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当前中学德育过程中,“知行不一”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带来的消极后果极其严重。造成中学生“知行不一”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社会方面的、学校方面的、家庭方面的等。解决这个问题,须全社会共同努力,从德育的内容、形式、手段上进行大胆创新与实践,方有成效。  相似文献   

2.
“德治”必须“德教”,可是德教在学校方面存在着德育管理、德育低效率等一些重要矛盾和问题,因此,应以系统观点为指导,从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三个方面来解决德教中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知行不一”看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德育不应也不能为生活中的知行不一现象承担主要责任,因为,德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从生活角度来看,知行不一的事实是生活的原貌,是人之常情;从理论上来说,道德之知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教的;在复杂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个体道德行为也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德治”必须“德教”,可是德教在学校方面存在着德育管理、德育低效率等一些重要矛盾和问题,因此,应以系统观点为指导从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三个方面来解决德教中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5.
现代高校德育模式主要以知识化、思维化的知性德育为主。知性德育发源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主义思潮的推进而逐渐形成,并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现代德育潮流。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单一的知性德育培养模式逐渐暴露了种种弊端。"知行互动"的高校德育模式的构建探索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知性德育模式下"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问题,既能继承知性德育的优点,又能超越知性德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德育认同中知行相悖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思想上认同德育内容及理念;在行动上却采取了实用至上的态度,不能完全甚至不会依照德育的理念为人处世。这既昭示着大学德育效果的失却,也为大学生毕业后的不良社会行为埋下了隐患。大学生不健全的身心特点、德育内容与现实社会的背离、大学教师及管理者的道德失范、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历史与现实环境的促动、就业的压力,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强化德育功能、改进德育内容及形式、加强师德建设、增强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优化德育社会环境、着力解决大学生切身问题,是解决大学生德育认同中知行相悖、走向知行合一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学校德育工作已开拓了新的局面,面临新形势,党和政府加紧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以德治国”的方针。德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受教育具有更多的道德知识。而且要求他们能运用正确的观点、方法去思考分析解决现实社会和人生的具体问题与矛盾,强调知行统一和自我修养。当今学校道德教育应创造一种道德情境,  相似文献   

8.
高校德育无论是灌输还是对话,实质上都是一种单面论证,单面论证易造成大学生的认知失调,有可能引发道德怀疑主义和知行不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德育工作者的价值分歧以及对德育信息的熟悉程度,客观要求高校德育适度引入负面道德现象.高校德育进行双面论证,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理解“善”;有利于大学生进行道德反思;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道德免疫力;有利于大学生适应和超越社会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9.
学校德育高耗低效历来为业内外人士广为诟病。反思传统德育偏重于外摄教育、权威教育、服从教育,轻视乃至无视教育主体自身的理解、体悟、自省、自律等作用,使得不少学生在学校德育情境下的表现与非学校德育情境下的表现迥异,实实在在地表现出知行不一、知情不一等矛盾的双重人格,正像有些学者说的“口头上君子,行动上小人”。  相似文献   

10.
学校德育高耗低效历来为业内外人士广为诟病。反思传统德育,偏重于外摄教育、权威教育、服从教育,轻视乃至无视教育主体自身的理解、体悟、自省、自律等作用,使得不少学生在学校德育情境下的表现与非学校德育情境下的表现迥异,实实在在地表现出知行不一、知情不一等矛盾的双重人格,正如有些学者说的“口头上君子,行动上小人”。  相似文献   

11.
德育即常说的品德教育,德育实效性是指接受过德育教育的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效果。文章以德育实效性的概念与意义为切入点,分析其在新时期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困境,旨在针对当前高校德育教育教学的现状,为大学生确立理想信念、坚定价值取向、规范言行举止、培养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个新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学德育学科的教学策略受其知识类型及特点,以及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方式的特点制约。根据中学德育学科的知识类型及特点,以及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方式的特点选择教学策略,对于提高中学德育学科的吸引力、感染力,使中学德育学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过程,增强中学德育学科的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德育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年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建构了生活化德育的基本理论,推动了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了学生道德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把德育教材建设带入多姿多彩的新时代,从而变革了学校德育的整体面貌。当然德育课改中也存在着教学目标虚化、教学设计偏颇、教材使用迷失、忽视农村学生生活等问题。今后十年德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强调要坚持并发展生活德育理论,提升德育课程的教学品质和研究品质,深化德育课程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提升,社会矛盾也日益加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的德育工作者应以敏锐的职业触角去捕捉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教会学生道德选择,承担道德责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道德修养,我国大学应当及时发现其道德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寻找正确解决方法来迎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已经滞后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要,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要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德育教师的素质对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产生有效影响和积极作用,德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大学生产生的心理效应从根本上影响着德育的质量。所以提高大学德育教师的素质,是当前高校“两课”教学改革和师德师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德育教师除了具备和所有教师相同的素质外,还特别要具备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品德素质、法律素质、学识素质和创新素质这几个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7.
德育课程具有践行性特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海南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要求。海南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建设可以借鉴日本中小学的体验教育模式,将德育与体验联系起来,重视道德体验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劳动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回归生活"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构建德育新理念——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德育专注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培养,要想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其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心理咨询虽然和德育分属于两门独立的学科,但从它们产生和发展的相互关系中可以看出:心理咨询与德育的结合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补充。二者的结合,不仅能科学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而且还能更好地使思想品德教育课由教师单边的活动向师生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过程转变,使“两课”教学具有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面临着社会消极因素的不利影响,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滞后,艺术院校学生思辨能力差、政治热情偏低、自制力较弱等困境。为此,提出进行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创新,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