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孙中举  王旭杰 《文教资料》2011,(34):131-133
公众参与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有重大意义,目前公众参与仍存在许多现实困境,公众参与的缺失和低水平已经成为制约公共政策科学性和合法性的重要障碍。本文对我国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状况,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体考查,并根据中国现实探析如何改善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公众参与已经成为行政法治的核心价值之一。但是,在所有行政决策中引入公众参与程序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实施机制,行政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才能真正被激活。而公众参与的实施机制则涉及公众的识别、参与类型的衡量以及参与形式的选择等相关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3.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管理作为现代城市管理中一种社会管理方法,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城市规范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理论推介在中国也有较长时间,并得到了各级领导,学界、规划同行理论上高度评价,然而在中国开展公众参与城市规划较为缓慢,城市规划管理在表层繁忙的假象下已隐含许多需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反思城市规划学科的不足、公众参与的特征及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价值,分析存在的问题,才能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李姝静  马辉 《课外阅读》2015,(4):151-153
在中国建设生态城市的背景下,旧城住区生态改造工程建设是必然面临的问题。要实现旧城住区生态改造工程的最佳效益,就必须建立基于工程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要促进旧城住区生态改造公众的有效参与还需要从制度层面着手,建立一套有效的保障体系是旧城改造生态目标达成以及公众参与有效性持续提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已成为行政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我国公众参与机制制度薄弱,并不能很好地保障公民参与到行政程序之中。鉴于此,在对我国行政执法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现状及内涵剖析的基础上,笔者对行政执法中参与制度的正当性进行了考量,最后立足于国外的一些有益实践对我国行政执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的建立健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公众参与重大决策事项社会稳定评估,是推进地方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不可或缺的一种动力机制,也是提升决策质量的重要前提。但是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目前还存存在着诸如决策事项不够公开、透明、公众对政府缺乏信任感以及法律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制约因素。要想突破制约公众参与的"瓶颈",则需要从建立与完善重大决策信息的公开机制、推进诚信政府建设和建构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机制方面寻求制度创新,这才是确保公众在地方政府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充分行使话语权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还是一个新事物.通过探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概念、依据、机制以及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共生视角分析公众参与和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资源配置视角、嵌入视角和需求视角分析公众参与对社区治理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公众参与可以从公共服务配置、党组织基层治理能力和公众社区安全感三个方面有效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原因在于公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可以通过沟通降低政府和公众信息不对称、通过互动提升基层党组织公信力、通过共治维护社区共同利益需求。应通过制度构建、文化培育和技术赋能促进公众参与社区治理,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依法治国步伐的推进,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公众要求参政议政的呼声日益高涨,在公众参与机制不断成熟与发展的过程中,有关如何健全公众参与意见反馈机制的话题,正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我国公众参与过程中的意见反馈机制存在各种缺陷,必须借鉴域外公众参与意见反馈机制的成功经验,明确健全公众参与意见反馈机制应坚持的基本原则,进而提出健全公众参与意见反馈机制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完善公众参与湘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选取长沙市L街道作为调研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法,对L街道公众参与流域水污染治理现状进行调研。研究发现,L街道公众参与水污染治理存在公众参与意愿高但层次低、公众参与能力不足、前端参与渠道缺乏、公众参与得不到积极响应、治水信息公开程度不高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从公众与政府两个角度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了打破信息壁垒、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工作人员的软硬约束以及强化政府宣传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公共数据作为一种公共信息资源,不仅包含政府以及公共部门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的过程中所掌握的数据,还包括与公共机关履职和服务相关的、具有重大公共利益关切,但由外部机构掌握的数据。公共数据具有公用物的属性,因此围绕公共数据公用性实现的机制建设应当以公众的使用权构建与公共目的性维持与监督机制展开。公众使用权通过使用的类型化,分为自由使用、许可使用和特许使用。公共目的性的维持机制主要通过从公共数据收集到法律责任承担等一系列制度展开。  相似文献   

12.
论消费领域公益诉讼之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消费领域群体性纠纷的日益突出和尖锐,引入公益诉讼已成当务之急,然而现行立法的缺陷却极大地制约了这一矛盾的解决.为了进一步推动消费领域公益诉讼机制的完善,该文着重从消费者协会职能的扩大这一关键点入手,探讨其成为公益诉讼原告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就当前消费领域公益诉讼中亟待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一方面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有“过剩”的现象存在。其原因主要有: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不合理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等。因此,必须创新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改革和完善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制度;发展多元化的供给主体;开发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完善供给决策机制和农民需求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垄断了绝大多数公共服务的供给,忽视了服务提供职能与服务生产职能相分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政府面临着公共服务需求不断扩大与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减弱的尖锐矛盾。以市场化为视角,可以管窥出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现状: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单一化、缺乏竞争性;公共部门的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观念滞后;公共服务的成本高、质量差、投入相对不足;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公共服务的手段陈旧、方法落后等。  相似文献   

15.
随着依法治国步伐的推进,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公众要求参政议政的呼声日益高涨,在公众参与机制不断成熟与发展的过程中,其中,有关如何健全公众参与意见反馈机制的话题,正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对公众参与过程中的意见反馈机制存在的缺陷进行检讨,借鉴国外公众参与意见反馈机制的成功经验,明确健全公众参与意见反馈机制应坚持的基本原则,进而提出健全公众参与意见反馈机制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灾害性公共危机频发的国家,人口因素、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片面追求GDP的增长等诸多因素,使中国的灾害性公共危机面临潜在性的威胁,尤其是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更应当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灾害性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合理有效的灾害性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应当以政府为主导,通过社会资本的参与,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才能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灾害性公共危机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7.
公共产品供给低下是我国“三农”问题中的一个长期结症.通过对皖江经济带代表地区六安市金安区276名农民的调查发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尚存在质量低下、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供给总量不足以及农村科技金融支撑服务功能薄弱等问题.为有效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困境,需拓宽资金渠道、理顺需求表达与决策机制、理清政府权责等,发展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18.
面对日益频发、多元、复杂的公共危机,以政府为唯一管理主体的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机制显得捉襟见肘,构建多元协作式公共危机治理机制,成为解决政府应对公共危机弊病的妙药.非政府组织凭借自身优势,成为多元协作式公共危机治理的重要主体.因此,应该以多元协作式公共危机治理机制为目标,结合我国社会实际情况,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来研究非政府组织参与多元协作式公共危机治理的阻滞因素,从法律建设、治理机制构建、激励与监督机制建设三个方面来促进非政府组织对公共危机治理的参与.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公共信息流通机制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暴露出缺陷,媒体受固有意识形态的制约和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在公共信息的披露方面缺失应有的职能表现。在信源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公共信息的话语权掌控对于社会的稳定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拟从我国公共信息披露中的“受阻”现象入手,在观念和制度的层面上展示现实与民主理想的差距,构建当代传媒与公共信息披露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以汉江流域为例,盘点了跨流域水资源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汉江流域水资源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的思路.讨论指出,汉江流域水资源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的创新研究重点是加强汉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环境保护的协商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投融资机制、法律保障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及公共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