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邮,是一种很普及的业余文化生活,爱好者大有人在;报纸,更是到处可见。人们大概猜不出,以报纸为主题的邮票,有史以来全世界发行了多少种吧!我很幸运,一次就见到了近300种。初夏时节,我去石家庄采访。在石家庄日报社,许锡良老编辑捧出了他珍贵的集邮册,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解说员,领我参观了一次报刊史画廊。看上去许锡良是个沉默寡言的读书人,没想到谈起邮票来他滔滔不绝,对这厚厚一本五颜六色、文种  相似文献   

2.
最近,安徽日报设立了"安徽日报陈列室".这个陈列室里的展览品,记录了安徽日报的发展历史,反映了安徽日报的跃进面貌.展品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历史部分.这里有扰战期间坚持在淮北革命根据地的一面红旗——拂晓报,以及安徽日报的前身——黄山报、芜湖日报、皖南日报、江淮日报、新合肥报、皖北日报、皖北皖南日报联合版(缺解放初期在芜湖出版的新华电讯).还陈列着第一期安徽日报,第一次横排的版面,第一次套色  相似文献   

3.
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既定的战略目标。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石家庄市将于1998年基本完成贫困县、贫困村的出列和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石家庄市的扶贫工作处在了战略性的攻坚阶段。 这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全社会各行各业责无旁贷。面对各行各业扶贫热情的高涨,新闻界也在考虑这个重要的课题。于是,提出了“新闻扶贫”的响亮口号。 “新闻扶贫”这条航船在石家庄日报开足马力,全速前进。  相似文献   

4.
“林编辑经常通过书信辅导我们写稿,真是关心通讯员的好老师啊!”这是通讯员们对四川日报《川东之页》编辑林元琤同志的赞誉。她在负责编辑达县地区稿件的两年时间里,给全区30多个通讯员写了约有70多封信,还常在退稿上圈点,提出修改意见,传授新闻知识,使不少通讯员提高了写作水平,在省级和地方报纸和电台上用稿数逐步增多。近些年,达县地区搞新闻工作的新同志多,写稿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欠缺一些新闻业务知识,稿件刊播率较低。林元琤十分关  相似文献   

5.
初识李学民是在197年秋。当时他刚从部队转业到原商丘县二轻局办公室做文秘工作,我在二轻局下属的农具厂任政工员。一天,我到局里开会,看到一位身穿绿色军干服的年轻人,中等个子,留小平头,壮实的身体、深邃的目光、黑里透红的脸庞,显得很有精神。出于好奇,我走上前去和他握手,并互报身份,而后攀谈起来。初次谈话,我便发现他比较善谈,颇有文采,头脑敏锐,顿生心有灵犀、相见恨晚之感。由于说话投机,加之有共同的志趣爱好,所以,在以后的交往中,他的两间打字室兼卧室便成了我常去的地方。每次见面,我们都是海阔天空、高谈…  相似文献   

6.
“我是报纸美术工作者”在广大电影观众中,不少人已经从银幕上熟悉了戈沙这个名字。他在《长空雄鹰》《熊迹》《向导》《大河奔流》《傲蕾·一兰》《革命军中马前卒》《廖仲恺》《东方大魔王》等影片中,扮演过各种各样的角色。其中,有外国  相似文献   

7.
“我是报纸美术工作者”在广大电影观众中,不少人已经从银幕上熟悉了戈沙这个名字。他在《长空雄鹰》《熊迹》《向导》《大河奔流》“傲蕾·一兰》《革命军中马前卒》《廖仲恺》《东方大魔王》等影片中,扮演过各种各样的角色。其中,有外国的飞行大队长、特务、士兵,有大使、领事等  相似文献   

8.
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教师教过一首陶行知编的歌:“只怕懒,不怕难,计划好了马上干.铁棒磨成针,滴水石能穿.只要你能干,没有什么难不难.”不曾想到,就是这首歌在高庆云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根,影响了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9.
中等个儿,和善的面容,鼻梁上架一副银边眼镜,说话总带点幽默味儿。“何苦呢!美术工作哪儿搞不成,非要到地高天寒的青海?”这是别人的话。李效唐有他自己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70多年,保定报人赤心不变,《保定日报》底色如初。1948年11月25日,保定解放第三天,《保定日报》前身《新保定日报》正式出版。随攻城部队进行战地采访的记者编辑们,把保定解放的喜讯快速传遍英雄的冀中大地。这一天起,这张诞生于解放战争硝烟中的报纸,一直出版至今。  相似文献   

11.
在粉碎“四人帮”之前的那几年里,如果你曾经有机会到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资料室,那么,你一定不会忘记,在那间阴暗而又充满着霉腐气味的小屋里,靠窗的方桌前,总是坐着一个大块头的男人。他那一双坚实有力的大手,从早到晚地翻弄着一摞摞的报纸,一刻不停地剪了又贴,贴了又剪……。虽然他的实际年龄已经五十岁了,看上去,却象一个四十刚出头的中年壮汉。他身高一米九○,象一个标准的篮球运动员。他那倔犟的头颅,恰与魁梧的身躯相称。在他黝黑的脸膛上,通常总是带有一种严肃而庄重的神情;高直的鼻梁下有一张  相似文献   

12.
腊梅(又称干枝梅),虽不那么艳丽、娇俏、瀟洒,也无扑鼻的馨香,可是它铁骨丹心,不畏风寒,不媚流俗,不趋炎附势.即使是老干拙枝,也在岁末隆冬时节顶着雪花伸瓣,吐蕊。给冷寂的大地装点诱人的秀色,以自己淡淡的幽香,呼唤着百花斗妍的春天的到来. 本文要介绍的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同志,一九八○年二月春节前曾在《辽宁日报》副刊上发表一篇散文《好啊,干枝梅》,热情赞扬那些不计报酬,甘愿为人民献出光和热的人们。他自己呢,难道不  相似文献   

13.
我写费修竹,不因为他是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也不因为他是书法、美术、摄影、文字样样过硬的“全方位”记者,而是因为他是个深受江淮民众喜爱的“黑面包公”。随着民主车轮的不断推进,这样的“包公”将会备受民众欢迎,我坚信。初识修竹,是在《人民武警报》社召开的首次特约记者会议上,52岁的修竹是应邀来作新闻改革报告的。面对几十双探索的眼睛,修竹点头笑笑:“我叫费修竹。费是浪费的费;修是修正主义的修;竹是敲竹杠的竹。”修竹不是取笑自己,这是他对社会不良现象发自内心的热讽和抨击。执笔为文30载,历经沧桑50年,这位复旦大学的高材生突然发现,自己的名字竟如此  相似文献   

14.
目前,报社夜班编辑队伍老化,青黄不接,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培养年轻编辑,确应摆到十分紧迫的议事日程上来。我们文汇报的夜班编辑,老的一代都已年逾花甲,如今还在“超龄服役”;中年一代的也都已过了不惑之年,且为数寥寥;多数是刚踏上编辑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人。他们正逐步成为夜班编辑舞台上的主角,他们的素质如何,水平提高得快不快,对报纸工作关系极大。我们报社的几位领导人、特别是长期值夜班的编委兼要闻部主任蒋定本同志,在培养新手、提携后学上,可谓尽心竭力,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5.
周振甫先生是一位受人敬重的老编辑.从一九三二年进开明书店校对《辞通》、编写通俗读物《班超》时算起,他从事编辑工作已经整整五十年了.在这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不仅校对和审读过很多书稿,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而且泛舟学海,潜心钻研,是一位杂学旁收,研究有成的学者.特别是多年来他对于诗词和古典文艺理论方面的研究,在社会上很有影响.他写的关于孟子、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人的文论,以及他的《诗词  相似文献   

16.
翻开现代文学史,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鲁迅、茅盾、巴金、叶绍钧、林语堂、郑振铎等大家的名字。他们都是著名的作家,同时,也都是著名的编辑家;他们在勤奋写作为大众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又编刊物、办杂志。为培养文学新人不遗余力。他们一人兼具创作与编辑两种技能,同时使用着两种武器。  相似文献   

17.
当了“新闻官”,就有开不完的会,看不完的稿,审不完的版面,整天忙得团团转,“真可谓不亦乐乎了,哪有时间提笔写稿啊!”对他们苦衷,我理解,原来当记者时是“大手笔”的人,一旦当了“新闻官”,就几乎见不到稿子了,“关键是没有时间!”这是事实。可是,情况也有例外。文汇报副总编辑史中兴就是官职在身,笔仍在手,他的实践,也许能给我们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18.
宋士敬有个好失眠的老毛病,出差在外,即使住在幽雅而舒适的高级宾馆,他也睡不踏实。但奇怪的是,在南疆农村维吾尔族老乡那低矮、昏暗,只在屋顶开有一片小天窗的土坯房里,他竟会睡得悠香。从1957年成为《新疆日报》摄影记者起,这个出生于蓬莱“仙境”的山东汉子,便和这块土地结下了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那年冬天,他搭拉货的卡车来到塔里木农场采访,四肢冻僵了,人也成了“土猴”,想到招待所烤烤火,服务员还以为他是盲流,硬把他往外赶。他想解释,但冻得哆哆嗦嗦却讲不出话来。有年夏天,他徒步前往天山深处的某部队采访,出门时还是晴天,  相似文献   

19.
1986年3月28日,广东地区革命进步报刊史编撰座谈会在广州召开,二十多位当年在新闻战线上勇敢机智地与反动派进行斗争的老战士和新闻史教学、研究工作者参加座谈。与会者对广东地区革命进步报刊的范围和发展的脉络提出了很好在意见。  相似文献   

20.
老编辑的风范———记科普编辑家王幼于●庄似旭这些年来,由于出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以致图书质量、特别是编校质量大幅度滑坡,出现了“无错不成书”等诸多消极现象,已引起社会公众的严重关注。触景生情,我不由得想起自己从事科普编辑工作的带路人、现已82岁高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