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管理初探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是高等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体育俱乐部进行改革能够促进高等学校体育的发展。根据高等学校体育的现状和特点,对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管理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依据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特征,提出俱乐部管理的改进措施,为高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体育俱乐部模式与大学生体育权利实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春宇  徐明魁  杨芳 《体育学刊》2004,11(4):139-140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热点之一。一方面,高校体育俱乐部推动和维护了大学生体育权利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高校体育俱乐部在一些方面也妨碍和限制了大学生体育权利的实现,具有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是高等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是我国社会体育的最佳组织形式.对大学生体育俱乐部进行改革,使其走进社区与社会体育接轨,开展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不仅能节约体育资源,提高有限的体育资源的利用率,还能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浙江省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运用调查分析等方法,对浙江省近200个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构成形式、组织管理、参与动机、运作特征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明确了浙江省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存在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波 《体育与科学》2008,29(1):88-93
采用文献综述法和调查访问法,时德国中小学体育和高校体育开展状况及其与大众体育俱乐部之间的关系做了介绍和研究,并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德国中小学的课外体育锻炼主要通过学校与体育俱乐部之间的合作和中小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来实现,大学的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则全部由俱乐部性质的"高校体育"和大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来完成,俱乐部体制是德国学校体育活动,尤其是课外体育锻炼蓬勃开展的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6.
从大学体育俱乐部的普及化看大学体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体育俱乐部的提出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问卷、统计调查方法,初步探讨当前高校体育俱乐部式的教学对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形成的作用,对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技术水平、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扩大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高校现行的三种体育俱乐部发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视与分析,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往体育部直接领导、学生管理实施的单项体育俱乐部发展动力不足,提出以院系为依托的单项俱乐部建设方案;当前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系统研究不够深入,提出相关建议;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形式,符合大学生多元的体育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校"传统型"与"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比较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刘志敏 《体育学刊》2003,10(2):78-80
对我国普通高校“传统型”、“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特点进行比较研究。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体育教学改革出现的新事物,实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与爱好。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的连续性,有利于把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过程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近几年,我国部分高校结合本校的实际实施了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并收到较好的效果,它必将成为面向21世纪我国高校最具有生命力的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杨斌 《体育世界》2011,(8):11-12
通过对四川地区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基本情况、动机、时间安排以及他们对开展体育俱乐部的态度等。目的在于为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于庆洋  贺伟 《体育世界》2007,(10):89-90
在科学高速发展快、社会竞争压力大的今天,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之下,身体健康状况日益下降。培养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思想有着其深远的意义,这种思想的贯穿需要一个良好的桥梁。但是传统体育教学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产生了很大的束缚,不能使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以其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细想的形成。体育俱乐部近几年在我国高校逐渐发展开来,在"体育俱乐部"宽松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是培养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细想的有效桥梁。  相似文献   

11.
孙劲松  王永  曾文 《精武》2013,(36):38-39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施体育课程俱乐部制的改革实践进行调查分析,阐明了高校体育俱乐部运作模式的特点,尝试构建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模式,以期为丰富高校体育现代化的内容和寻求改革创新的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实验比较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了合肥学院大学体育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俱乐部教学形式和普通教学形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参与体育课程"一体化"的俱乐部模式活动和训练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指标明显高于普通教学班。分析其原因是:经常参与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大学生已形成正确的体育动机和锻炼习惯,以及学校为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活动氛围和条件。  相似文献   

13.
研究对象:浙江省26所普通高校近200个体育俱乐部,随机抽样调查了1400名体育俱乐部成员(其中600名为俱乐部负责人、800名为普通成员)。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收集整理法。1.浙江省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现状(1)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分类从功能上分为两大类:一是竞技类俱乐部,二是健身、娱乐类俱乐部。(2)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构成形式俱乐部由校团委、学生会直接领导,设立社团管理中心,体育部进行指导。各体育俱乐部由组织者与会员组成,规模较大的俱乐部还专门成立了后勤保障和啦啦队,会员主要由学生个体兴趣意向选择。相对而言,竞技类俱…  相似文献   

14.
邵艳  陈丽波 《体育世界》2014,(7):103-104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是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产物,高校体育俱乐部健康发展,为众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遴选高水平运动员,展示高校体育活力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15.
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高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分析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吸引力构成要素,衡量俱乐部组织吸引力发展水平,进而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高校体育俱乐部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高等院校实施体育俱乐部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已实施体育俱乐的部分高等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问卷调查,从大学生对体育俱乐部的认识概念、组织形式、活动项目、学习环境、师生变化、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运动行为能力的提高、终身体育观的养成等方面阐述了实施体育俱乐部的现状,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与社区体育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是高等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体育改革具有标志性的课题,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有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课内外结合的俱乐部,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与社区体育互动作用,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与社区体育互动的必要性分析,指出高校体育俱乐部从长远的发展思路上对社区体育活动的影响都是巨大。  相似文献   

18.
高校实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当前我国高校较为典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大致有俱乐部型、三基型、一体化型、并列型和三段型等5种体育教学模式,由于实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和课余锻炼的连贯性和统一性,有利于把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过程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等诸多优越性,它必将成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9.
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和数量统计法,对辽宁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课外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新的课外体育锻炼形式,深受大学生的喜欢,是促进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并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个性塑造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实施中,应加强对课外俱乐部的管理,加大资金的投入,改善体育设施,调动辅导教师的积极性,加强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性质和意义的宣传工作,促进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高校“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基本状况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栋  周红律 《体育科研》2003,24(5):70-72
对上海市5所高校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基本特征、发展状况及所存在问题,进而对上海市高校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