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志刚  梁初 《湖南教育》2002,(2):32-33
最初“结识”钟启泉先生,是缘于他的“学力的冰山模型”的观点。钟先生是这样阐释其学力模型的: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新的“学力观”,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主动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任何课程(学科)的目标大体上有四个组成部分:操作技能、知识理解、思考方式、态度价值观等。这四个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了一种新学力观的特色。钟先生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这四个部分就好似一座冰山,浮于水面的可见部分就是学生的操作技能、知识理解;而隐藏于水下的不可见部分则是学生的思考方式、态度与价值观。正如冰山是由浮出水…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进步、网络和智能终端的普及,知识的获取渠道越来越广,获取方式也在逐渐变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突破了时空限制。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线上教育,教育形式已经从单一的线下课堂向多维教育模式转变,而这已经成为学生接受传统课堂外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形式。从“学生需求冰山”的视角对中职专业课程线上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教学模式应用,并完善了“学生需求冰山”到“学生能力冰山”的呈现过程。  相似文献   

3.
<正>如果说语文素养是一座冰山的话,那么明确的语文知识只是露出冰山的一角,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隐藏于水面底下的大部分冰山。可见,默会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多么重要。笔者认为借鉴默会知识理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会让我们感受到一份放手后的美丽。一、切入:背景知识的激活  相似文献   

4.
顺应孩子们的本性与需求,真诚而机智地面对孩子的课堂生活行为,追求动态生成,师生相长,才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惟此,教和学才能成为一种有意义的生命经历,成为一种快乐,成为一种享受。◎“冰山原则”与课堂教学“活的资源”著名英国哲学家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指出:每个人的知识都可以分为两类: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默会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同时“默会知识论”又指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美国作家海明威谈自己的创作曾提到一条“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  相似文献   

5.
陈明耀 《中学教育》2003,(11):45-46,42
海明威说 :“作品有如冰山 ,露在水上的只有八分之一 ,其余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这“冰山论”还可作另一种理解 ,即在作文教学中 ,学生总认为作文难写 ,老师常认为作文难教 ,其实显现的作文难只是“冰山”的“八分之一” ,隐藏在作文难下面的是学生的写作心理 ,也可说“冰山”的“八分之七”。为了在平时观察基础上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写作心理 ,我对我校初一年级五个教学班学生作了一次写作心理的调查 ,调查由问卷和座谈两种形式组成。回收有效问卷后 ,归类汇总并作如下研究与探索 :一、写作心理现状分析1、畏难心理 :这是现在初中生中较…  相似文献   

6.
付婧 《江苏教育》2024,(8):75-78
班主任应加强心理学和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知识学习,这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提升工作胜任力和成就感的重要途径。在家校沟通中,班主任可以在萨提亚冰山理论的指导下,更敏锐地“看见”人、更全面地“读懂”人、更有力地“支持”人,从而更好地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家长的内在渴望,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当下,学生评价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曾有学者将学生的整体素质比作 一座冰山,认为技能和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而其自我认知、动机、个人品质以及 价值观,都潜藏在水面以下,很难判断和识别。显然,这就对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在评价改革方面,国际性学生评价计划可谓先行一步,被认为是“看待学生成绩 的一种新方式,能够评估青少年运用知识和技能应对现实生活中挑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萨提亚模式”是一种心灵成长体验的过程,注重心灵体验式的成长,它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人们真正达到心身和谐、内外协调,促使个人潜能充分发挥,而非只求消除症状。“冰山理论”认为,行为只是冰山的一角,不是问题的主体。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促进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初中是学生智力、情感、思想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通过萨提亚“冰山理论”,研究如何实施德育。  相似文献   

9.
何树彬  易丽 《上海教育》2005,(11B):34-36
当下,学生评价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曾有学将学生的整体素质比作一座冰山,认为技能和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而其自我认知、动机、个人品质以及价值观,都潜藏在水面以下,很难判断和识别。显然,这就对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评价改革方面,国际性学生评价计划可谓先行一步,被认为是“看待学生成绩的一种新方式,能够评估青少年运用知识和技能应对现实生活中挑战的能力”。[编按]  相似文献   

10.
运用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对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像山那样思考》一课进行“三读”处理,要求在强调打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立足于使学生成为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特别注意启迪学生的灵性和发展创造性。真正做到课上学知识,课下学做人。  相似文献   

11.
<正>【设计理念】萨提亚冰山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能被看见的只是表面的行为部分,而更大部分的内心世界却藏在深层,恰如冰山。“生气”这一现象也是如此,学生通过觉察身体语言意识到自己生气了,但难以发现生气背后隐藏的内心需求,而内心需求才是导致学生生气的真正原因。五年级学生正迈向青春期,独立意识慢慢增强,但应对生气的方式尚不成熟,也较少触及“生气”背后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素质像一整座冰山,作为知识和能力的东西,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部分,而浸在水里的那部分,那大得无法测量的部分,叫文化底蕴(或者“文化素质”)吧,这些在文化学里称为“规范文化”和“认知文化”的玩意,就在这培养记忆力的道具里深藏着。  相似文献   

13.
萨提亚“冰山”隐喻理论作为一种探索深层次自我、促进自我成长的工具,与写作教学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目的十分契合.教师运用萨提亚生命“冰山”隐喻理论指导写作教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觉察自己的内在,体验到自己内在的感受、观点、期待和内心深处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觉察和了解自己内在“冰山”的基础上,去探寻学生内在心理世界,更好地加深彼此的沟通和理解,真正在人的层面上与对方相遇.这样,学生既完成了一篇个性化的文章,又实现了倾诉自我、关怀自我和提升自我的目的,最终实现了写作教学的生命化.  相似文献   

14.
一、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换元”思考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曾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诉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海面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的空间。给学生再造想象的空间,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5.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原则”。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海明威认为作者只需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填充。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6期有这样一段论述: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提到一条“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海面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以孩童的眼光、诗人的灵感、哲人的睿智去感受、理解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去探索、发现水面下的八分之七.  相似文献   

17.
地球两极——南北极是冰山的“家”。可最近,南极的一些冰山群开始离开四季冰封的“家”,向新西兰岛移动,它们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呢?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提到一条“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海面上。”其实,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去探索、发现水面下的八分之七。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成课程的建构者,注意隐性资源的开发;要求教师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注意教学活动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9.
冰山巍巍壮观地浮于浩瀚之洋,坚不可摧,因为它有没于水下的庞大根基。一次成功的班队活动,其形式和过程只不过是冰山浮于水面之一隅,远不应被看成它的全部,它更广泛的影响力,将会扩展到学生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那么如何才能使班队活动产生这样的“冰山效应”呢?我认为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写道 :“人人是创造之人 ,天天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 ,阅读教学的地位得到提升 ,一改“读是为了写”的旧观念 ,把阅读与写作相提并论 ,这是十分必要的。但这绝不是把两者割裂开来 ,相反 ,我以为读写结合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阅读教学亦是培养学生创新写作能力的主阵地。我们应在阅读教学中捕捉创新写作的契机。一、填补“空白” ,展开想像 ,引导学生创新写作美国作家海明威曾以冰山来比喻创作 ,说创作要像海上漂浮的冰山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