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武术内家拳与道教同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内家拳拳理的核心思想即道教的"道"的核心文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习练或研究内家拳,最重要的目的是修身养性,领悟经典传承。道教内丹之学,源远流长,其养生观是一个注重有机整体的体系,是科学的养生观;内家拳的拳理体现出许多道教内丹养生思想的生命观和修持观,其精髓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2.
以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为代表的内家拳为例来探求内家拳拳法所蕴含的道教思想及道教养生文化,探求中国传统武术内家拳及道教养生文化之间的关系,启发和树立现代人正确的养生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3.
张丽丽 《武当》2013,(8):37-39
中国武术的精髓在内家拳。目前国内传承的真内家拳并不多,许多只是打着内家拳的旗号,而实际上还是以练套路、练肌肉力量为主,而内家功夫注重"精气神"三宝的充足,注重修炼内功以及在此基础上锻炼"筋骨皮"。练套路,其实更接近体操、杂技,内家拳的核心是炼内气。内气足了,气血自然充盈。血养筋,筋壮骨强,腾起内膜,敛气入骨以内壮,练的是内劲,不是单纯的肌肉筋骨力。其实,内家拳派不乏真功秘技,诸如古法易筋经、古太极内功、南无拳、咏春拳、五禽图、松溪派内家拳、张长祯三皇吞气功、自然门、李氏形意太极拳、益壮堂朱砂掌、四川金家功等等。这些内家拳都有各自的内功练法,但其理无二,都是着眼于养精蓄锐,  相似文献   

4.
以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为代表的内家拳为例来探求内家拳拳法所蕴含的道教思想及道教养生文化,探求中国传统武术内家拳及道教养生文化之间的关系,启发和树立现代人正确的养生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5.
心意拳功理的客观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高华 《体育学刊》2003,10(4):77-79
心意拳是我国传统武术大系中脱颖而出一种内家拳派,有一套相对完备的习练方法和扎实功理基础。它还总括了诸多拳派养生与技击的要义。  相似文献   

6.
张春青  罗长义 《武当》2011,(12):32-34
中华武术繁花似锦,内家拳法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导引吐纳术的演练,以活动筋骨强健体魄。唐朝时有许宣平、李道子传练37式先天拳;元明之际武当道士张三峰创编了太极推功13式,又称武当内家拳,拳勇之技始有"武当"、"少林"、"内家"、"外家"之说。  相似文献   

7.
《武当》2007,(5):5-5
一、时间地点:2007年10月18日—21日在南水北调工程调水源头丹江口,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武当山举行。二、征文范围和题纲(一)武当内家拳功理功法挖整1、各门派新整理传统套路(包括拳、械、功)。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一文中,提到“宋之张三峰”创内家拳法,乃为“夜梦元帝授之”。这一说法。三百多年来引起史学家、武术界的激烈争论。有些人因这一说法包含了宗教迷信色彩而彻底否认张三丰(峰)创武当内家拳的史实。 其实,“夜梦元帝授拳”之事,乃为道教特殊的教义内涵,更有丹功修炼过程中的特殊表征。今就这两个方面作些实质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武当》2015,(1):83
本馆位于武当山太极湖东头,茂林修竹,溪流潺潺,田园风光。由武当玄武派第十五代传人唐理龙亲传内家系列拳械。拳理与实用结合,令你顿悟玄奥,直登内家正道。随到随学,任意选学,包教包会,精练精进,朝夕苦练,达健身养生、防身自卫、表演自娱、艺术理趣之目的。修炼内家,悟阴阳之理,懂刚柔之道,察动静之变,知进退之机,终身受益,其乐无穷,继承传统,以武入道,以武修身,以武养生,阴阳互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刚柔相济,轻灵松沉,浑圆无滞,应物自然,美哉内家拳。世代传承,文武双修,德艺并进,同享武  相似文献   

10.
从文献、实物、考古三个方面论证张三丰与太极拳没有关系。通过文献考证认为,张三丰的籍贯、名字号、体貌特征以及生活习惯与太极拳创立没有关系;张三丰道教思想与太极拳创立没有关系,张三丰是道教理论家和实践者,但并不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明朝皇帝寻求张三丰的踪迹与太极拳创立没有关系;张三丰治病仙方与太极拳创立没有关系;张三丰仙游行迹与太极拳创立没有关系。通过研究分析主要实物之《张三丰遗迹记》碑内容可知,无论是记载张三丰的籍贯、行迹、与人交往,还是记载明成祖派人寻访张三丰其人,都未看出张三丰在太极拳或内家拳上有任何建树。从碑文记载内容可证,张三丰与太极拳不发生任何关系;从明清时期流传下来关于张三丰的大量遗物、遗迹、遗诗等证据链分析可证,张三丰与太极拳没有任何关系。通过对《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的研究认为,太极拳附会神仙张三丰是从内家拳附会的张三峰移植过来的;《三丰全书》中王渔洋摘录的所谓内家拳源流来自于黄宗羲作的《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玄武大帝授拳于张三峰荒唐无稽;从《墓志铭》记载对王宗与王宗岳误传推断宋之张三峰传拳也是附会;无证据证明太极拳就是内家拳,从而推证内家拳或太极拳并非张三峰(丰)所创;移植内家拳的张三峰为太极拳的张三丰,是《三丰全书》出版以后的附会;王宗岳的理论和张三丰没有任何关系,太极拳非张三丰所创。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等方法,以道家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梳理南无派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南无拳传承的历史渊源寻找史学依据,以促进南无拳相关理论的研究及发展为目的。研究发现,南无拳是在全真道内丹修炼思想基础上,结合导引行气术形成的养生拳术,对调理脏腑功能具有特殊功效,在南无派历经30代传承,现已在洛阳地区广泛开展,为南无拳全面推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因其博大而受世人的仰慕,又因其精深而受人们的求索。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语境”的变迁,以儒、道、佛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不再容易被人们理解。太极拳是一种拳术,更是一种动作化的语言,本文选择太极拳论中部分拳诀,进行分析与解读,旨在使人生哲学不再玄妙,传统文化不再抽象,同时,帮助人们通过修炼太极拳,去感触人生哲学,去体悟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太极文化的视角,对黄梅岳家拳的拳理作了深入的理论透视,解析了黄梅岳家拳所蕴含的太极文化内涵,提出了“太极者,道也”是黄梅岳家拳的精武之道、“太极者,阴阳也”是黄梅岳家拳的构造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是黄梅岳家拳的化生之道的观点,为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弘扬黄梅岳家拳,作了太极文化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道家哲学与太极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颇深 ,对传统武术拳种———太极拳的影响 ,则主要表现在 :(1)道论 ;(2 )天人和一论 ;(3)太极说。从上述三个方面论述了太极拳与道家哲学的融汇及发展。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包含了老子的思想和理论,是不朽的传世之作。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精华,从太极拳的原理依据上来看,两者颇有渊源。太极拳中的“柔”与“慢”的原理与《道德经》中的“守柔”与“道法自然”的紧密联系即是渊源的印证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合理定位武术练拳致趣未来发展的研究趋向,探析中华武术(习武练拳)独特的致趣因素及其效果,主要采用访谈法,从技术本体论域的视角切入,从武术教育与教学拳种模式开发、武术课程思政文化育人方式转变、武术功法常态化演练艺术表达苛求三方面出发,思忖技击本质论视域下中华武术练拳致趣的实效改革,得出以下结论:劲力蓄发与体悟攻防、节奏缓疾与身心感受、轨迹曲弧圆融与动作顺畅奔放是达成练拳致趣的三个内在因素。以此为依据提出武术教育如下实践理路:在武术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践练拳致趣的拳种模式;在武术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渗透练拳致趣的思政文化元素;在武术课堂教学及课外训练过程中突出功法常态化训练的致趣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武魂》于1984年创刊,先后经季刊、双月刊发展成月刊,其始终本着以推动武术遗产的挖掘、继承发展,开展对武术的宣传和学术交流,促进武术运动的普及与提高的办刊宗旨。文章运用数理统计法,文献综述法对《武魂》自1988年至2009年刊载拳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1988年至2009年期间,《武魂》刊载拳种数量平稳增长趋势;(2)内家拳刊载数量远远高于其他拳种;(3)内家拳中太极拳刊载数量高于八卦类与形意类数量;(4)技术解析与习拳心得成为拳种刊载重点;(5)拳种连、续现象突出。  相似文献   

18.
对菏泽梅花拳源流与特征进行研究,发现:菏泽梅花拳是北上传播的第一站,且是海外传播的根源;有文武一体的组成形式和独具特色的师徒传播关系及融合儒释道精髓的特征。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传播它使之走向全球,成为世界遗产文化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