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的老前辈穆青同志,曾因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这两篇著名的长篇通讯里成功地塑造了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和原山西省的全国著名植棉模范吴吉昌朴实感人的形象而影响乃至感动了亿万读者与听众。如今,当又读到穆老和陈大斌同志共同采写的长篇通讯《老书记与北干渠的故事》(新华社1999年6月28日电)时,我也只能用“朴实”和“感人”这两个词来表述它。 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所说,今年已 78岁高龄的郑永和虽然是又一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是新时期老干部的楷模,但穆老与“老书记”郑永…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们怀着深切怀念和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举行<穆青传>的首发式.穆青同志是中国新闻界代表人物、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也是新华社的老社长和新华社记者中的杰出代表.对各位同志的到来,我代表新华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们怀着深切怀念和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举行《穆青传》的首发式。穆青同志是中国新闻界代表人物、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也是新华社的老社长和新华社记者中的杰出代表。对各位同志的到来,我代表新华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穆青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但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仍在发挥积极作用,并将永存。穆青同志是“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党的新闻工作者。他献身于党的新闻事业的年代,正是我们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程中的成熟时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以及我们党关于新闻工作的…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我受命写作了一本书<穆青传>.在写作<穆青传>之前,我对穆青了解得很少,只是为他的文章而感动.偶尔在新华社的院子里与他擦肩而过,当时他留给我的一个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这个被新华社人称为"老头儿"(我们新华社的同志都叫他"穆老头儿",从来没有人叫"穆社长";虽然也在一些正式场合叫穆青同志,但最常叫的就是"穆老头儿")的社长真是非常朴实,不像"官儿".  相似文献   

5.
借用新华社老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同志上黄山时所写诗词中的这两句诗作为我这篇论文的主标题,因为我觉得穆青同志的诗句概括了我要论述的这个新闻学中的理论课题——关于无产阶级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美与人格美。“文章不为千金卖”,就是我们采写新闻不是为了谋取私利,赚得金钱,而是为党为人民立德、立功、立言;“光明顶上啸天风”,就  相似文献   

6.
首先,让我转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丁关根同志对“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召开的热烈祝贺,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并向穆青同志致以亲切的问候! 中国记协和新华社联合举办“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这在新闻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穆青同志既是享有很高声誉、深受群众尊敬和爱戴的名记者,又长期担任新华社重要领导职务。从1942年在延安起,穆青同志在党的新闻战线上辛勤耕耘了半个世纪,对党的新闻事业建树很多,取得了多方面的丰硕成果。特别是他的新闻作品,有口皆碑,影响深远,在新闻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本人曾相当长时间在穆青同志领导下工作,深受教  相似文献   

7.
穆青同志走得实在太急促了,我一直难以接受。在我的意识中,几乎可以说:穆青就是新华社。失去了穆青,对新华社和党的新闻事业都是难以接受的重大损失。 头一次听到穆青这个名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的时候。首先是从广播里听了报道,被感动了。记不清是哪位播音员,播得极富感情。当时,我还是一名学生,在校园里边走边听,听着  相似文献   

8.
文有仁 《新闻实践》2003,(12):15-16
穆青同志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在这些日子里,我脑海里一直翻腾着他的形象。我同穆青接触不多,但从亲身感受到的几件事已给我留下一个印象:穆青是人民记者的榜样。我1956年从解放军转业到新华社后,由于长期在国际部工作,直到1966年初才知道穆青。这年年初,天寒地冻,新华社大礼堂的大厅和二楼挤得满满的,穆青做兰考采访见闻报告,介绍焦裕禄的事迹。当讲到焦裕禄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去世,兰考人民痛悼焦裕禄时,穆青哽咽了,无法讲下去。原本一片静寂的大厅出现了轻轻的啜泣声。穆青停了片刻才继续讲。看来,穆青不仅广泛深入兰考采访,而且整个感情同兰考人民融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9.
2003年10月10日,在北京医院812,病房,我守护在抢救中的穆青同志身边。呼吸机遮住了穆青消瘦的脸庞,血氧饱和度时而“80”,时而“84”,始终达不到正常值“95”。深夜,新华社秘书长鲁炜同志提前来替我,因为第二天我还要在总编辑室值班。我缓缓地绕过病床,退出812病房,返回总社。大雨如注,寂寥的长安街上,风雨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0月10日,在北京医院812病房,我守护在抢救中的穆青同志身边。呼吸机遮住了穆青消瘦的脸庞,血氧饱和度时而“80”,时而“84”,始终达不到正常值“95”。深夜,新华社秘书长鲁炜同志提前来替我,因为第二天我还要在总编辑室值班。我缓缓地绕过病床,退出812病房,返回总社。大雨如注,寂寥的长安街上,风雨击打着车窗,如同叩击在我的心上。  相似文献   

11.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国新闻学院、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21期新闻宣传干部进修班于5月5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5月18日下午,应进修班全体学员的邀请,穆青同志和来自全国各地的34名新闻宣传干部座谈。作为本期学习班班主任,我向大家介绍说:今天,我们请来了我们新闻界的老前辈、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同志来和大家座谈。1996年,新华社召开了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我把会上发的计个共产党员》拿回家。一天晚上,当我喊我10岁的女儿吃饭时,见她手里捧着《十个共产党员》,泪流满面,在低声抽泣。她问我:“妈妈,你认识写这本书的人吗?”我说:“…  相似文献   

12.
最近,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由我接替穆青同志担任新华社党组书记和新华社社长职务.我衷心感谢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我的信任,同时又深感责任重大。从我个人来说,无论是资历、声望还是实践经验,与穆青同志和老一辈的领导同志相比,都有很大差距.但是,我坚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关于站在巨人的双肩上就会比巨人更高的哲理。在老一辈为我们创造的工作基础上,我们这一辈人应当有决心和信心做好工作。我和社党组的同志一定要更加谦虚谨慎,更加勤勉奋发,团结和带领全社同志,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百折不挠地开创新华社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敏锐  华平 《新闻三昧》2004,(9):54-54
今年7月6日,新华社原社长穆青的儿子穆晓方在河南新乡日报社院内的于7月1日揭幕的穆青铜像前凝思。他说,目前这铜像在全国是惟有的一尊。穆青生前多次到新乡采访,写下了与新乡有关的《北干渠的故事》等新闻名篇,并与全国先进典型郑永和、吴金印、张荣锁等以及《新乡日报》的同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新乡日报社为穆青塑铜像,让全体从业人员能“每天看到穆青,每天学习穆青”,人人争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新闻界,无论是年岁大些的,还是青年,对穆青同志都是非常崇敬和爱戴的。我也怀着同样的心情。由于我长期在新华分社工作,过去主要是“远处看”的感觉;1992年调到总社新闻研究所以后,开始进入“近处看”的境地,且因从新闻研究的角度多了,自然增添了几分思索。特别是担负中国记协和新华社联办的“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筹备工作之后,我联系穆青同志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重温他的一系列新闻作品和新闻学论述,一个认识油然而生:穆青同志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5.
穆青人物通讯,写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各行各业的人。但是,他笔下的凡人又都闪烁着非凡的光彩。穆青是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写人民群众的。 穆青笔下的人物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有铁人王进喜,有工人的旗帜赵占魁,有至死不忘周总理嘱托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有植树老人潘从正,有红旗渠的除险英雄任羊成,有改革大潮中的老支书阎建章……。这些我们相当熟悉的人物,曾经感染和熏陶了至少两代人,发现和塑造他们的人就是穆青。  相似文献   

16.
新华社举办座谈会,我们问穆青:您写出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您认为能够写出这些作品的条件是什么?穆青同志谈了几条,其中一条是与寻常百姓,也就是你笔下的主人公要有深厚的感情。当时我一边听一边寻思:我们这些人和穆青这些老一辈新闻  相似文献   

17.
14年前,我采写了一篇题为《胡耀邦的最后七天》的长篇通讯,由于我当时并未完全搞明白的原因,这篇原计划发新华社通稿的稿件没有发出,只在发往海外的《?望》周刊海外版上登了一下。1989年4月15日清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胡耀邦同志逝世,这一噩耗震动了海内外,使亿万人民异常悲痛,海外有些媒体趁机散布了一些有关胡耀邦同志死因的谣言。为了澄清事实,也是为了将耀邦同志辞世的具体情况告诉我国人民,新华社社长穆青决定由新华社记者采写一篇有关耀邦同志从发病到最后逝世这7天治疗过程的稿件,供国内各报台采用。穆青同志把这任务交给了我,并…  相似文献   

18.
长期的接触和情感孕育,终于使我写出一篇获得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省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的通讯:《绿丝带结下的友情——记新华社社长穆青和农民潘从正的友谊》。它是历经了四年采写而成的。采访始于1986年4月15日。那是穆青第四次走访“老坚决”不久,我和地委宣传部的一位同志结伴专访潘劳模。当我提出要在“老坚决”家里吃、住时,宣传部的同志出于好意,劝说回县委招待所住宿,继而又提出“带被子下乡”的建议。我一再坚持己见,婉言谢绝。  相似文献   

19.
在新华社上上下下,穆青同志平易近人是出了名的。同志们见了他,很少叫他“穆社长”,都直呼“穆青同志”,有的干脆叫他“老头”。这位遐迩闻名的国家通讯总社社长,衣着朴素,作风朴实,没有一点架子,的确是个好老头。这几年因工作关系,我多次去看望他,望着他那宽厚质朴的形象,听着那浓重的河南乡音,感到格外亲切。永远“勿忘人民”今年7月19日,我和《半月谈》杂志社负责人逯祖毅同志一起,再一次来到穆青同志的办公室。这是他今年元月从领导岗位上  相似文献   

20.
今年3月8日上午,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应江苏省东台日报社的邀请,在新华社主楼六楼会议室会见了东台日报社部分新闻工作者。80高龄的穆青思维活跃,谈笑风生,结合他近60年从事党的新闻工作的实践,回答了东台日报同志的提问。穆青同志的谈话很有现实针对性,在征得他本人同意后,我们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