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言文阅读选择的材料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人物传记,适当了解人物传记中的常用官吏词汇,很有必要。一、官职用语1.荐举征:征召。例被征,适大病,不能行。(《谭嗣同》)举:举荐、推举。举孝廉不行。(《张衡传》)  相似文献   

2.
古代官职任免的词之多、之繁是古汉语实词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它在我们的文言文阅读中常常是把握文意的关键,同时又是我们翻译文句的~个难点,为此现将它逐一整理出来。一、表授予官职的词语:拜、除、授、封、加、辟、征、选、举、简、荐。 1、拜:授给官职的意思。例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2、除:指免去旧职而任新职。例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除臣洗马。”《陈情表》 3、授:封给官职或职位。  相似文献   

3.
古代对于官职的升降任用,会用不同的词语进行较为严格的表述。下面整理并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希望在阅读文言文特别是传记类文言短文时,给大家以帮助。拔提拔。如:拔除南清河太守。(199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拜授给官职。如: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辟征召。如: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晋书·谢安传》)除拜官,一般为除去旧官就任新职。如: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废罢官。如:不胜其任者废免。(《管子·明法解》)举推举,推荐。如:弱冠举南徐州秀才。(《梁书·列传第三十》)  相似文献   

4.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往往是选自史书的人物传记,而且多为官吏的传记,常涉及其人宦海生涯中的升迁、调转、罢免等事,了解一些常见的表示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原文,更有效地答题。一、表示授职的常见词①除:“除潞城县尹。”(《元史·贾鲁传》)②拜:“诏召东郭先生,拜以为郡都尉。”(《史记·滑稽列传》)③受(授):“泰定初,恩受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晋书》)④起:“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元史·贾鲁传》)⑤出:“出为始安太守。”(《宋书·颜延之传》)⑥选:“选丞相东曹…  相似文献   

5.
古代有关官职任免升迁的用语古代任用人为官称“任”.《尚书·大禹谟》:“任贤勿贰.”后来也称作“任命”.所以就职也称“上任”,卸职也称“卸任”.选拔任用官吏也就称为”简任”.《后汉书·申屠刚传》;“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官,简任贤保,以成其德.”上任为官称之为“就任”、“就职”、“就吏”.《汉书·朱博传》:”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遗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晋李密《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晋书·阮籍传》:“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人被征召为官吏称之“辟”.汉蔡邕《郭有道碑文序》:“群公休之,遂辟司徒掾.《后汉书·黄宪传》;”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也称之为”辟召”.《后汉书·郑均传》:“常称病家庭,不应州郡辟召.”征召引进官吏也称之为”辟引”.《梁书·杨公则传》:“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任人为官也称之为“命”.《左传·襄公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对于官吏的调动、升降、革职、退休等,使用的名称相当复杂,这就为我们阅读古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然而,只要我们认真区别那些能体现官职变更的不同动词及其用法,并准确理解掌握它们的实际意义,那么,这一困难也就不难解决了。中学文言文中,能体现古代官职变更的用语不少,仔细区分,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类: 一、表示官吏被推举、征召、任命、提拔的动词有:拜、迁、举、辟、为、擢、放、升、除、授等。  相似文献   

7.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除即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擢即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过举,擢之乎宾客  相似文献   

8.
一、课文与原传的比较《张衡传》见范晔《后汉书》第五十九卷。它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传记文学作品,记叙了我国东汉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一生的事迹。十几年前,人民教育出版社曾节选它作为课文,编在高中第五册语文课本上。(现选入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课文跟原传比较,篇幅大为缩短,估计仅存原传二十分之一。原传用第三人称叙述张衡事迹,间或夹有议论,没有对话描写。张衡思想感情的表  相似文献   

9.
<正>张衡在东汉阳嘉元年所造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据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载述,它形似酒尊,外面“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何以要用“山龟鸟兽之形”来装饰?所用的“篆文”究竟是什么东西?这是需要弄清楚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而文段又多以史书中的人物传记为材料。因而,这些文段大都有规律可循。即开头一般会介绍此人的姓名、籍贯、身份、官职、为人(官)特点等,正文多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他一生中的主要功(政)绩或贡献等。在给高三同学的复习过程中,笔者收集并整理了阅读这些文段时常常遇到的有关文言语汇,摘要如下,供参考。1拜、除、知、群、授、引、举、出、迁、擢、为其都与官职有关,大多做"任命、担任、授予"等讲。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官阶有高低,座次分贵贱。这种尊卑贵贱常常用“左”、“右”来表示,且情形各异。古人崇“右”,在官职、地位上,以“右”为上、为贵,重要的职位称右职。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即相如官职在廉颇之上,上朝的时候,相如要站在廉颇的右边。《〈指南录〉后序》:“予出右丞相兼枢密使。”“……士萃于左丞相府。”这里的“左”、“右”有“副”、“正”之分。古时豪族大姓称“右姓”,富豪大户称“豪右”,皇帝的贵戚称“右戚”。如《后汉书·张衡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南…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7,(20):137-138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的复习,要依纲(考试大纲)靠本(课本),以教材为原点,以点带面,全面辐射,以《张衡传》为例,就复习了"人物传记、科举制度、官职任命、调动、官职称谓、纪年的常识"等内容,让学生把零散琐碎,杂乱无章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13.
事,一部,会意字,独体结构,构词能力强。古文中常出现“×事”的结构,为方便阅读,现集释如下: ①“参加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简称“参政”,官职名,唐宋时期曾是最高政务长官之  相似文献   

14.
正官职变动常见称谓一直是古代文化常识中经常考到的一部分内容,古人提到官职变动时都有哪些常见的称谓呢?一、表任职、授官的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授(授官,任命)《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相似文献   

15.
一、表授官、做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宋史·辛弃疾传》)。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李密《陈情表》)。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相似文献   

16.
中使考源     
中使之职出现在东汉,但稳定和发展应在三国时的东吴。虽然中使最早出现在史书上是东汉章帝建初七年(72年),但由于范晔《后汉书》成书时间较晚,他参考的史料中有很多是晋人撰的《后汉书》,诸家《后汉书》都或多或少受到吴人谢承的《后汉书》的影响,在撰写的过程中可能借用了当时己有的中使的官名,而范晔袭之。据《后汉书·张让传》,中平二年(185年)首次出现“号曰‘中使’”,中使当始于此时,而史书上此前出现的中使,有可能是史家借用进史书的。  相似文献   

17.
原文 杨震拒贿① 年五十,乃始②仕州郡。大将军邓骘③闻其贤而辟④之,举茂才⑤,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那,道经昌邑,故⑥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⑦,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⑧,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大守。 ——《后汉书·杨震传》[注释]①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郡华阴县人。官至太常,位列朝廷九卿之一。②乃始:才开始。③邓骘(音zhi):汉和帝邓皇后的哥哥,封上蔡侯。④辟:举荐。⑤茂才:即秀才,汉…  相似文献   

18.
"劓女"是《后汉书·西羌传》中与无弋爰剑同时出现的一位西羌始祖,其相关史事除在《后汉书·西羌传》中草草一笔之外,其他古籍史料中皆不见,并且其史事记载本身存在诸多歧义。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考证,认为"劓女"是范晔独撰之结果。  相似文献   

19.
“典故”是指诗词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者词语。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历史故事;②古代书籍中使用的词语。例如:①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②唐宗宋祖,稽逊风骚。(《沁园春·雪》)例①引用汉代的历史故事,汉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刊狼居胥山为纪念胜利,筑土为坛,封山而还。表示宋文帝刘义隆想建立如霍去病那样的功绩。例②“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引用古书中的词语。  相似文献   

20.
在《张衡传》中,共有六次写到张衡对待做官的态度和官职的升迁情况,详细弄清这些情况,对学生理解张衡的为人和品德是有帮助的。这六次情况是: (一)“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据历史记载,张衡年轻时就很会写文章,加上他十七岁至二十二岁时曾“游三辅”、“观太学”,更达到了“通五经”、“贯六艺”的程度,于是出了名。汉和帝(刘肇)永元年间,南阳郡太守要推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