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于1982年8月9日至13日在哈尔滨市举行第三次学术讨论会.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的120名史学工作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和资料76篇.同前两次学术年会相比,本次会议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在重视宏观性的综合研究的同时,尤重微观性的分析研究.研究者力求详细地占有材料,对一个个具体的事件、人物和地区作较细的考察,以印证、补充和订正宏观研究中得出的结论;第二,在研究中日两国政治、文化交往的同时,有更多的人开始对两国之间纷繁复杂的经济交往进行研究;第三,力避研究方向的片面化,即在研究友好  相似文献   

2.
我校历史系受教育部推荐的十院校《中国古代史》教材编写组的委托,与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和广东民族学院政史系联合主办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学术讨论会.讨论会于1984年12月21日至25日在我校学术交流中心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二十个省、市、自治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新闻出版单位的专家、教授、教学科研工作者、编辑人员共一百多人.其中包括汉族、满族、维吾尔族、壮族、瑶族、黎族和土家族等各民族的代表.这次会议是继1981年北京香山座谈会后,第二次讨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的全国性学术会议.鉴于香山座谈会讨论和初步解决了历史上的中国和历史上中国民族关系的主流两大问题,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定为:  相似文献   

3.
1985年11月14—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美关系史丛书编委会和复旦大学历史系共同发起的,建国以来首次中美关系史学术讨论会在复旦大学举行。各地代表共六十余人,提交论文三十余篇。会议讨论的重点,一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二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美关系,三是中美关系史的其他问题。  相似文献   

4.
由北京大学和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中美关系史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20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一次小规模的会议,中美双方共29名正式代表参加,也是两国专家学者第一次共同讨论1945至1955年的中美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语文教学法学术讨论会六月五日至十日在牡丹江市胜利召开。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有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各地、市教育学院;牡丹江工会教育部,林管、铁路系统教育处及三省部分重点中学的近百名教学法教师、教研员、教育行政人员和语文教师。在这次学术讨论会上,来自高等师范学校从事多年教学法理论研究的同志与来自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从事多年教学实践的教师们共济一堂,集中就语文教学法结构、体系的科学化和中学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智力两个问题,广泛地交流了意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这次学术讨论会与会人员的分布、论文的审定和议题的拟选,都充分表明了东北地区在教学法的研究与运用上将进入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又一新阶段。讨论会上提出了  相似文献   

6.
全国高等教育评估第六次学术讨论会纪要1995年11月13日至15日,全国高等教育评估第六次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国家教委及全国各省(市)的代表66人参加了会议。我省有4位代表出席了研究会,他们是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袁韶莹研究员、吉林大学高教所所...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语文教学法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于八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六日在大连召开,来自东北地区及兄弟省市的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学法教师、教育学院及教研室的教研员、中学语文教师近百人围绕两个中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一、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内容体系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种:七论三法的体系;语文教学概论的体系;总论分论的体系;教材教法的体系;文章原理与教学设计的体系。大家认为,这些体系  相似文献   

8.
第十七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于2012年10月13日至16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研究室和《中国语文》编辑部与上海师范大学共同主办,上海师范大学承办,商务印书馆协办。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张伯江研究员和上海师范大学张斌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教授分别代表主办方和承办方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沈家煊研究员发来书面贺词,并提交了论文。沈家煊先生指出,今年是赵元任先生120周年诞辰,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于1980年10月5日至10日在辽宁省旅大市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包括东北地区在内的全国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的八十九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新闻、出版等单位的一百八十八名代表,还有来自日本的大庭修教授等四位学者.会议通过了研究会的章程,选出了理事会、常务理事会.  相似文献   

10.
1984年9月11日至16日,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在大连举行第四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收到论文99篇,近二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学者,广泛地交流了研究成果和中日关系史教学经验。应邀出席会议的日本学者安滕彦太郎、山田豪一、村上胜彦以及美籍学者朱昌峻同与会者进行了学术切磋。大家认为,随着胡耀邦总书记访日、中曾根首相访华以及建立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广大史学工作者通过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探讨中日友好的历史渊源,总结经验教训,将有助于推进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会上,部分学者宣读了论文。与会者并按古代、近代、现代史分组,就大家关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十月二十七日至十一月二日,我校举行“苏联东欧史研究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这次讨论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和我校历史系联合举办的。中国社科院、国家编译局及全国部分高校的约50名学专者、家参加了会议。时值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月革命70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七日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举行.这是继一九八一年五月北京香山座谈会后,探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的又一次盛会.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秦兵马俑坑发现30年和秦兵马俑博物馆开馆25年,为纪念这一有意义的事件,秦俑学第六届学术讨论会7月26日至29日在陕西临潼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学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15.
金秋十月,桂子飘香。来自北京、上海、广东、辽宁、山东、浙江等省市的作家、教授80余人聚集于港城宁波,举行全国第四次巴人学术讨论会。会议收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浙江省文联名誉主席黄源等发来的贺电、贺信。25日上午,中共宁波市委副书记李从军、市人大副主任孙光锵、市政协副主席徐季子出席了开幕式。李从军讲了话,他说:巴人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作家,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巴人(王任叔)生于奉化大堰,这是我们宁波的骄傲。他希望专家学者深化研究巴人,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在开幕式上讲话的,还有:原文化部副部长周而复,他热情赞扬巴人一生对革命和文学执着追求的崇高精冲。原浙江省外办主任王黎夫,高度评价了巴人在对外文化交流上作出的业绩。开幕式由宁波市人大副主任、市文联主席陈继武主持。  相似文献   

16.
在举国上下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我校于十月份举行了第五次教学、第十次科学讨论会。会议期间,校园內海报、露布琳琅满目,大中小型报告会接连不断,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提交这次讨论会的学术论文和专题报告共一百五十余篇。其中有当前思想界共同关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五年二月十六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北京举行了第六次会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何东昌、张光斗以及在京的和部分京外的学位委员出席了会议。国务院有关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领导小组的负责同志应邀列席了会议。会议由何东昌主持,秘书长黄辛白首先向学位委员报告了一九八四年学位授予情况和几项主要工作的情况,并对会议讨论的议题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史学会第三次学术与教学讨论会于1982年11月4日至10日在厦门大学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219人.黎澍同志致开幕词.他回顾了学会成立两年多来取得的成就,希望中国现代史研究工作者要以十二大精神为指针,努力开创现代史研究的新局面.大会共收到论文113篇.会议围绕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经济问题、国民党派系和新军阀混战、福建事变和第三党、中国现代史的分期和体系问题等五个专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1985年11月14日——19日,全国首界“中美关系史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复且大学召开。这次讨论会是由《中美关系史丛书》编辑委员会、复旦大学历史系和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参加讨论会的有来自全国科研、教学、出版等部门专家学者70多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美国研究所所长李慎之参加了开幕式和闭幕式,并作了有关中国外交政策和中外关系研究的报告。复旦大学校长兼该校美国研究中心主任谢希德参加了闭幕式并讲了话。这次讨论会收到了三十五篇论文,集中讨论了“门户开放政策”和四十年代中美关系,同时也涉及了中美文化交流史和其他时期的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中,中国教育学会第六次全国学术讨论会于9月12日至16日在大连市举行。来自各地的80多位教育专家、学者、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参加了讨论会,并向大会提交论文58篇。这次讨论会的主题是: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叶立群、吴畏,常务理事梁为楫,秘书长郭永福等参加了会议。一这次讨论会,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进一步学习和领会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精神,联系教育战线实际,开展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