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觉,它表现在普通话里,就是对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的正确感受和运用,特别是对语音在语流中的变化的感受和运用。过去,语音教学的重点过分地集中于单音节的声韵调上,从而导致了大多普通话学习者只会读“字”,不敢开口说“话”。为了解决以往语音学习和教学的这一不足,本文从音节层、语词层、语流层三个层面对如何动态地把握普通话语音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为如何训练和获得纯正的普通话语感找到了一条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从我院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情况入手,分析测试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以使我院普通话教学更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邱天 《现代语文》2012,(4):20-22
岁月无痕,文字有声。从春秋时的"雅言"到汉代的"凡语",从明清的"官话"到现代的"普通话",当民族共同语走上一条规范化的道路时,为衡量共同语普及进程和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而设置的一种口语测试形式——普通话测试  相似文献   

4.
方言和普通话的分歧是相当大的,其中语音的差异最为突出,临沂方言也是如此。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如何根据受测人保留或残留的方言语音面貌进行评分定级,是一个庞大而又细致的研究工作。临沂方言区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也已经有10年的时间了,在测试工作中,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笔者就想在此基础上,对临沂方言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各等级语音面貌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5.
如何使普通话教学更为有效,如何使学生学得的普通话更为标准、规范,减少以至根除方言色彩、数年来的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带给我们不少的启示。本拟从普通话测试反观普通话教学,探讨一些使普通话教学更为成功有效的方法、步骤。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各地师范院校根据国家三部委的《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决定》,对毕业生进行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并已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在测试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要重视学习理论知识   学生语音掌握不好,发音有系统性错误或缺陷,原因是语音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未能充分发挥语音理论对发音实践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学习语音理论知识,并让他们注意用语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发音实践。   (一 )掌握《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在测试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某些字词读音不准,失分较多。分析其原…  相似文献   

7.
滕丽 《现代语文》2006,(10):95-96
在现代汉语语音学中,声调指汉语音节所固有的,可以区别意义的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 声调是普通话测试的重要评分项目,按错误和缺陷分别扣分.声调错误是指将甲声调调形读为乙声调调形;或调形正确,但听感上能够明确感觉到调值高或调值低的失误.  相似文献   

8.
人们在听说普通话时对语音的识别具有规律可循,利用它从心理感知的角度进行听说辨音训练,可大大提高应试者的水平和测试员的测试信度。  相似文献   

9.
语流音变是普通话教学语音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讲标准、流利的普通话,除了念准声母、韵母和声以外,还要注意音变现象。章通过对近几年来普通话教学和测试工作中音变常见问题和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乙等学生录音样本的抽样调查分析,总结出二级乙等语音面貌的主要特点是:基本不影响正常交际,方音错误有明显表现,声韵调缺陷明显增多;朗读能力偏弱,对轻声不敏感,多数有明显的念书腔;说话不够流畅,句法破碎情况增加,偶有不同程度的缺时表现。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是:以纠正声韵难点音为主,同时关注调值的缺陷纠正。  相似文献   

11.
针对普通话教学中内容多、时间短等特点,发挥多媒体教学形式丰富、直观、信息量大的优势,克服多媒体的劣势。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中注重多媒体的辅助性、结合性和针对性,更好地开展普通话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关率,为推广普通话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粤西的湛江师范学院推普工作现状的调查,找出了影响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原因,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推普成效的对策:一是分普通班和强化班教学;加强朗读与说话的训练;把课后训练制度化。二是加强推普工作的管理,创设良好的推普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3.
语言态度是人们对所处社会环境的反应,本文以“配对变语”的方法,调查赣籍大学生对赣语与普通话的态度.调查数据显现赣籍大学生对普通话与赣语讲话者的评价呈“一边倒”的趋势,说明因江西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不平衡所造成的地位落差,所形成的心理压力,深刻地影响了赣籍大学生的语言态度.  相似文献   

14.
“更”、“更加”和“越发”三个副词有着鲜明的使用特点。它们既有共性,又表现出很多个性,对它们的正确认识与合理解释将有助于我们的应用与教学。  相似文献   

15.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sali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uestion-Answer Process’ (QAP) in se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 between pre- and in-service teachers. We first developed the ‘Instrument of Question-Answer Process’ (IQAP), and then, applied it to compare salient characteristics of QAP between pre- and in-service teachers. Data collection consists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structured-interview. Participants are seven pre-service and seven in-service chemistry teachers. The results are: (a) Both pre-and in-service teachers ask most of the questions and students ask few questions; (b) Pre-service teachers ask more lower cognitive level questions, while in-service teachers ask more higher cognitive level questions; (c) Pre-service teachers tend to ask non-volunteer students while in-service teachers tend to ask volunteer students to respond; (d) Pre-service teachers tend to be ‘no feedback or ignore’ after students provide answers and both pre- and in-service teachers seldom guide students to reflect on answers; and (e) The frequency of authority of ‘student’ in pre-service teachers’ class is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in-service teachers’ class, while the frequency of authority of ‘teacher and student’ is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in-service teachers’ cla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