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元济作为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先驱,一生致力于文化事业,对文化教育事业以及祖国传统文化的保持与传播作出了极大贡献.梳其生平成就,念其为业为人,学其精神品格,我们这些后来者将可继承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引领我们更好地求学从业做人.  相似文献   

2.
张晰 《浙江档案》2006,(6):50-50
众所周知,商务印书馆名扬海内外,曾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留下过辉煌的一页。而为此做出不朽贡献的正是商务印书馆的功臣、中国近代出版巨匠张元济先生。张元济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出生于1867年(清同治六年),1959年8月在上海逝世,享年九十三岁。张先生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童年是在粤东度过的,直到十四岁,才随他的母亲回到海盐原籍。张先生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刑部贵州司主事,后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章京。张先生爱国之心强烈,积极参加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1902年进入…  相似文献   

3.
家中收有一部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日记》,一直没时间看,最近被一个致力于出版研究的年轻朋友看中,要求送给他。我想自己今生是不会去研究这位出版家的了,就爽快地答应了。临出手时,想做一点临别前的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出版第一人张元济在1902年正式加入商务印书馆前,通过兴办新学、培养英才逐步完善了自己教育救国的理想,同时也看到出版对于普及教育的巨大作用。1902年加盟商务印书馆后,他带领商务印书馆一路迎风破浪,17年间使得商务的资本增长了499倍,从一个小小的印刷工场一跃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出版企业,创造了中国近代出版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奇迹。入主商务伊始,张元济便为商务印书馆确立  相似文献   

5.
张元济与涵芬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因参与戊戌变法失败而留居上海的张元济应好友夏瑞芳之邀,辞去南洋公学职,正式进入商务印书馆.从此开始了他一生辉煌的文化出版生涯。  相似文献   

6.
彭秋龙  秦思慧 《出版与印刷》2020,(3):103-108, 92
张元济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业的奠基人,他以旧式学人特有的出版精神,带领商务印书馆取得了诸多成就,为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文章阐述了出版精神的内涵,分析了张元济出版精神的表现,提出了张元济出版精神的现实意义,以期为新时代编辑人员培育出版精神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电话里道弘同志说厚枢同志给他一份1938年7月2日张元济给郑振铎信的笔迹影印件,他在《张元济书札》中没有找见,又问《张元济书札》封底因何有书号而没印定价。所说此信已收入《张元济书札增订本》。至于为什么没有定价和有增订本,就说来话长了。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的出版行业在迎来新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不断增大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成了每个出版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我国近现代出版事业的奠基人张元济先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足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
李性忠 《图书馆杂志》2002,21(10):69-72
张元济与刘承干相知相交半个多世纪,张元济在古籍出版上得到了刘承干的无私帮助;而刘承干在成为大藏书家的过程中,张元济也时加援手。两人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的贡献,人们是不会忘记的。  相似文献   

10.
张元济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对商务印书馆的成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文章从人才选用、薪酬待遇、员工培训发展和组织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总结、分析了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并提出构建包容文化氛围、实现人力资源优胜劣汰、杜绝裙带关系、重视员工培训与发展、建设企业组织文化五个方面,这对我国当今出版企业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出版行业在迎来新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开始面临与日俱增的挑战。我国近代出版事业的奠基人,投身并带领商务印书馆创造辉煌的张元济先生的实践,为我们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提供了大量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张元济的编辑思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艳 《出版科学》2002,(1):64-66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早年中进士,点翰林,激于时势,抨击时弊,参与戊戌变法。维新失败后被革职。1901年,张元济加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他主张教育救国,启迪民智,苦心孤诣,矢志不移。在他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印刷所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事业机构。张元济在中国出版事业和文化事业上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谢德新 《兰台世界》2017,(6):108-110
清末,我国教科书近代化正处于启动的关键时期。张元济作为我国近代新式教科书的编辑先驱,在教科书的编辑宗旨、编辑方法、编辑科目、编辑内容方面做出了尝试与努力,对我国教科书的近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闹一闹就能解决问题?”与教师们停工罢课不同的是,石壕镇集体辞职的26名安监员自始至终没有离开岗位  相似文献   

15.
张元济 (公元 1867— 1959年 ),近现代最重要的出版家、编辑家之一,然而提起他,知道的人却不一定很多,因为他一生没有为自己留下一部专著,而他编辑的著作和他的编辑思想至今让人受益;他提携、培育的后生如胡愈之、茅盾等至今令人仰慕;他毕生倾注的事业——商务印书馆,由一个以印刷为主的工场成长为全国的出版中心,至今生机勃勃。冰心先生称他是“传播知识的大师”,叶圣陶先生说:“……商务的气魄所以这样大,是跟编译所的奠基人张元济先生分不开的”,茅盾先生说“将来的历史将纪录菊生先生这些对于祖国文化的贡献”,而张元济先…  相似文献   

16.
吴楣 《出版广角》2012,(8):76-78
本文通过与胡适、鲁迅、沈知方、王云五的比较看张元济的出版信念、出版经营、出版品格、出版理念,从整体上探讨其出版人格构建,以资效法和继承。作为一个出版产业的成功实践者,张元济这个名字不啻是一个生命的符号,更是一个响亮的人格符号,历史已赋予其特殊的寓意。  相似文献   

17.
抗战后王云五与张元济往来函电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元济和王云五都是近代中国著名出版家。王云五进商务印书馆之前,该馆编译工作由张元济主持。1921年秋季起王云五任商务编译所所长,后来又担任该馆总经理,在他主持商务出版和统领馆务25年中,得到元老张元济多方支持。但在抗战期间,因两人处于不同环境下,交往不多。抗战胜利后,在如何规复商务事业,尤其在人事安排上,两人发生了矛盾,最后因选择不同政治道路而分道扬镳。本文以战后张、王函电为主要线索,述评他俩关系趋于破裂的经过与原因。1937年12月初,经王云五提议,商务董事会决议:总管理处暂迁长沙,在上海、香港设总管理处办事处,总经理王…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信件的说明 下面是陈原先生给我的一封信,内容是如何评价张元济。我给陈原的信写于1988年8月4日,与信一起奉寄拙作《志在报国,德泽千秋——论张元济的思想和事业》一文油印稿。他回信作于同年8月9日,为接信不久就写。我与陈原并不相识,以后也从未谋面,所以是素不相识两人间关于张元济的一次通信。张元济一生与商务印书馆的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欧阳敏 《编辑之友》2021,(4):100-105,112
关系网络普遍存在于各类组织(包括企业)之中,有强弱之分.自1914年时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的夏瑞芳遇刺身亡,到1929年鲍咸昌病故于总经理任上,此十多年间,张元济与"教会派"主要人物高凤池之间围绕人事问题进行了长期博弈.高凤池等"教会派"人士倾向于依靠强关系网络(人情网)来选拔人才,所进中高阶人才多与"教会派"沾亲带故,这在早期曾促进商务印书馆迅速起飞,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人情网逐渐成为其发展的桎梏.张元济则致力于制定一系列基于弱关系网络的制度,以科层制消除人情网的负面效应,并引进王云五,实现了弱关系心态的代际流动.张元济的关系网络心态是中国出版业现代化转型在个人身上的投影,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1992年,杨德炎先生收到一封信,当时他是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的外交官.这封信是老出版家陈原先生写的,信中有一名话让杨德炎热血沸腾:"与其浪迹天涯,不如做张元济传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