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德治国"思想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来审视道德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双重功效,认识道德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的社会整合功能,提出道德在国家治理制度化发展中的作用,标志着党的"德治"思想正从激情转向理性、从政治运动转向制度化建设、从一般原则要求转向理论的创新,这是党在国家治理中的战略新举措  相似文献   

2.
公民社会形成过程中的伦理文化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方国家发起的两次公民社会的讨论证明了伦理文化对公民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公民社会不仅仅是人类社会的自然过程 ,更是人类社会的建设过程。以权利为核心、权利与义务相平衡的公民社会理论不仅揭示了公民政治法律观念的现代性 ,同时也反映了人们道德上的要求。东方国家虽然有上千年的道德文化 ,但缺失公民文化 ;因为没有市民法制 ,产生不了公民道德。东方国家公民社会及其道德建设的原则是 :在共性上接轨世界 ,在个性上保持自我 ,引导公民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的转型促进了制度伦理的发展,制度的伦理性诉求与伦理的制度化建设相互作用,推动了制度的完善和道德的重建。制度伦理建设既适应并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成为当前道德建设的关键和突破口。制度伦理建设本身需要通过多途径的努力得以实现,同时,制度伦理建设侧重外在规范性要求,必须与个体道德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道德建设制度化路径的局限性,在实质上是双轨经济体制与渐进武改革路径的局限性;采取混合型道德制度建设模式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道德能够解决的问题不进行制度化,不能具体化可操作化的道德规则不进行制度化,使道德制度具有宽容精神,是实施道德制度化建设的补充原则}建立完善的个人财产权利制度,是道德制度化建设的根本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道德制度化建设是当前加强和改进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认识道德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推进道德制度化建设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结合实际,本文从道德建设的制度环境、道德制度化建设的目标以及道德制度化建设的方法三个方面对道德制度化建设做了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公民道德理论不断创新,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体系逐步形成,模范人物不断涌现,公民道德建设经验日益丰富。但是也面临道德多元化和"西化"等挑战,尤其是我国公民道德还存在着社会诚信缺失和精英人物道德自律薄弱等问题。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公民道德建设思想政治保证,建立健全道德激励和道德约束机制是其制度保障,大力推广志愿者活动,实现志愿服务制度化和常态化是其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以学生自身生态道德建设带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这是高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内在要求。本论文将立足学生生态观念培养,从"生态道德观念"入手,阐述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近现代政治基于"政治是一种必要的恶"的认识,为了保障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提供免于匮乏和免于支配的政治自由,使人们过上人之为人的主体性政治生活,寻求制度化的整合,驯服国家机器这个庞然大物,把政治看做人为构建的产物,通过制度化的设计从而寻求合理公正的制度化安排,这是近现代政治的主旋律.作为近现代政治核心的民主政治,实质上就是如何通过政治博弈的参与过程达成合理公正的制度化安排.从制度文明的三个历程的演进过程看,从人为制度设计到"法律是主权者的意志"而与"道德无涉",再到新制度主义对制度的全面理解,这一历程同政治与道德的分离再到道德与政治密不可分的变迁相吻合.我们能很好透视现代政治价值确立与转变,加深我们对近现代政治生活的理解,澄清和积累政治文明的价值,通过对制度的全面理解寻求更加合理的制度建设,更好地为现代政治服务.  相似文献   

9.
由先赋性身份不平等所造成的政治权利不平等,是农民工阶层所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今,农民工阶层参与城市公共事务的制度化渠道几乎没有,其维权诉求大多以个体抗争或集体行动的非制度化方式来表达。但农民工阶层已发生结构性变化:一是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且不断恶化,促成其逐渐觉醒的政治诉求;二是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日益表现出政治参与扩大需求。经验事实表明,农民工阶层未来政治权利诉求的指向,一方面是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的制度平等正义问题,另一方面是社会财富分配公平与分配正义问题,这种变化与中国政治发展紧密相关。中国农民工阶层是一个历史现象,其未来发展走向或成为影响中国政治和社会稳定的消极力量,或成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力量。这取决于能否赋予农民工阶层以平等的政治经济社会权利以及政治参与的法治化与制度化。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建设与民主政治发展之关系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社会建设是指一个社会和睦的、协调的、融洽的关系及其规范和制度新创立或新增加的过程及其结果。和谐社会建设创造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前提:社会的和谐、政治社会中成员资格的确认和尊重、非政治社会中的成员资格的承认和尊重、社会团结和服从大多数原则的确立、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权利的保障。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民主政治发展的物质、文化、法制和安全稳定等条件。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积累,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走出了经验式教育的旧模式,步入了制度化的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是我国的经济社会制度化发展、政治社会化深度推进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既决定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制度化的建设道路,也决定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本质特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必须解决好公民社会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本身在认同性、代表性、参与性和实践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政治参与。政治参与要坚持稳步推进的原则,要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要不断提高公民的参政素质,正确处理好政治参与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道德权利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关系中所具有的自由选择、自尊受益及被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市场经济孕育出人们自由平等的独立要格,道德权利日益凸现。忽视道德权利,将会导致道德建设缺乏广泛性,加剧道德领域的不公平现象,使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很难平衡发展。在现时代,凸现道德权利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梦成为当代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群体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肩负着推进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重要使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点对象。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含义着手,探究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分析"中国梦"背景下对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提出"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综合对策:加强大学生奋斗目标和理想信念的确立;形成知识与道德同步培养的培训模式;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和诚信环境。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迅速发展在为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挑战。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要顺利有序地实现,必须对其进行制度化建设。制度化建设的研究包括制度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基础条件、基本途径、基本目标和长期性的探索。只有完善了相应的制度建设才能趋利避害,避免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使之向规范、科学、积极的方向发展,从而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6.
温总理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郑重提出了加强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研究,让我们深受鼓舞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我认为,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的原因,还在于"软实力"的道德文化建设缺乏政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立二者之间是辩证的关系,道德建设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二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8.
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义务论、权利论和道德论以及三者之间的此消彼长与相互调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教育命运多舛,相伴随的是价值取向的多番变迁。实然意义上,公民教育价值取向先后经历了"政治—义务"本位(1949-1978年)、"义务—道德"本位(1979-1989年)、"义务—道德—功利"本位(1990—2000年)以及"义务—道德—权利"本位(2001年至今)四个阶段,其变迁过程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我国公民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应是在注重"义务—道德"取向的同时,发展公民"权利"观念,从而达到"义务—道德—权利"取向的相互统一和地位平等。  相似文献   

19.
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道德绑架,在一定程度上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绑架是指"以道德之名,行绑架之实"。就其社会影响而言,道德绑架不仅侵犯了人的自由和权利,而且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信任危机,严重妨碍了道德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跳出道德绑架的怪圈,也是目前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学徒制作为一种制度从无到有直至衰落,是社会经济、政治等多因素合力的结果。通过对中世纪学徒制制度层面的研究,揭示其制度化的原因、制度化萌生的社会意义及其衰落的必然性。在此分析的基础上,从职教制度化模式、职教制度化主体和职教制度化走向三个方面来对当前我国职教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