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洪昌 《青年记者》2007,(12):47-48
新闻被称作“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也会成为“旧闻”。然而,在具有新闻敏感和善于新闻策划的记者和编辑的眼里,有些“旧闻”就不仅仅是过时的新闻,而是宝贵的新闻信息资源。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旧闻”往往就会被赋予了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生发出新的更具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这种利用旧闻而展开的新闻策划,可以称作从新闻中找新闻,是对既有新闻的“深加工”,或者说是对新闻的二度开发或者再利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新闻常常被称作“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一旦缺少时效性就会成为“旧闻”,毫无报道价值。然而,在具有新闻敏感和善于新闻策划的记者和编辑眼里,“旧闻”却往往是时效性新闻难得的事实背景、深度报道的由头。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旧闻”往往还会被赋予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成为重要的新闻信息资源。信息的“再利用”,使得“旧闻”摇身一变,生发出新的更具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3.
新闻常常被称作“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一旦缺少时效性就会成为“旧闻”,毫无报道价值。然而,在具有新闻敏感和善于新闻策划的记者和编辑眼里,“旧闻”却往往是时效性新闻难得的事实背景、深度报道的由头。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旧闻”往往还会被赋予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成为重要的新闻信息资源。信息的“再利用”,使得“旧闻”摇身一变,生发出新的更具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4.
蔡雯 《传媒观察》2007,(7):5-5,7
新闻策划有两种,一种是对事件性新闻的策划报道,另一种是对非事件性新闻的策划。在后一种情况中,新闻策划就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策划,将它放在特定的(即现在时的)坐标系内,使之具有时新性,旧闻变新闻。新闻策划被看作新闻出新的“魔棒”受到报纸编辑的重视,各个报纸纷纷兴起“新闻策划”之风。毋庸置疑,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优秀新闻策划范例,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很多记者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些线索往往都是别人采访过的,或者是被别人写得不能再写的东西。面对着一些老话题、老毛病、老问题、老现象,一些记者很难再推陈出新。笔者认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应学会“翻新”,面对“旧闻”要不断努力地尝试着新的发现,寻找新的不同的切入点,使“旧闻”变“新闻”。  相似文献   

6.
宋黔云 《新闻窗》2006,(6):65-65
笔者认为,新闻策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新闻策划的依据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或者是即将发生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新闻事实,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事实的有机统一体。这里之所以说是“新闻事实”,是在强调客体的新闻价值。如果没有新闻价值,就没有进行新闻策划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胡伟东 《青年记者》2003,(10):31-31
比较相对于网络或日报,杂志在国际新闻的报道上,最大劣势在于弱时效性。杂志的发行周期一般较长,多为周刊、双周刊或者月刊,所以出现在杂志上的新闻可能已经变成了一种“旧闻”。但并不是“旧闻”就一定缺乏吸引力。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所有读者打开报纸首先要看的条目,都是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因为现在新的物质形态中看见或认出自己的经验,是一种无需代价的生活雅兴。经验转换为新的媒介,确实赐予我们愉快地重温过去知觉的机会。”所以,“旧闻”也会是读者“喜闻乐见”的。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界,新闻策划早已不是一个新名词,但是如何做好新闻策划,尤其是战役性报道的策划,一直是新闻界谈论最多并积极探索的问题。同样的新闻事件,如果精心策划,既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又能辅之以一些背景资料或者相关性链接.则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从而达到有效报道的目的。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同一新闻源,众多媒体会集中优势兵力在第一时间“抢”新闻。“抢”来的新闻怎样才能以最优的形式与读者见面呢?这就需要在策划上下功夫。有了好的策划。好的新闻资源才不会被“浪费”。  相似文献   

9.
进入二十一世纪来,“新闻策划”这个词组在我国新闻界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而且基本上已被新闻媒体所认同。认为:“有新闻就会有新闻策划”、“有新闻竞争就会有新闻策划”等。但也有部分人认为,“新闻根本不能策划,凡策划出来的就不能称为新闻”,听起来双方各有各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陈朝晖 《军事记者》2008,(10):62-63
近年来,“新闻策划”这个词组在我国新闻界使用频率很高,争论很多也很热烈。赞成者认为:“有新闻就会有新闻策划”:“有新闻竞争就会有新闻策划”。反对者认为:“新闻根本就不能策划,凡策划出来的也不能称之为新闻”:“策划新闻只不过是披着新闻的外衣的广告和宣传”。这是争论中极具代表性的两种观点。双方虽针锋相对、各占其理,但双方讨论的概念却不一样.自然难达成一致意见。赞成者讨论的是“新闻策划”,而反对者讨论的其实是“策划新闻”。实际上,“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11.
从表面来看,“旧闻”与“新闻”是对立的。但从深层来看,这两者又是辩证统一、相互转化的。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旧闻”,而昨天的“旧闻”经过挖掘包装后也可以成为“新闻990近一段时间,《广州日报》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对重大历史题材的挖掘,成为近期报纸的亮  相似文献   

12.
任杰 《青年记者》2002,(9):25-25
笔者认为,新闻策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新闻策划的依据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或者是即将发生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新闻事实,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事实的有机统一体。这里之所以说是“新闻事实”,是在强调客体的新闻价值。如果没有新闻价值,就没有进行新闻策划的必要和基础。  相似文献   

13.
艾丰的新闻策划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新华 《新闻知识》2000,(10):12-13
6月26日,笔者在北京《经济日报》社就新闻学术界的许多热点问题采访艾丰。访谈中,艾丰对探讨、分析当下的“新闻策划”热尤其有兴趣,提出了一些新鲜、独到的见解。现笔者根据采访录音并结合文献资料,试对艾丰的新闻策划观作初步整理和阐述。一、新闻策划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艾丰认为,新闻策划实质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所谓“宣传性现象”,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情况下,由于宣传和传播的影响和干扰而产生的或者是为满足某种宣传目的而人为制造的一类现象”①访谈中,艾丰强调:“我读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就叫…  相似文献   

14.
旧闻与新闻     
旧闻的激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介质,虽然这种激活是在现实意义上的,但它依然带着旧闻的背景而来。这些特性表明,图像是弘扬观念和传承文化的媒介,即使在新闻传播中,它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相对于单纯阐述历史的内容,现实与历史相关联的内容显然会加强用户对于新闻的感知,并触发积极的情感态度,留下深刻的情感记忆。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关注旧闻,还需要将旧闻通过再利用、再创作重新展现给世人,实现旧闻的“再新闻化”,进而在新时代凸显出这些宝贵资源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6月26日,笔者在经济日报社就新闻学术界的许多热点问题采访艾丰。访谈中,艾丰对探讨、分析当下的“新闻策划”热尤其有兴趣,提出了一些新鲜、独到的见解。 一、新闻策划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 艾丰认为,新闻策划实质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所谓“宣传性现象”,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情况下,由于宣传和传播的影响和干扰而产生的或者是为满足某种宣传目的而人为制造的一类现象”。 访谈中,艾丰强调;“我读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就叫《论宣传性现象》。我认为,宣传性现象就是策划产生的。我那时候没用这个词,但我…  相似文献   

16.
在采访与写作过程中,由于时间把握得不好,或是在当时此新闻还不适于公开发表,很容易造成一些好的新闻白白浪费。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些“过时”的“旧闻”变成适合于当前主题的新闻呢?无数的新闻采访实践告诉我们:把“旧闻”变成“新闻”是可能的。关键是看你怎么把握住新的“新闻根据”。 “新闻根据”又叫“新闻由头”、“新闻引子”,大多为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最能吸引读者的材料。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骏德教授、刘海贵教授所著《新闻心理学》一书中就提到了新闻根据在使“旧闻”变“新闻”中的重要性:“新闻根据寻求、…  相似文献   

17.
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新闻策划”?进而解决究竟该如何“策划”新闻活动的问题,确实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就从新闻采编策划的缘起谈起,讲讲它的定义、主体及原则。  相似文献   

18.
李文强 《军事记者》2004,(11):32-33
策划是新闻竞争得分的一个重要“砝码”。同样的新闻题材,宣传效果的好坏,策划是关键。为此,许多新闻媒体都把新闻策划作为新闻竞争的关键环节来抓。随着策划在新闻界的广泛运用,另一种现象——策划新闻也应运而生。策划新闻到底是不是新闻策划呢?结合这个话题,本从“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角度,力求对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的区别、处理好策划与采访的关系、在新闻策划当中应注意的问题略表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9.
向延桃 《新闻窗》2011,(2):19-19
“新闻策划”是一面双刃剑,策划得当.不但能充分调动媒体从业人员的能动性,还能充分挖掘新闻价值,扩大传播效果。策划不当就很有可能会产生外延扩大、记者越位等现象,一旦走向歧途即会违背公共利益、违背新闻道德、违背新闻规律、违背客观事实,完全背离新闻策划的本意。正因为新闻策划在新闻实践中时被异化、  相似文献   

20.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纵观当今任何一个新闻单位,不管它有多么先进的传播技术,拥有多么庞大的采编队伍,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新闻捕捉到手。有时,一个新闻的出现,当你发现时,它早就成了“旧闻”;有时,新闻的发生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这一渐进也许就是一月、一年或更长时间,你在报道时又不可避免地渐进成了“旧闻”。如果要“旧闻”成为新闻,就需要找一个读者想了解的新闻由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