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春期父母教育方式的调整与亲子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父母的教育方式可分为教养类型和教养方式两大类,教养类型指教养风格、价值和态度取向,而教养方式则指父母具体的教养活动;父母的教养类型对子女的影响是间接的,而教养方式的影响却是直接的。不同的教养类型和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有密切的关系。青春期亲子关系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这一时期父母应在子女决策权、对子女的期望等方面作出调整,以便提高亲子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2.
陈晓露 《考试周刊》2015,(8):166-167
本文主要了解流动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及二者相关程度,为父母教养子女提供有效依据和指导。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尊量表(SES),对某流动人口子女学校36年级的262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级与是否是独生子女之间的自尊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与性别之间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自尊水平与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显著负相关,偏爱与自尊呈正相关。流动儿童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父母应该重视儿童的自尊需要,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关注和支持孩子。  相似文献   

3.
了解流动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以及二者相关程度,为父母教养子女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指导。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尊量表(SES)对某流动人口子女学校3-6年级的262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年级与是否独生子女之间的自尊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年级与性别之间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3)自尊水平与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显著负相关,偏爱与自尊呈正相关。结论:流动儿童的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父母应该重视儿童的自尊需要,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来关注和支持孩子。  相似文献   

4.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  张振松 《文教资料》2006,(4):125-126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发展影响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到其子女发展的方方面面,而在心理素质方面的影响尤其关键,甚至会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生活。因此,提高父母自身素质和修养,是培养子女良好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克(儿童)人格问卷(EPQ)对250名初一、初二学生进行调查,目的在于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征及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征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显著;(3)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人格特征相关显著,并且能有效预测个体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教养态度、观念和行为以及非言语表达的综合.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了280名流动儿童,探讨其父母教养方式和父母权威性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类型有忽视型、溺爱型、专制型和权威型四种,有66.7%的农民工教养方式不恰当.(2)流动儿童父母权威性有较高得分的人数占全体人数的46.2%,农民工在子女眼中父母权威性未达到理想水平,有待提高.(3)流动儿童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和父母权威性较高得分的比例随农民工文化程度的提高、流动时间的增长、亲子交谈频率的增多而加大;“同时随迁”的流动儿童中,其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和父母权威性较高得分均大于“随后随迁”的流动儿童.(4)农民工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增进亲子间的沟通,做到以身作则,为子女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以此改进其教养方式,并在子女中树立较高的权威性,促进流动儿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遗传、环境和教育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心理学界长期以来探讨研究的主要课题。家庭作为一种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一个家庭中,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早期分离教养,或多或少会产生对其心理发展不利的影响因素,造成儿童与父母、家庭之间的不和谐、不安全的依恋,从而影响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影响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儿童社会化的发展进程。我省地处高寒地区,外来人员比较多,况且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于其他一些省份,这种子女与父母早期分离的教养情况比较突出。此研究是想通过子女与父母早期分…  相似文献   

8.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某中学8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目的是提出科学可行的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结果:大多数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处于正常范围,父母教养方式一致性程度较高,在性别和城乡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父亲的惩罚、严厉维度上,非独生子女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结论:一致性程度比较高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对两类家庭成长的孩子形成不同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从介绍家庭教养方式、教养方式种类和儿童对不同教养方式产生的一系列反映来浅谈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早期心理的影响,以及对父母不当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原因进行分析。建议父母要以自身言行为榜样,共同担起教养孩子的义务,为儿童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从而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的合格的社会成员。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个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对石家庄市城市、农村两所中学389位在校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第一,初中生的个性特征存在性别和来源差异;第二,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个性有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社会行为的影响,从而指导家长实施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以乐山市第七中学的初中生群体为样本展开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父亲的教养方式在初中生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有明显差异;亲社会行为与父母教养教养方式各维度均呈现出显著性相关。因此,学校需要针对多子女家庭进行专题指导,帮助家长用积极的教养方式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2.
家庭是儿童礼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礼会化的最先执行和基本执行,其中的各种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社会化的进程。诸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起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学普遍认为,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是造成子女心理、精神、行为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会引发隔代抚养家庭对立违抗障碍儿童的家庭教养行为及造成的对立违抗症状表现.方法:应用访谈法对29名符合对立违抗障碍标准的独生儿童、儿童家长和儿童教师进行访谈.结果:从祖父母对儿童的教养行为、父母对儿童的教养行为、祖父母与父母间的教养行为、父母之间的教养行为这样一个家庭互动方式的角度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祖辈的溺爱,父辈的低父母参与度、过度严苛、简单、粗暴的教养策略,不良的亲子沟通,自身教养行为的不一致,不同养育者(祖辈与父辈、父母)间不一致是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引发儿童对立违抗障碍的家庭教养行为.结论:在对立违抗儿童的干预中,应加大父辈在儿童教养中的参与度,减少祖父母与父母异辈之间、父母之间的不一致教养行为,还应把祖辈纳入到干预体系中,并为家庭提供一些具体的教养技能.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高一学生的应对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采用解亚宁的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Perris编制岳冬梅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的中文版,对三所普通中学、市级重点中学和职业中学的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高一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统计结果表明:1)高一学生仅有积极应对方式在不同类型学校有明显差别。2)无论在学校类型、是否独生子女、还是性别方面,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一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都存在较多的差异。3)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多数高中生的应对有明显的关系。4)独生子女更加在意父母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为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干预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儿童孤独量表,在北京市四所普通小学四到六年级1276名小学生中筛查出144名学业不良儿童为被试进行团体测查,另外在一般儿童中简单随机抽取227名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学业不良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情感温暖"及"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三个维度得分和一般儿童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一般儿童(P<0.001);学业不良儿童的孤独感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显著正相关.(2)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影响模式与一般儿童孤独感的影响模式在回归方程中存在差异.对学业不良儿童,母亲的惩罚严厉和父亲的温暖理解是最主要的解释变量.而对一般儿童,母亲的拒绝否认和母亲的温暖理解是最主要的解释变量.结论:学业不良儿童的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父母应改变其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待学业不良子女时,尤其要减少母亲采取严厉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6.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尊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应的研究也日益深化和丰富。国外S.Coopersmith(1967)、GF.Kawash(1985)、D.MNielaon和A.Metha(1994)等人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美国学对父母的行为方式与儿童自尊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低自尊组儿童父母倾向于严厉惩罚,高自尊组儿童家  相似文献   

17.
张喜琴 《新课程研究》2009,(12):43-44,47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主要从教养观念、教养行为、教养方式类型、教养方式的文化差异等方面分析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回族家庭的教养方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提倡一种对孩子较为“粗放”的教养方式 ,回族父母在儿童教养过程中要求孩子自己解决一些问题 ,不粗暴干涉孩子 ,防止了对子女的过分保护、溺爱。这一切 ,使得回族的家庭教养方式蕴涵了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特征 ,这种积极的教养方式能够给当代教育工作以许多启示。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受到教养观念的影响 ,教养观念对于教养行为起着指导作用。就回族教育精神来说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回族在中华大地上形成的过程中 ,长期过着艰苦动荡的生活。无论走到哪里 ,哪里就成为他们生息奋斗的家园。从元朝的“军屯”、“民屯” ,经过明王朝至清…  相似文献   

19.
研究综合了来自中国大陆18570名3-12岁儿童的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的30项研究的数据,通过元分析的方法考查了二者相关的强度,并分析影响相关强度的因素。从总体上来说,儿童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弱相关;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儿童年龄、父母性别会对二者关系产生调节作用。建议在教养儿童过程中要采用正向的教养方式,要给予年幼儿童充分的独立自主的权利和自由,鼓励父亲参与教养,这有利于降低儿童的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20.
早期依恋关系是个体未来社会适应的重要预测指标。相关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因父母缺位出现的“丧偶式”教养、隔代教养、保姆/早教机构代养等早期教养困境会导致儿童HPA轴功能失调或教养者催产素水平改变或儿童脑发育异常,从而对儿童早期依恋关系的建立产生消极影响。为确保儿童早期形成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父母应采取温暖关爱、高敏感性、积极回应的教养方式,在重视父亲参与的同时,通过亲子共读唤醒儿童脑的情感依恋机制,通过亲子合作游戏改善亲子神经活动的同步性机制,提升亲子依恋关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