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教无定法”是因材施教的实现保障,是教学艺术的具体呈现,是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具体实践中,“教无定法”落入了必须依据之“法”与现实手段之“法”混淆、评价之“有定法”与教学之“无定法”冲突、教师之“教无定法”与学习之“学有定法”矛盾的实践困境中。“教无定法”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的实现,有赖于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解读教与学     
杨静 《继续教育研究》2008,(12):142-144
本文就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之间的主体定位问题,及学习的方式如接受性(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教学的方式如启发式教学与注入式教学,及教学规范与“教无定法”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浅显论述。  相似文献   

3.
目前的外语教学中仍存在对“教无定法”(即“法无定法”)认知的混淆现象,干扰教学操作和评估实施.本文旨在理清“教无定法”的理念,并提出在外语教学发展中对“教无定法”的拓展性理解,用以指导外语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4.
戴媛媛 《成才之路》2009,(33):I0014-I0014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改革方案。令我们目不暇接。“新课程来了,我们怎么教?”这是广大教师的困惑与呼声,也是大家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人们常说“文无定法”,其实教学也是如此——教无定法。因此,一味地模仿某种教法和模式,是不科学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学识、性格以及教学设备、教学对象、课文类型等,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将各种教法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让自己的教学充满个性。  相似文献   

5.
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方式、方法是有密切关系的。众所周知,“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充分体现了教学方法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双重属性。“教学有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上要掌握应用一定的教学办法,在实践中力求科学性;“教无定法”  相似文献   

6.
于漪是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她创造和积累了许多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对于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她始终坚持以服务于教学目标、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为宗旨.“教无定法,学无定式”是于漪所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变化美,“教无定法”理念运用于她的课堂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从于漪的课堂教学思想和案例入手,可以发现于漪教学中的“教无定法”之法是由具体学情、不同课文和课堂情境三个不同方面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如何在探究中学习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颁布实施 ,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已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本文就科学是什么、科学怎么学、科学如何教、科学在哪里等有关问题 ,结合美国“密度”教材介绍美国学生的科学学习方式 ,以促进我们在科学教育中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建构的追求 .一、科学是什么——是结果 ,更是过程在我们生活中 ,人们随处可以听到“科学”这一词语 ,但究竟“科学是什么”,可能并非人人都很清楚 .辞海中将“科学”解释为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  相似文献   

8.
“适切性”是教学的根本属性.在数学教学中,展开“适切性教学”就是要在教与学之间找寻平衡,努力让教学建基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对教材、学生以及学习方式等进行理性考量.努力在“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找寻平衡.  相似文献   

9.
读了程顺之同志《我对“教有法,无定法”的看法》一文(载《语文教学与研究》八五年第四期》,有些不同的意见,提出来讨论.程在文章里提出:“教有法,无定法”这一提法,“反映不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更表述不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性。”理由是:其一,这种提法“否定了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其二,“它反映了教学的随意性”.从而得出结论:“看出了‘无定法’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教学领域中人们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理解仍停留在旧的认知基础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厘清"教学有法"的理念,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进行新的解读。"教学有法"既指在教学中存在一种稳定的具体的方法、手段,又可以理解为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教学原则、教学规律,也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法则;"教无定法"指的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存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与途径,教师可以自由选择运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建立在"教学有法"的前提下,教师只有遵循一定的教学法则和教学规律,才能根据自身教学需要自由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教学三则     
从三个侧面论述了教学的三个原则,即教学“三忌”(教学忌满,教学忌灌,教学忌演),教学“三要”(教学要有情,教学要有序,教学要有魂),教学“三无”(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教为不教),试图从教育观念上对教学规律再认识,从而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做法上有所创新,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2.
一、“教有法而无定法”认识采源分析 尽管“教有法而无定法”的认识来源非常复杂,但我们认为教师个人的经验认识、哲学教学论引导以及以教为主的教学观是导致这一片面认识的根本来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教学是由“教”和“学”两个字组成的,自然也包含着两个含义。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教”指老师传授知识,“学”是指学生接受知识。很显然,认为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角”,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教学中老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接受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于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  相似文献   

14.
现在,教育界流传着一种“教无定法”的说法。这个说法的本意是说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学生情况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这种说法反映了教学中因材施教的规律,说明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的创新改进,鼓励教师大胆地进行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但是,如果认识不全面“教无定法”也会成为某些教师教学随意性的托词。因此,有必要对“教无定法”这一提法从内涵和外延上进行严格的匡定。在教学中,好的教学方法的一个本质特征,应该是遵循教学规律。具体讲,就是要符合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和接受科学知识的规律。凡是成功的教学成果,无一不…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学》2014,(10):45-46
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基础性研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方法,遵循自身的教学策略、方式和手段等,它体现了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有法”;依据不同学科、年段、课型以及教师不同教学风格、教学艺术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它体现了后“茶馆式”教学的“教无定法”。本期,我们挑选出一些富有代表性的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及课例,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教有法而无定法”是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概念”,缺少反思和确证,长期起主导作用的哲学教学论的引导以及以教为要点的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是其认识来源,结果导致教学方法选择的随意和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低下。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于教学价值观、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的结构体系,应该建立在把握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分类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基础之上。反思“教有法而无定法”,构建“学有规律,教有优法”的教学方法观是重建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长期以来接受式学习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要方式,但这种学习方式难以适应新时代对人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接受式学习能让人们在较短时间内学到人类漫长历史过程中积累的规律性知识以及人类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8.
池赛 《时代教育》2012,(24):211
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虽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笔者从教学实践与思考中更觉得:“教无定法,重在得法”,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结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笔者借“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一课导入环节的实践与思考谈了个人的一些想法.以“教是为了促进学”为指导思想,多关注课堂生成,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在预设与生成之中,创设出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9.
对于教学方法,应认识和掌握“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一重要特点,正确处理好“有法”与“无定法”的矛盾关系。“教学有法”是指任何一种教学,都要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无定法”,是指实际教学活动中,不能总用一个固定不移的教学方法模式,对教学方法不能公式化和模式化,要善于艺术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方法的科学要求,又要灵活地处理好教学。根据什么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呢?这是由教学方法,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这一双重特性所决定的。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这是说,任何教学方法的确定和选择,都不是随意的,都是有其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20.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与“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最突出的表现是教师要求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世界观,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对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恩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观察、思考、分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逐步形成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