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教育考试成了授业的专利,是约束学生的工具。考试把作为“人”的学生简化为“物”,即把学生的发展等同于机械加工标准件一样,全然无视被试的一切人的特征,学生完全被规格化了;考试事实上成为一种严格划分等级的制度,年复一年地把学生加以区分,这样不断地给人  相似文献   

2.
1.语文教育的人性化。语文教育的人性化的内在含义是,语文教育要高扬人性,遵循人道的原则,既是理性的,又是充满人类情感的;既依据学生的生理规律,又满足其心理需求:既促进当前的语文学习,又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既满足个体需求,更是通过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来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进行着精神与技术的抗争,精神信仰上的达观是人类能激发自我潜能并发明各种技术的前提。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人类理性不断膨胀的同时,带来更多的精神危机,人类愈来愈陷入技术会将人类带向何方的恐惧与困惑中,人类不可避免地面对无知的未来。人道与人道主义围绕人性、人学核心要旨不变的情形下,其存在方式却发生着革命性的改变,人如何从无家可归的人到人的复归都指向对人道、人道主义的重新反思与理解。作为有着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人道主义的“力量假设”,现代人道传播在跨越时空中更加显现出其在面对现实挑战时的无能为力,这种迫不得已为人道传播中人道主义的沉思与觉醒提供了思想空间,真正尊重人性在人之本质中的特质,承认他者的存在,并有能力包容与尊重他者,在不断显现的人之本质中彰显出人道主义不可或缺的存在并在人之本质中反思、践行与成就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4.
唐晓平 《中学生物学》2006,22(10):62-64
书面考试是生物评价的重要方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历程,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如何让新课程下的生物试卷更加人性,更加科学,让考试成为学生学习展示的舞台、成长的加油站;如何实现新课程的命题涵盖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整合,科学精神与人素养的融合,为此我在学业考试上做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5.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我敢说;对于绝大多数老师、家长和学生来说,考试都是生活中一件既重要又神圣的事情,因为许多人的命运由于考试而被改写。可是,当家长们想凭着自己以往的经验指导一下孩子的考试时,却惊讶地发现:考试竟然变得让人不敢认了,因为一场考试的革命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曾几何时,一些人以为考试是走向素质教育的绊脚石;以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怪现象”小学生不考试或者只考一点儿;中学生则比小学生多考了一些,或者有些课程考而有些课程不考;到了…  相似文献   

6.
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自编“中学生考试心理和行为问题症状自评量表”(EMP)的研究方法,以542名中学生为被试(重点中学258,普通中学284名),考察了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学生的考试心理问题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重点中学学生的考试心理问题在类型及严重程度上显著低于普通中学学生;初一年级重点中学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发展状况显著优于普通中学学生;初二和初三学生的考试心理问题不存在显著差异;普通中学的高中生比重点中学的高中学生存在更多更严重的考试心理问题;学生考试心理问题与个体考试体验、育人环境、教育方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对人的管理既包括规范管理又包括人性管理,学生管理亦然。对中小学生而言,人性管理更显重要。有调研表明,目前有19.17%的中小学生患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已成为当前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中小学实施合适有效的人性管理不仅迫切而且意义深远。一、不要只管人,不育心学校管理属于学校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目标理应由学校的总目标或育人目标决定。多年来,学生为“金榜题名”而寒窗苦读,学校为对付考官们那几道刁钻的试题而舍弃一切,甚或铤而走险。学生管理自然也目标明确,即一切为了考试,为了…  相似文献   

8.
<正> 目前习称的人道乃是广义的人道,泛指行善施仁的道理,本文所谈是狭义的人道,单指发扬人性正气,对抗人伦谬误的道理。人性、人伦、人道是广义伦理的三大内容,人伦和人道则是制约和反制约的一对矛盾。狭义的人道也可以理解为人类合理交际的道德规范。 人际关系不管多么复杂,总脱不出上品下级、平等同胞、男辈女流、同种异类这四种交际群体;因而,我们将按上下、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建立新的学生观,而新的学生观需要对人有更全面的理解。本文从人性假设所包含的四个维度出发来探讨韩非子教育思想的人性假设,认为韩非子在其教育思想中提出了一个“法治人”的假设,这种假设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是以利为基础的,而对利的理性把握惟有法治;人原有经验是自利之“自为心”;教育中人获得最大价值是在法治前提下自利之“自为心”的满足;教育中人的最大需要是法治对个体的规范,个体是被动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于这种人性假设的分析,来反思基础教育的学生观,希望对新学生观的建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杨振宁教授在比较中西方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很大的一个缺点是教育出来的学生胆子比较小,动手能力差,但会应付考试,而美国教育出来的学生胆子大,动手能力强,但不大会考试。”21世纪的人类应该怎样学习,更准确掌握信息呢?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考试而不会动手实践,这样的学生能在激烈竞争的信息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吗?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在新中国成立前提出一个关于人性的观点,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自求保持并改进物质生存形态的倾向。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它与旧的抽象人性论根本区别开来。其理由是:第一、这一观点的出发点正确:人类是高于生物之上的社会物质生存形态,而不是把人类仅看作生物学上的一个类;第二、它指出人性即人的社会性,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生理本能;第三、它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即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考察了人性的历史性、具体性和阶级性。所以,这一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世纪,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作为时代的主旋律,在教育的舞台上奏响了最强音。但同时也跳动着一个不和谐的音符,那就是一些教师、学生和家长还没有真正从“应试”的阴影中走出来。考试仍被作为检测教学工作成就高低的主要手段。“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由于过分注重考试及其结果,使得学生对考试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感”。据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考试(仅有极少部分的学生对考试偶感兴趣或对个别科目的考试感兴趣)。更令人担忧的是一部分学生由于不喜欢或讨厌考试,…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考试作弊是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一个大问题,尽管高校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有明确的处罚规定,而且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都是作为必讲内容,每一个学生也都深知其后果,但我们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考试作弊作为学生中常见的一种错误行为,它既影响了对教与学质量评估的可靠性,又助长了学生的不良品德,是学生中的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14.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考试,能引导学生积极地学、灵活地学;为获取“分数”而进行的考试,只能误导学生走入“应试”的死胡同。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试题设计不但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察。更应通过对试题的创新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式学习,使他们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考试成为教育考试发展的一个趋势。本分析了目前已经存在的考试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个构建通用网络考试环境的新思路,使得学校既可以进行常规的标准化考试,又可进行主观型试题考试;即可进行理论知识的考试,又可进行应用软件操作技能方面的考试。本给出了这一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并对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论成人考试心理与课程考试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试是测量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基本形式。为了获得有效的测量结果,考试要求考生作好多方面的配合,如考试中需要有正常的考试心理:要认真作答、正常发挥水平,而不要投机取巧、心存侥幸;既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又不过于紧张慌乱;既严格按照规定的方式作答,又不要限制自己的智力活动习惯;此外,还应以较强的自制力  相似文献   

17.
学生评价和考试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学习评价手册》能有效地解决现有评价体系中的弊端,从而使教师能够更加客观、多元化、多样化地评价学生;也较大地促进和提高了学生学习、运用英语的兴趣和能力;更重要的是给教师一个多元化评价学生的标准和模式。  相似文献   

18.
尼采有一部哲学著作:《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灵的书》,在书中他一方面肯定人性中有值得肯定的方面,希望挖掘人的潜力,使人类变得更优秀;另一方面又对人性的弱点和缺点,尤其对西方文化传统下形成的这种弱点和缺点,进行了尖刻的讽刺和挖苦。尼采寄希望于“自由精灵”,也就是能超越传统思维方式、传统道德观念而自由思想的人。  相似文献   

19.
某教师在考前指导时云:考试作文一定要“远看一朵花”。言外之意是,一定要装扮好作文的外观。细细品味,此举既高明又无奈:高明在作文首先要给阅卷老师一个好印象;无奈在学生的写作素材贫乏,考试既是针对学生又是评估老师的手段,不美化美化作文的外观,又有何奈!其实,我在此只是想反思一下:学生为何缺乏“写作素材”这一重大的“历史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20.
钟北京 《现代教学》2013,(10):34-35
不论一个人的知识多么丰富,能力如何超群,他既可能为家庭、社会、人类造福,也可能给家庭、社会、人类带来灾难,关键还是看此人具有什么样的人文观和世界观。所以,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应把关注点放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观和世界观上。但是,现在有不少教师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关注考试范围,忽视了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积累,更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塑造的需要,从而使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