文献   

15.
齐曼认为科学是一种自然种类,对它的研究应该采取自然主义的立场。客观性是齐曼科学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他通过阐释科学知识的主体际性特征,以及“客观”的涵义,描绘出他所认识的科学的形象。齐曼的自然主义认识论立场打破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传统划界,祛除了传统遗产赋予科学的“决不犯错”的神性,还科学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6.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知识转化为能力主要取决于学习者获得的知识的性质、表征、类型、熟练程度与获得方式以及知识的难度。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有效策略主要有:意义化、实践化与自动化、结构化、自主探究化、规律化与策略化。  相似文献   

17.
关于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华传统教育思想的主导下,长期以来,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都一直存在着把科学教育片面理解为只是传播科学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更高层次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教育的问题,这不仅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而且对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面临着全球性人才竞争的严峻挑战。因此,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只有加快科学教育改革的进程,大力加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