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乡土中国》在国外,费孝通以《江村经济》闻名于世,但是,在国内,他最著名的著作应当是《乡土中国》,而费先生也以为这是他所有著作中最得意的一本。这本书的著作风格有点像随笔,把自己对乡土中国的感想表达出来,但与一般的随笔不同的是,这本书中的文章是以理论为基础的,例  相似文献   

2.
费孝通先生的名著《乡土中国》,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了中国的农村社会形态,成为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的必读书目。徐杰舜教授担任课题组组长的"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最终成果《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是新时期研究农村问题的专著。通过对时代背景、理论基石、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围绕学生理解有误的“男女有别”这一概念展开,通过辨析概念内涵、探究产生原因、勾连社会文化现象、评价发展变化等环节,助力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关键概念,梳理作者的研究思路,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实主义的力作,《平凡的世界》对中国传统乡村的书写表现出过人的真诚与细腻,凸显了丰富而生动的乡土经验。不同于文学的形象化演绎,费孝通《乡土中国》以客观、理性的探讨,总结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本质和特点。通过二者的比照阅读,能有助于当代青少年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平凡的世界》的语境与人物魅力,更形象地理解《乡土中国》中对中国乡土社会底层逻辑的梳理和判断,进而更准确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在整本书阅读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介绍了一个带“土性”的中国,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这为分析中国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理论观点。费孝通提出的社会学本土化、文化自觉的观点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对社会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整本书阅读是新课改、新教材设置的一种新型学习任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提升其阅读解析能力。本文以《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总结和归纳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际价值,并按照导读阶段、推进阶段和收尾阶段三个环节,从了解文本整体结构、综合运用阅读方法、创新展示阅读成果等方面,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展开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乡土中国》因其社会学领域内的开创性、奠基性的学术价值和文风浅近、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学价值等多元价值让它成为经典。《乡土中国》成为经典既有其价值多元的内因,也有其作者的影响力、出版的时机、作品的宣传等外因,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整体性思维观照下的阅读,重视章节与章节、此文与彼文、文本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要求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文本,从而实现深度阅读、拓展阅读。《乡土中国》作为一部社会学论著,全书学术概念多、篇章关联紧、现实意义强,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时运用整体性思维梳理核心概念、厘清逻辑关系、勾连相关阅读、联系社会现象,有助于全面把握文章观点,建构知识体系,开阔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9.
《乡土中国》与《儒林外史》进行比较阅读,是挑战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与难中之难的尝试,它旨在运用学术论著中的重要观点解构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此举可谓一举两得,既加强了学生在实践阅读中对学术观点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也以崭新的视角去解构小说中的人物——王冕,其意义不仅为面对人生两难选择时的芸芸众生提供一个参考样本,更为他们树立了一个道德楷模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丁帆先生的《中国乡土小说史》,为我们建构了一套完整的乡土小说理论,也为此后的乡土小说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式。本书对乡土小说的研究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归纳乡土小说"三画四彩"的美学定义,并以此作为衡量乡土小说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尺和维度;其次,对乡土小说悲剧精神的特殊关照,成为丁帆论述《中国乡土小说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再次,丁帆从比较的视角进行乡土小说的研究,使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乡土小说的独特之处;最后,丁帆在《中国乡土文学史》的论述中对乡土文学提出新颖的观点,抒发"愤激"情怀。  相似文献   

11.
从农村现代化进程的现象解读《乡土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英荣 《文教资料》2010,(3):136-137
本文作者在解读《乡土中国》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解释农村现代化进程的现象.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当今农村社会的乡土性、差序格局和礼治的特点并没有根本改变,这对研讨和了解农村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想象农民》立足于乡土中国现代化语境,通过文本细读对现代文学中的农民形象的审美嬗变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以鲜明的问题意识从思想文化史视角深刻思考了现代文学农民形象对新乡土中国现代化的启示,构建了关于现代文学农民形象的极富理论品格和启发性的反思性文本。《想象农民》成为新世纪乡土中国文学和中国农民现代化思想探索和审美想象的一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13.
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品生活,阅读教学应融通语文与生活两个生态环境。基于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作品特点及学情,开展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尤需应用生活化策略。如何实施?知人论世,走进作者生活;联系现实,设置生活化目标;聚合研究,精选生活化专题;创设情境,设计生活化任务;广泛联系,植入生活资源;借助网络,实施生活化多元评价。  相似文献   

14.
《乡土中国》是一部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结构的学术著作,蕴涵着丰富的思辨性教学资源。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辨教学中,可以从课程标准出发,结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要求与特点,采取“内容梳理,归类全书概念;话题探讨,聚焦思辨训练;任务驱动,把握逻辑思路”等策略,引导学生分析概念、归纳观点,概括全书和篇章主要内容,促进学生养成思考和分析的整本书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15.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经典著作之一,在此书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基本特点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视出中国人典型的国民性格,如因循守旧、有私无公、以和为贵、重名轻实等。本文通过对《乡土中国》的再次研读,对中国国民性主要方面的乡土来源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6.
城市对现代化的垄断和农村的虚空化使农业生产没落了,使农村生活萧条了,使农村的脊梁被抽掉了,这个过程带走了农村从经济、文化到意识形态上所有的价值。农村的年轻人要面对的问题是在这样日益萧条的农村,他们看不到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农村成为农村人想要挣脱和逃离的生死场。乡土中国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嬗变,"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充满创造力和对未知世界的开拓勇气的历史巨变。  相似文献   

17.
对于《乡土中国》的《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章,《论语》等儒家典籍也是解读的关键。文章用《论语》引出“公私之争”的问题,提炼核心观点;分类理解《论语》等儒家典籍,通过对“仁”“忠”的反驳,建构起驳论逻辑;最后以《论语》中的“父为子隐”为理论依据,辨析公私冲突中的价值选择,印证中国乡土社会是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体系,从而完成对中心论点的最后论证。  相似文献   

18.
《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著作的代表进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学术著作阅读教学,需要准确定位目标:初步认识著作的学术价值,获得读懂这类书的经验和方法;还要处理好几组关系,即教材任务与自创任务的关系,阅读部分章节与整体把握全书的关系,拓展阅读视野与提升语文能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费孝通引《红楼梦》论证了《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伸缩性特点,我们也可将二书进行关联性阅读。如受《差序格局》篇启发,将探春与王熙凤进行比较研究;受《家族》《男女有别》篇启发,探讨酿成宝黛钗悲剧的深层原因;受《名实的分离》篇启发,探究《红楼梦》现实世界名与实的分离情况。从社会学的角度,用《乡土中国》去解读《红楼梦》的人物、结构与主旨,同时将《红楼梦》作为理解《乡土中国》理论的例证,可引导学生对二书有更新更深的领悟,并培养学生的关联性思维。  相似文献   

20.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整本书阅读以名著导读的形式出现在课本上,只占据单元学习中很小的一部分。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整本书阅读成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在教学策略上必然有所变化。文章以高一语文课本中“乡土中国”的单元学习任务的展开为例,探讨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