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韦浩明 《红领巾》2005,(3):26-30
交通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隋唐以前,随着中原势力南下和国家统一,南北交通线开辟并逐步完善,交通运输能力得到提高.大量中原人口南迁,促进了岭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在概述岭南地区主要商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当地的社会生产实际,分析区域内商品贸易发展的情况,认为其发展程度是有限的,整体水平不高.同时,对中原经岭南地区和海路进行的“朝贡“贸易和海外贸易也作了探讨.最后提出,在灵渠失修、梅岭通道尚未开凿之前,地处岭南中部的“潇贺古道“,承担了南北货物长途贩运和人员流动的重任,在沟通中原、岭南和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着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2.
交通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隋唐以前,随着中原势力南下和国家统一,南北交通线开辟并逐步完善,交通运输能力得到提高。大量中原人口南迁,促进了岭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在概述岭南地区主要商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当地的社会生产实际,分析区域内商品贸易发展的情况,认为其发展程度是有限的,整体水平不高。同时,对中原经岭南地区和海路进行的“朝贡”贸易和海外贸易也作了探讨。最后提出,在灵渠失修、梅岭通道尚未开凿之前,地处岭南中部的“潇贺古道”,承担了南北货物长途贩运和人员流动的重任,在沟通中原、岭南和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着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3.
岭南地区民族融合的产生、发展,与生产力发展和交通道路的开辟相一致。古代中国,民族融合的实现,主要通过不同民族、族群的迁移、杂居来进行。因此,“潇贺古道”的开辟促进了岭南的民族融合。融合中,既有百越族群的族内融合,也有移民与百越的族际融合,特别是族际融合的层次性十分明显。依托交通要道及其岔道向周边展开,融合的程度呈现递减趋势,与当今岭南族群分布的态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岭南地区民族融合的产生、发展,与生产力发展和交通道路的开辟相一致.古代中国,民族融合的实现,主要通过不同民族、族群的迁移、杂居来进行.因此,"潇贺古道"的开辟促进了岭南的民族融合.融合中,既有百越族群的族内融合,也有移民与百越的族际融合,特别是族际融合的层次性十分明显,依托交通要道及其岔道向周边展开,融合的程度呈现递减趋势,与当今岭南族群分布的态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潇贺古道"是秦汉王朝为加强对岭南的军事政治控制和基于大一统的目的而修筑、开通的;由潇水--新道--临水(贺江)构成.秦至唐朝前期,这里是中原进入岭南最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也是"海陆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之一.历朝统治集团,通过密置行政区、修筑城池、派重兵驻守等手段,以确保这一交通线的畅通.它的开辟,对于开发岭南地区和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岭南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与该地区的交通密切相连,交通便利者,发展较快;交通闭塞者,发展较慢."潇贺古道"开辟后,大批中原移民南下落户,使岭南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在融入楚、汉文化的基础上,部分赶上中原水平,并在南北文化交流中保持自身特色,成为后来粤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期的“潇贺古道”——潇贺古道系列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潇贺古道”是秦汉王朝为加强对岭南的军事政治控制和基于大一统的目的而修筑、开通的;由潇水——新道——临水(贺江)构成。秦至唐朝前期,这里是中原进入岭南最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也是“海陆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之一。历朝统治集团,通过密置行政区、修筑城池、派重兵驻守等手段,以确保这一交通线的畅通。它的开辟,对于开发岭南地区和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岭南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与该地区的交通密切相连,交通便利者,发展较快;交通闭塞者,发展较慢.“潇贺古道”开辟后,大批中原移民南下落户,使岭南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在融入楚、汉文化的基础上,部分赶上中原水平,并在南北文化交流中保持自身特色,成为后来粤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韦浩明 《红领巾》2005,(1):86-89
“潇贺古道“是秦汉王朝为加强对岭南的军事政治控制和基于大一统的目的而修筑、开通的;由潇水--新道--临水(贺江)构成.秦至唐朝前期,这里是中原进入岭南最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也是“海陆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之一.历朝统治集团,通过密置行政区、修筑城池、派重兵驻守等手段,以确保这一交通线的畅通.它的开辟,对于开发岭南地区和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潇贺古道"是沟通中原、岭南和东南亚地区的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秦汉时期,在政府政策的干预下,中原移民南迁至贺江流域,增加了那里的人口和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耕作技术,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特征,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旋律.中国传统社会的清官正是在这个儒家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下,坚持"内圣外王"的政治诉求,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清官.  相似文献   

12.
《尔雅》、《说》和《广雅》视謰语为“形容写貌”之词,从其收词及训释情况看,它们都是不可分割的双音节单纯词,为后世确定了联绵词的内涵和外延。但经籍传注却分训謰语,至颜师古注《汉书》达到极点,使联绵字研究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13.
"美人"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蕴涵极丰富的意象.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文"美人"意象中可以发现,自屈原以来文人们或用"美人"以自比,或用"美人"喻君,其中有着深层的文化原因,和封建社会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在社会中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先辈文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作者着意写女主人公内心丑,却反而极写其外态美。独特新颖的构思,新鲜题材的择用和以形写神的含蓄的表现手法是作品成功的保证,作家借鉴作品呼唤人类的理性。  相似文献   

15.
明代郑王世子朱载育发现了将音阶调谐为相等音程的数学方法,在中国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关于其师承何人的问题,《中国音乐词典》所记其早年师从何塘之说似有误。因为何塘卒于1543年,而朱载育1536年方生,童生师从何某一说不攻自破;事实上“师友于何塘”者是朱载育之父。  相似文献   

16.
汉唐儒家以治“六经”为主,宋代儒家却多治“四书”,唐宋间存在着“四书”升格的趋向。中唐时,韩愈创儒学道统之说,以孔孟为正宗。皮日休承其说而复推之。李翱著《复性书》三篇,启后世儒者畅谈心性的旨趣。北宋初年,当政者以实际行动来推广“四书”。北宋中叶,荆公新学虽以《三经新义》为本,但扬《论》、《孟》之意颇浓;张载关学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二程洛学明确将“四书”并行推举。南宋朱熹将“四书”并行出版,意味着“四书”升格运动的最后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