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鲁迅小说,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系统;也是中师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由于多年来左的积弊,在鲁迅小说的解读上存在着极大的误区:那就是过分强调其政治思想意义导致的本文意义解读结果的一元论,这给中师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由于近年来西方各种现代主义文艺批评理论、思潮(如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对中师语文教学的深刻影响,不少语文教师不加扬弃地引入教学,一种无限衍义的反向极端在教学中呈萌芽态势渐渐弥散开来。本文从文学接受理论出发,提出对鲁迅小学本文意义的解读应持有多元的开放意识;同时,又以"文本互涉"理论为观照,反对本文意义解读中无限衍义的极端观点。  相似文献   

2.
李乃福 《学语文》2008,(6):18-19
鲁迅的小说、散文(包括杂文)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准确而深入地理解鲁迅作品的思想意义。吸收其艺术精华,提高文学水平,不仅是广大中学生的一项重要学习任务.也是对一线语文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的考量。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成为教学鲁迅小说、散文时引导学生赏析、探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的鲁迅,其实一生所写的小说并不算多。然而,他给世人留下的几部小说,却都是上乘之作。鲁迅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时代,成功地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形象。其巨大的思想艺术成就,本文不打算作全面深入之分  相似文献   

4.
教学设想鲁迅是我国的文学家、思想家 ,他是一位目光如炬、站在时代前沿的巨人。他用一支唤醒民众麻木心灵的利笔 ,把满腔的爱国之情倾注到了一篇篇作品里 ,用他不屈的精神为中国民众树起了一座丰碑。本节课引导学生学习小说《故乡》 ,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 ,促进师生互动、交流探索运用人物感情带读法、对比法 ,以“故乡”的衰变给“我”带来的震撼以及对故乡、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为解读小说的着眼点。通过描写语句 ,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感受小说的思想内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探究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突出小…  相似文献   

5.
在目前使用的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是作品入选最多的作家,仅杂文,就有七篇之多。鲁迅的杂文,就其总体来说,体大思精;就其单篇来说,具体而微,它是鲁迅伟大人格和光辉思想的具体体现。但在教学中,却往往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因而,鲁迅杂文的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鲁迅杂文为什么难教难学?具体地分析起来,其难点及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下述三个方面。首先是由于鲁迅杂文思想内容的博大精  相似文献   

6.
章通过对鲁迅小说思想意义的分析,揭示了鲁迅小说蕴含的“立人”思想,并提出了用鲁迅的“立人”思想来教读鲁迅的系列小说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鲁迅小说难读难懂是广大学生的共识。由于鲁迅小说的写作时代与现在距离较远,其遣词造句以及体现的深奥思想,对于生活在当今的学生来说的确不易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阅读效果,我在教学中通过设立“鲁迅小说专题网站”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和讨论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旨在消除学生的阅读障碍,让学生做好鲁迅小说的读前准备。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往往把鲁迅小说的社会背景当做小说的主题。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当然可以有所不同,但应该从作者的创作本意出发。要分清鲁迅小说的背景和主题,需以小说文本为依据,也要联系鲁迅的创作思想。现在简单谈谈我对中学教材中几篇鲁迅小说主题的理解。《孔乙己》《孔乙己》的主题,一般认为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批判某些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诚然,鲁迅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本质有极其深刻的认识,是把对它的批判作为反封建主义的重要内容,毫不留情地对知识分子的弱点进行了剖析和批判。但《孔乙己》虽…  相似文献   

9.
针对龚鹏程认为《中国小说史略》“切开了整体文学史,孤立地谈小说”,比较意识也很薄弱,表现出鲁迅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论文认为,鲁迅的小说史著述在知识结构上有缺陷是事实,这是由文献和精力不足造成的,鲁迅本人也在不断努力对之加以修订和完善.而规避中国小说的说唱传统,孤立地谈小说,则是因为鲁迅致力于撰写中国小说专史而有意为之的,并且与他的教学实际情况有关,并非单纯的知识结构缺陷.正视这些问题对全面客观地把握鲁迅的小说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学设想] 鲁迅小说语言精练思想睿智,本应成为中学生深层次理解学习的经典.但在日常教学中,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阅读教学常常流于枯燥平庸的政治说教,这直接导致了中学生怕学鲁迅小说的心理,阻碍了学生对鲁迅的亲近.  相似文献   

11.
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姓名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姓名在鲁迅小说中有着独特的意义。从人物姓名的语言运用上看,他力求用较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从修辞上看,他在给人物命名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通过姓名展示人物性格的表现作品主题。人物姓名是我们理解鲁迅小说的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地位十分突出,仅小说作品就有《社戏》、《一件小事》、《故乡》、《孔乙己》、《药》、《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达八篇之多。鲁迅小说思想深刻,寓意深远,加上时代的变迁,给现实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当代的中学生文史知识不够丰富,缺乏基本的人生体验,学习鲁迅的小说,自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但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鲁迅作品内蕴的把握并不全面.鲁迅小说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的统一体,离开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对鲁迅小说的误读.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偏重于对鲁迅作品内容的解析,对其形式研究却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4.
小说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鲁迅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他的部分小说在教学上难度较大,《药》就是其中的一例。为了使学生清楚地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我采取了从情节入手,掌握明暗两条线索,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主题思想的教学方法。 讲课前,我按课文提示给学生布置了几个问题:1.小说写了几个场面,2.写了几个主要人物,3.小说采用明暗双线安排情节,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连接这两条线索的纽带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小说要"从容不迫",是鲁迅先生小说创作中的自觉追求。论文挖掘了鲁迅小说从容之美的表现、美学特征,并深入探讨了其小说从容之美形成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6.
“低徊”的趣味,是一种审美情趣,作为一个文学批评术语,20年代鲁迅、周作人在评论日本文学时曾经使用过。本文以这一术语为中心,讨论鲁迅批评废名小说时使用这有术语的意义,并进而推论鲁迅批评废名小说的隐含意义——鲁迅审美思想的变化及其对周作人、废名的审美趣味、文学风格的批评。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小说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的统一体,离开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对鲁迅小说的误读.中学语文教学偏重于对鲁迅小说思想内容的挖掘,却缺少对其叙事艺术的解析.例如就叙事视角而言,"叙事视角类型多变且运用独到"是鲁迅小说的一个显著的叙事特征,探究这一特征有利于引导学生对鲁迅小说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18.
对鲁迅小说的形式研究颇多,从"形式分析进入意义"固然可以增加对鲁迅艺术创造力的理解,但是意义之间的转换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点,它涉及人物命运的转折和故事意义的深化。就小说的转换方式这个视角对鲁迅小说进行研究,可以取得对其小说创作方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品读鲁迅的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尤其是人物的姓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人物姓名的语言运用上看,他力求用较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从修辞上看.他在给人物命名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通过姓名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人物姓名是我们理解鲁迅小说的一个独特视角。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姓名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反映出鲁迅小说创作的严肃性和深刻性.是我们走近鲁迅的又一途径。  相似文献   

20.
《药》、《祝福》作为鲁迅小说的名篇,集中反映了鲁迅小说反封建反礼教,哀民众之不幸,怒百姓之不争,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无边的主题。人们已经对小说形象的意义基本达成了认识。但这种传统的认识与分析过于概括,多少给人一种概念化、政治化的印象,特别是有些问题,无法给人一个清晰的解释。比如《药》的两条线索为什么这样安排而不把它调换过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