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凭着 3800万皈依者,就算美国唱片协会、唱片公司巨头、重金属乐团及其大批律师一拥而上,也没法将Napster这个魔鬼赶回到它的瓶子里。 2001年3月6日,旷日持久,一波三折的美国唱片工业协会起诉音乐网站Napster侵犯版权的案子,终于画上句号:位于美国旧金山的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公布裁决:Napster必须停止侵权行为,唱片公司向Napster递交有版权的音乐曲目,Napster必须在3天之内禁止其会员下载这些歌曲。 Napster侵权案,这场人称“揭开21世纪网络时代序幕”、“新千年中意义最重大的互联网官司”,最后以原告赢、被告输而告终。全球成百上千万音乐发烧友的怒火与叹息交织成一片;唱片协会和唱片公司的主管、律师则喜上眉梢,他们将13万5千首禁止下载的曲目传给了 Napster; Napster发布声明:“用户仍然能够共享我们未被封堵的音乐曲目”,“Napster的音乐文件共享服务正在而且仍将运行”。  相似文献   

2.
画册《“肖像外交大使”袁熙坤的艺术与社会活动》于2003年出版,首印5000册在短短几个月内便销售一空。作为这本画册的责任编辑之一,感到由衷的高兴,为袁熙坤先生精湛的画技感到佩服,亦为画册本身所蕴含的价值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的Napster案件判决,确立的音乐作品等在互联网上的利益格局,对于音乐网站chinamp3的判决,给网站链接敲响了警钟,从本案一审二审判决书看,对于法律标准全貌的勾勒还是未臻完美,但如果能提供一个清晰透彻的法律论证逻辑关系,对于日后的利益各方,对于中国司法领域良性循环的形成,实在是善莫大焉。  相似文献   

4.
当汉克·巴里(Hank Barry)实现奇迹,在美国唱片协会和各大唱片公司团团包围Napster之际,竟成功地分化了对手,把世界上最大的唱片公司之一贝塔斯曼与Napster撮合到了一起,令许多人目瞪口呆。巴里一下享有了“数字版权领域里最出色的外交官” 之称,现在被视为互联网上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在《娱乐周刊》最近的影响力恃刊上排名第六。 以前,Napster一直被视为互联网上“劫富济贫的罗宾汉”,自2000年5月Hummer Winblad风险投资公司投入1500万美元,并让巴里担任Napster首…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2010,(6):45-45
刘白羽(1916年9月28日—2005年8月24日),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文艺活动家。北京通州人。193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38年作为一个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从此矢志不渝地投身到改变民族和祖国命运的斗争中。  相似文献   

6.
晚清著名谴责小说<老残游记>作者刘鹗(1857-1909),别号洪都百炼生,他集学者、水利专家、医生、小说家、诗人、慈善家于一身,是晚清奇才.一代历史文化名人,又是亦官亦商颖志改革的洋务派.因八国联军使京城遭殃.他向沙俄侵略军用低价购进"太仓粟",赈济灾民,被清廷诬陷为"汉奸".远戍新疆,猝死戍所,只活了52岁.  相似文献   

7.
晚清著名谴责小说《老残游记》作者刘鹗(1857—1909),别号洪都百炼生,他集学者、水利专家、医生、小说家、诗人、慈善家于一身,是晚清奇才,一代历史文化名人,又是亦官亦商颖志改革的洋务派。因八国联军使京城遭殃,他向沙俄侵略军用低价购进“太仓粟”,赈济灾民,被清廷诬陷为“汉奸”,远戍新疆,猝死戍所,  相似文献   

8.
《全国新书目》2023,(1):124-125
<正>本书讲述了孙膑在遭受同窗好友庞涓陷害后,变成终身残疾,回到齐国开始大展宏图,后来又隐居山林,并总结了战国前期和中期的战争经验,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军事著作《孙膑兵法》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殿试状元。甲午战败时,主张兴办实业及革新教育。民国建立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等要职。张謇四岁时随舅舅进城到城隍庙玩。舅舅教他见了城隍爷要跪拜,但他进庙到神座前准备下跪时,神像突然倒了下来,把他吓一大跳。此事传开后,大家都说张謇定非凡人,因为连城隍爷都不敢受他拜。张謇从小抱负不凡,读私塾时,老师出上联"月沉水底",他对以"日悬天上"。又一次,  相似文献   

10.
11.
在旧中国,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是闻名国内外的大学之一.学校成立于1879年,至1952年停办,在73年的岁月里,为中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学校的创始人施约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犹太人.  相似文献   

12.
有这么一个人,堪称世界报刊史上绝无仅有的编辑奇才。这个人,就是原美国《纽约时报》的总编辑,名叫卡尔·范·安达。安达(1864—1945),美国俄亥俄洲人。早年受聘于《纽约太阳报》达16年之久,1904年后又在《纽约时报》工作了20余年。他之所以在世界新闻界享有这么崇高的声誉,并不是靠他那“近40年”的资格,而是凭他那广博精深的知识使得同行为之折服。可以这么说,安达是集数学家、文学家、史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家庭的未来。在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子女的教育总是被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对于绝大多数家庭而言,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他们就成为了家庭运转的轴心。如何能让子女从"花朵"顺利成长为"栋梁之材",是每一位家长都在苦苦探求的问题。本刊特选编几则和传统教育模式稍显"另类"的故事,希望能对读者在探求子女成长的方法上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他点击鼠标,将帖子发了出去,决定3天之内不吃饭。鼠标刚按下去,他就后悔了。他骑着自行车离开北京理工大学的校园,茫然不知所措地骑行在车流熙攘的中关村大街上。崩溃感在身上蔓延,他感到了恐惧。  相似文献   

15.
“阿信”是一个在日本广为人知的人物,她以一个弱女子之身,靠着百折不饶的惊人毅力,打造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商业帝国”.在民国时期的上海,也有一位与“阿信”经历相似的女性,她就是董竹君. 1900年正月初五,小名阿媛的董竹君出生于上海洋泾浜棚户区,父亲董同庆是黄包车夫,母亲李氏是给富人洗衣擦地的佣人.因为穷,董竹君的一对弟妹因营养不良、无钱治病而夭折了,4个月大的弟弟,因为奶水不足,活活饿死在董竹君的怀里.父母很爱她,有时即使翌日没菜钱了,也要买碗馄饨给女儿解馋.  相似文献   

16.
李健 《云南档案》2014,(5):17-18
<正>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林纾不晓外文,却曾依靠他人口述,以流畅优美的译笔翻译外国作品二百多部,成为中国近代名重一时的大翻译家,中国正式的文学翻译事业的先行者和奠基人,堪称一代翻译奇才。口译笔书造就翻译奇才林纾自幼嗜书如命,5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8岁画一棺木于墙上,旁边刻着8八字自勉:"读书则生,不则入  相似文献   

17.
22岁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96级硕士研究生张华,为了拥有一份中国银行山东省某县支行储蓄员的工作,在1996年底退学就业的消息曾在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 张华实话实说 有关张华在北师大的学业经历是令人羡慕的。她1992年考入北师大哲学系政治教育专业大专班;1994年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被北师大破例批准续本科学习;1996年考上北师大哲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据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张华在校期间学习勤奋,成绩优异,论文《论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中国近代杰出记者黄远生(1885—1915,江西省九江县人),以犀利的文笔,充分展示了民国初年中国政局由皇权专制到民主宪政大转型的惊心动魄的历史。甘肃兰州资深记者、作家鲁正葳女士10多年来深入研究黄远生和民国史,著成《撩开民国黑幕:报界奇才黄远生见证》一书,在黄远生诞辰120周年和逝世90周年前夕,交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填补了90年来黄远生研究方面无专著的空白,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教授称此书“事实翔实,文采斐然,所刊照片等更具历史文献价值。”《撩开民国黑幕:报界奇才黄远生见证》出版@胡荣彬…  相似文献   

19.
正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8岁画一棺木于墙上,旁边刻着八字自勉:"读书则生,不则入棺"。11岁师从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13岁至20岁期间"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残烂古籍  相似文献   

20.
峥嵘 《湖北档案》2011,(5):40-42
1933年春天.刘鼎遵照中共地下党指示。化名戴良,从上海前往中央苏区。途经闽浙赣苏区时,正值第四次反“围剿”,国民党军布重兵于信江沿岸,通往中央苏区的交通被封锁。刘鼎只好暂时留在赣东北根据地的葛源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