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世纪的历史篇章即将翻过去的时候,山东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了由周鸿、朱汉国教授任总主编的大型史述著作<中国二十世纪纪事本末>(下称<纪事本末>).一个世纪,一百年,对于历史长河来说,仅仅是短暂的瞬间.但是对于中国来说,20世纪却是非同寻常的.20世纪,是中国由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天翻地覆的大变革世纪.20世纪,是中国人民从衰败、屈辱、动荡中奋起抗争,在争取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艰难斗争中曲折前进的世纪.20世纪,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寻开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新道路,推进现代化,实现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世纪.科学地研究、总结和认识20世纪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不仅是我国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且十分有益于人们察古知今,继往开来,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就是<纪事本末>出版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丁进军 《历史档案》2004,(2):135-136
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东侧的钟楼上,悬挂着一口用铁铸造的巨大的“中华世纪钟”。钟体上铸造的铭文是《二十世纪中国重大历史纪事》。其中记载了从“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等20条百年来在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3.
《通鉴纪事本末》传世版本复杂,文字讹脱衍倒现象常见,本文简述了《通鉴纪事本末》的版本源流情况;并通过宋宝祜刻明修补本为底本,善本宋宝祜本为对校本,校勘了《通鉴纪事本末》的卷七和卷十三,列出两个校对表。参考文献2,表2。  相似文献   

4.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1,(1):114-120
清人黄以周等人从南宋人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中摘录史文,编成《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六十卷。今残本《永乐大典》所收录的《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还残留今本《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所未有的史文,凡计四条;亦有今辑本《续资治通鉴长编》所未能收录的条目两条,共计一千余字。黄以周等人在利用《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时,未能从《永乐大典》里把此部分史文辑出。另外,黄氏亦未把今本《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全部史文摘抄出,还是有所缺漏。经核对两书,发现近有二千五百字左右的遗漏,此部分文字集中于《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八、卷一二〇,应是黄氏等人之"无心的缺漏"。此部分遗漏的文字,抑或有益于补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  相似文献   

5.
杨晓斌 《图书与情报》2004,(6):113-115,118
文章对李铭汉先生的主要生平事迹、著述及其史学地位作了考述,并对《续通鉴纪事本末》的成书、体例、内容、价值及其版本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有助于正确认识李铭汉先生的史学地位及其《续通鉴纪事本末》的学术价值,并为全面研究纪事本末体史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纪风流》,是一部展示20世纪中国三位历史巨人以及中华民族百年命运的历史人物读本。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百年中国的历史有这样一段论述:"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如此大跨度地概括中华民族百年历史,这是第一次。新的论断,给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世纪风流》就是用这个新视角来回顾百年历史的生动读本。《世纪风流》最重要特色就是成功地处理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关系,在充分突出历史伟人推动历史…  相似文献   

7.
雪珥 《档案与史学》2011,(12):47-50,60
一场被国际铁路界一直当作中国历史上首次重大铁路事故的惨剧,却似乎被中国正史完全忽略了。无论是《光绪上谕档》、《光绪朝东华录》、《清史纪事本末》、《光绪实录》、《李鸿章全集》,还是后人编撰的各类编年史、铁路专题史中,都找不到有关这一事件的记载。  相似文献   

8.
自今年1月1日始,《南方都市报》推出了《一日看百年——20世纪珍藏特刊》,以每天一期两个整版的篇幅,贯穿全年地对20世纪作了全面回顾。 大胆创意 当20世纪即将结束,当新的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我们都有一种异样的激动,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重新审视这一百年,“留住”20世纪! 新闻与历史似乎是完全相异的两码事,是什么让我们突然对历史焕发出如此的冲动与热情呢?正像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新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是福建教育出版社奉献给21世纪的礼物。出版界一些人士称它为:“一座巍峨的书城,几代学人的丰碑。” 自1995年眷,《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开始启动以来,已历经了2年,大典的各种基础写作工作与框架大部分已进入了操作阶段。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的编纂有5个宏大的目的。①集20世纪学术之大成,全面展示20世纪中国学术的精华。②全面回顾、总结中国近百年的学术,宏观检阅各学派、思潮、理论,反映百年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份量和价值,为后人提供  相似文献   

10.
邬静洁 《中国出版》2014,(19):70-70
20世纪前半叶,是近代启蒙思想在中国风起云涌的半个百年,这一历史时期,各种思想文化发生激烈碰撞,中国文坛涌现出众多思潮、流派、社团、作品,国内外也出版了多种有关20世纪文学史和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专著,却唯独没有一部大型的文学编年体著作。由卓如、鲁湘元主编,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和“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编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以下简称《编年》)的出版,填补了中国没有大型文学编年体著作的空白。《编年》采用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平实的叙事之中,用客观、公正、准确的史料回顾了20世纪前50年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完全用史料说话的文学历史专著,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和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1.
最近,台湾作家柏杨耗费数十年心血写就的《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被冠以“山寨”之名——在“柏杨与通俗历史写作”研讨会上,评论家杨小洲称之为“开启山寨化写史”。对于种种形式的通俗历史写作,“正牌”史学专家或不屑一顾,或不置可否;而在图书市场上,这类读物却大为热销,持续“高烧不退”。专业评价和市场反映,正可谓冰火两重天。  相似文献   

12.
刊物     
《大家》的新世纪收藏号,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了“清仓盘点”:请陈晓明等中青年学者十人回眸百年中国文学,并配发十余幅珍贵照片。该刊自创刊号始对20世纪各种文学流派以作品方式进行的展览,以本期中作家陆涛的系列中篇《京西大嘴》为序幕。“本期主题”里推出林白的长篇凸凹文体《玻璃虫》。另刊发了雷抒雁的《接受再教育》、闻树同  相似文献   

13.
邓向强 《视听》2012,(7):41-42
去年4月,佛山电视台三水分台制作的《旧街纪事》系列纪录片播出后,引起观众强烈反响。纪录片《旧街纪事》一共有5集,每集10多分钟,选择了三水西南旧街现存的老人、建筑和商号为载体,用影像记录了他们对这个商埠的记忆与感受,折射小镇跌宕的历史,启迪现代人冷静思考、面对未来。西南是三水几百年来的经济文化重镇,在陆路交通不便的20世纪上半叶,作为广东与广西、云南交通的必经之地。西南镇商埠林立,十分繁荣,是广东省五大商埠之一,被誉为小广州。随着历史的变迁,曾经的车水马龙如今变得冷冷清清。但西南旧街集中承载了三水近现代历史和文化,也可说是三水人的精神家园。在制作片子当中,笔者总结了一些做法,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相似文献   

14.
资讯     
正《中国百年个体童年史》在京首发"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百年个体童年史》近日在京首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主办了百年中国童年记忆研讨会。据介绍,这是我国首部跨越20世纪、以首都北京  相似文献   

15.
标题本是笔者观看电影《建党伟业》后敬题陈仲甫、胡适之两位先生的诗句,一口气读完龚刚的新著《百年风华:20世纪中国文学备忘录》(以下简称新著),对书中论及,也是笔者钦佩和热爱的一些20世纪的“风华”书生,不禁又想起这句诗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新闻前哨》2009,(1):76-77
本刊陆续刊登的《湖北日报社60年纪事本末》第一篇《创刊起步时期》中的相关条目告一段落。从本期起,将选登第二篇《逐步成长时期》(1957年1月至1966年4月)中的部分条目。  相似文献   

17.
从不同角度,真实展示中国改革开放14年辉煌历史断面的通讯集《大门打开之后——中国改革开放大扫瞄》人民日报主任记者(王谨著),即日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全书20多万字,分“五色土”、“人物速写”、“行业纵横”、“社会百态”、“政坛纪事”等章节。  相似文献   

18.
港澳台之窗     
柏杨再创书史新里程 继《柏杨版资治通鉴》72册于1993年全数完成之后,又于1999年推出《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为其书史工程再创新里程。台湾金石堂《出版情报》今年第三期发表彭世珍一文说,柏杨爱书写历史故事,而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故事的好题材:人过文字狱,在狱中写的诗使他得到国际桂冠诗人奖;写小说《异域》也引起争议、拍成电影,然后再创改版畅销书高潮;译史书则又创下10年近千万字的纪录;现在,他又要以惊人的毅力,预计3年内完成四、五十册《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  相似文献   

19.
走过一个世纪的艰辛历程,见证百年世界风云的《大公报》.2002年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诞:北京钓鱼台国宾馆6月举行了创刊百年纪念会:一段有代表性的贺词说:“百年来,《大公报》坚持爱国、爱民、爱港,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为民族的振兴和发展,为祖国的统一和繁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光彩的篇章:”作为曾在《大公报》工作过一些日子的老记,我回想起一个个难忘的身影。一幕幕常青的历史画面。  相似文献   

20.
步入新世纪,我国出版人在实行精品战略、推进出版改革与资源优化重组的同时,也在努力为建树文化丰碑、创立标志工程而不懈追求着。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发起并组织、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续修四库全书》历时八年编纂而成,被业内外人士誉为“旷世巨典”,可谓代表了我国出版人“为往圣继绝学,为来哲存真籍”的崇高理想。自此有了《续修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相配套,至1912年以前的中华重要典籍可谓大备。那么步入新的世纪,面对百年来中国社会历史所发生的沧桑巨变,面对一个世纪所积淀的丰厚的学术文化思想遗产,以出版界“国家队”著称的中国出版集团与国内第一家组建集团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文库”的形式来集中整理、系统出版百年来已在我国文学、历史、教育、经济、科技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如果说中国出版集团的“中国文库”其着眼点或宗旨是坚持打造“百年来中国文化经典,新时代中国书架工程”,那么世纪出版集团的“世纪文库”则在立足中国思想界的大师同时,以更开放的眼光,吸收了许多对中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国外经典著作,以打造人文教育的完整知识谱系为己任。无论如何,北京、上海,无疑是最能代表现代中国前进步伐的两个“缩影”,在出版业上也一直是领风气之先的两个重镇。《中国出版》杂志特约请这样两组稿件,向读者介绍两个“文库”,并且相信有足够的理由期待,新世纪的中国出版业有了这样两个《文库》,一定会增添更多的星光亮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