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陈燕 《文教资料》2012,(14):51-52
"酋"、"掉"、"倒"是西昌方言中的特殊助词。在西昌方言中,"酋"可以作动态助词、语气助词;"掉"、"倒"作动态助词,且这几个助词有时还可以连用。  相似文献   

2.
桂林话中的"倒"可以作动词趋向补语、结果补语,也可以作动态助词。对桂林话中的"倒"的语法特征进行描写发现,"倒"同时兼有实词和虚词的语法功能。隐喻和语义泛化的共同作用是造成了"倒"逐渐虚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上古汉语"S之所以VP"结构中"之"的性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之"是结构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一种认为"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在比较这一结构中"所"、"所以"、"所以VP"的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我们认同将"之"看做定语标记的主流意见。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中的“之”字,主要有三类用法:作动词、作助词、作代词。“之”作动词时,一般表示“到、往”之意。这种用法较为少见,它在句子中作谓语,后面一般都有一个表示方位(或地点)的词语作“之”的宾语。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之”即为“到”的意思。又如“吾欲之南海”(《为学》)中的“之”亦为“往、到”之意。“之”作助词时,有三种情况:⑴作音节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可不译,常用在时间副词后。如“久之,蛇竟死”(《螳螂捕蛇》)。⑵作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  相似文献   

5.
"之所以"起句是十分常见的句子形式。"之所以"不等于"的所以",因为"之"不同于"的"。"之"、"的"作为结构助词用在偏正短语中,其语法功能、语义功能、念读形式、省略形式都存在明显的差别。正是这种差别,使"之"具有不同于"的"的语法特点;正是这种特点,使"之所以"起句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6.
从郭店楚简到龙岗秦简看“所”字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字有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郭店楚简里独用的"所"字有名词和代词的用法,而在"所(动"结构中的"所"既有所指代且能独立运用,所以也有代词的基本特征。龙岗秦简则高比例地出现了"(所(动)(名"结构,因为名词本身作为被修饰语出现,使"所"丧失其指代作用,这时"所"更多地是起结构作用,表达其语法意义,所以这个结构中的"所"是结构助词。"所"字具有助词用法的大致时间应该是在东周中后期。  相似文献   

7.
助词"は"与"が"是日语中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助词,其使用和区别是日语中重点难点问题。本文在总结"は"与"が"的各自的用法、意义的基础上,试图通过例句比较"は"与"が"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老乞大》中的助词"来"用法归纳为三大类:概数助词、语气助词、事态助词。概数助词"来"既可表示大概数目又可表示大概时间;语气助词"来"可以出现在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中,表达多种语气;事态助词"来"可表达过去事态,也可单纯地表示事态变化,有时兼表动作完成。  相似文献   

9.
借助文言助词"之"形成的"A之B"式多层次标题在近些年的影视剧标题和媒体栏目标题中颇为盛行,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对这种标题格式的语言特点、结构类型、应用范围进行了描写归纳,并对推动其出现并流行的社会动因进行了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10.
侯悦 《学语文》2012,(3):67-68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虚词数量很少,但却起着很重要的语法作用。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而在助词中,"了"的使用频率很高,但是"了"没有固定的意义,而是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斯”有动词、代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尾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名+斯”、“谓+斯”、“彼+谓+斯”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者”,“数+斯+名”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其”,“螽斯羽”等“斯”功能同连词“之”。因文字假借和语法演变,“斯”字被借作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进一步向连词、语气词和词尾发展。《诗经》中不同词性的“斯”分别和先秦汉语虚词“之”、“其”、“者”、“然”等异词同义。  相似文献   

12.
李斯《谏逐客书》一文中的“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以客之功”,即“以客为功”——句中之“之”犹“为”,应是一个泛义(意义广泛的)动词,这里可具体解为“成就”、“取得”、“建立”之类的意思。“功”,名词,功业义。“以客之功”意即“凭借客卿成就(取得、建立)功业”之义。目前流行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权威的训释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一般认为,“所以VP”中“所”是“以”的宾语,并且有学者主张,这种结构中“所以”是介宾词组,其充当VP的方式状语。文章通过对“所以VP”的考察认为,“以”的宾语并非其前的“所”,而应是“以+(之)+VP”中的“之”。在“以+(之)+VP”前通过添加标记词“所”而使其仂语化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重复或因为人们皆明白“之”之所指,因而也就隐含了“之”。“所以(之)VP”具有名词性,“所以”也具有名词性。“所以”不是“介+宾”结构,而是一种跨层次间的句法组合。  相似文献   

14.
“动+之+名”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结构。文章以《史记》中出现的“夺+之+名”和“为+之+名”结构为例,以充分的理由证明前人研究中通过变换分析和古人的注释来证明“之”=“其”的观点是不成立的,从而证明整个结构是双宾语结构。  相似文献   

15.
朱熹继承了北宋以来的儒学思潮,对北宋五子之学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创新,同时兼采众说,建立起一个前无古人的集大成的理学体系。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构架就是由互相联系、两两相对的范畴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系统,即理与气;天理与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道心、人心;公与私;义与利;王道与霸道。  相似文献   

16.
《小雅·苕之华》一诗,后人大多认为是自叹生活艰难之诗或自叹身逢荒年之诗。此二说似乎有道理,然此二说没有挖掘“苕之华,芸其黄矣(其叶青青)”和“样羊境首,三星在罾。人可以食,鲜可以饱”的深层内涵。此诗所写的其实是盛年女子找不到配偶的痛苦。  相似文献   

17.
“之”在《论语》中的使用最为普遍.类型也多样复杂。本文通过对‘论语》中“之”作动词、代词、连词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试图更好的掌握“之”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8.
“NP+之+VP”结构是上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当今对该结构的认识尚有较大分歧。文章以《国语》中的“NP+之+VP”结构为语料详尽地统计、分析了该结构的构成成分和语法功能,以便深化对该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对《左传.宫之奇谏假道》一文中"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的句读,一般处理为"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把它当作一种特殊的倒装句来看待。如果换个角度来分析,却可以把这个语句理解为两个问句,即:"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照此处理,这个语句非但不是倒装句,其语义和语义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0.
《论语》作为儒家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历来注解阐发者众多,又因时代和文体的特殊性,歧解也颇多。《论语.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之,主要有四种观点,但对“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为什么还要“得之”且是“不以其道得之”这一显然不合逻辑的问题,大都没有过多关注或给予合理的解决。本文认为“得”的语义指向为“处”和“去”,即以“不以其道”、“得之”各为一读,句意便通晓达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