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版史料》2007,(3):28-40
【文彬附言】徐雪寒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是我从事出版编辑工作的启蒙导师。早在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初期,年幼无知的我只身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桂林文化城,报考新知书店,就是他接待了我,让我成为出版战线上的一员新兵。他把着手教导我怎样在国统区销售、编印进步书刊,传播革命火种,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化城"成为大后方的出版中心和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哨阵地.在颠沛流离的非常态社会环境下,文化的市场生存与社会责任的坚守显得更艰难可贵.《大公报》(桂林版)的诞生是抗战时局推动下的产物,承担着抗战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责任.对于抗战时期出版史的研究,因史料的散佚,而让诸多学者面临"无米之炊".抗战时期的出版广告则为我们打开一个研究战时出版活动的新视窗.本文试图从《大公报》(桂林版)出版广告这一视角切入,多维度考察抗战时期桂林的文化生产情况,探寻非常态环境下书业生存的策略以及复杂时局影响下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3.
《图书情报工作》2005,49(8):152-152
一、《桂林文化城大全》4卷 二、《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1~8辑 三、《抗日战争史丛书》20种(获得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新桂系统治下的广西当局,愿意与共产党合作,联合全国一切力量起来抗日,政治上表现出一定的民主,组织上又主张招贤纳士,引进人才,文化建设上也采取了一些进步的措施。特别是武汉、长沙、衡阳、香港、广州等地沦陷之后,不少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进步文化人士,从外省市陆陆续续地转移到梧州、桂林、柳州等地,尤其是在省会桂林比较多。据此,广西当局强调“要使本省文化工作,与当前抗战任务相配合”,并把报纸看作是“文化传播的利器”,对于出版书报的审查登记,规定“以宽大态度,简单方法,敏捷手续”予以办理。  相似文献   

5.
高华云 《出版广角》2017,(20):68-70
秦记西南印刷厂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桂林开辟的一块重要文化宣传阵地,是文化界统一战线性质的印刷厂.其公司化的经营方式既培养了政治素质过硬的出版人才,又推动了抗日事业的发展,更给当代出版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要建立突显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文化,建立健全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探索创新性的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6.
忆茅公     
我做编辑工作,曾得到茅盾先生许多教诲。在茅公逝世后的日子里,这些往事不断地从我的脑海中浮起,特别是茅公那平易近人,诲人不倦,对青年倾注着火一般的热情的感人精神,更激起我无限的怀念。我认识茅公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底,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太平洋事变,茅公从香港撤退到桂林,随后,又从桂林来到重庆,蛰居于重庆郊外的唐家沱。  相似文献   

7.
桂林出版忆旧二则伍大希一抗日时期,作为当时广西省会的桂林有过一段文化的繁荣。许多进步作家、文化人都集中在桂林,桂林极天下一时之盛。当时,我为了考大学,住在桂林西郊的丽泽门外,每晚进城必经桂西路。这是一条短街,又是一条文化街。当时桂林的书店、报社、出版...  相似文献   

8.
李曙豪 《传媒》2002,(8):35-36
“桂林文化城”是现代文化史上一个专有名词。指1938至1944年这段时间内,各界文化名人纷纷聚集桂林,在文化上一时出现繁荣局面。1938年,广州和武汉相继沦陷,一大批文化名人相继逃难到桂林,使桂林一时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桂林是当时广西的省会,是桂系军阀的政治中心。由于历史的原因,桂系军阀与蒋介石集团之间存在不少矛盾,在全国抗战、我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定形势下,桂系为发展自己的力量,在政治上对我  相似文献   

9.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反击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文化围剿",党与党外左翼文化工作者在国统区办过不少出版机构,但能坚持到全国解放的却寥寥无几。生活书店能在当  相似文献   

10.
《大公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跨越了晚清、辛亥革命、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全国解放、抗美援朝、和平建设等历史时期。报馆从天津起家,曾先后在上海、汉口、香港、重庆、桂林、北京等地出版。随着全国各地相继解放,天津《大公报》易名《进步日报》出版;上海《大公报》保持原名出版;重庆《大公报》则改为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香港《大公报》维持原样,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教育报刊的内迁以及在战时桂林创办的重要教育报刊——《广西教育通讯》的出版有其独特的出版业生态,抗战时期桂林教育报刊的文本内容及其历史价值从侧面呈现了抗战时期我国教育报刊出版事业的概貌.探讨这一时期教育报刊的出版对弘扬爱国思想、传播教育知识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2.
研究桂林文化城的报刊与报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报刊与报人研究”形成的一个历史语境在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抗战期间迅速发展成为西南大后方的一个进步文化中心,成为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哨阵地,这里文人会萃,救亡文化活动蓬勃展开,盛况空前,被誉为“文化城”而蜚声全国。桂林文化城这一段历史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国内尤其是广西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对桂林抗战文化进行研究,但比较大规模地开展研究工作是在1978年以后。先后有《抗战时期桂林文化运动资料丛书》《、桂林文化城大全》《、桂林文化城…  相似文献   

13.
徐苑琳 《出版广角》2018,(12):43-45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西南地区独特的政治、社会和地理优势,全国各地主要的出版机构和文化人为保存实力,开始向成都、桂林、昆明等西南大后方转移,促进了当地文化出版事业的空前繁荣.这主要体现在出版机构、图书、期刊及文化人数量和质量的增加上,这种情况的出现既与政治大环境有关,也与地区自身的特殊区位优势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读了《新文化史料》第二期上发表的介绍胡愈之同志的文章以后,使我想起一件有关改进出版事业的事。胡老在抗战时期曾在桂林创办文化供应社,我是向该社购书的读者之一。当时该社发给购书的读者一个小本,存多少钱,买书花掉多少  相似文献   

15.
坚强的战斗堡垒——桂林分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城桂林,有一条并不太长却开设着众多书店、出版社的文化街,这就是桂西路。桂西路中段有一家门面不大的店面,一扇折叠门前挂着一块黑底白字的油漆招牌,上书“新华日报桂林营业处”几个大字。这就是在广西颇有影响的新华日报桂林分馆所在地。进门左侧贴有“抗战的号角”和“人民的喉舌”两条大标语,右侧设置一个固定的贴报栏,许多读者常凑过来如饥似渴地阅读《新华日报》,了解国内外大事和中共的抗日政策及其对时局的主张。傍晚时分,店堂里更是被读者挤得满满的,争相阅读和选购重庆新华日报总馆图书部印行的书刊和其他进步书籍。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深入宣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今年新闻出版界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新闻出版总署对这一工作高度重视,专门下发通知进行具体部署,并会同有关部门确定了100种重点图书选题和40种重点音像、电子出版物选题。截止到8月15日,全国各出版单位共出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图书589种,音像和电子出版物80余种。这些出版物多层面地展示了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历史图景,为纪念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和文化环境。我刊特设专栏,约请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等社的同志就有关图书的出版情况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7.
复社是孤岛时期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有各界人士参加的一个出版机构。1938年成立,存在约四年。社长由胡愈之担任,负责具体工作的秘书张宗麟是我地下党员,参加的社员包括文化教育界、宗教界、工商界中从事抗日救亡运动的一些著名爱国人士。复社的宗旨是“促进文化,复兴民族”,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对于团结各阶层人士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有积极意义的。复社出版的第一本书,即是斯诺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光辉业迹的名著《西行漫记》,计划继续出版的书籍还有《鲁迅全集》、《列宁选集》等等。这使复社在中国现代的文化出版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馆馆藏档案中的《复社社约》及《复社第一次年会纪录》,真实地记录了复社成立的宗旨、组织状况、参加这届年会的社员名单以及该社成立初期的活动情况。这些内容可以同已经发表的一些当事人的回忆互相印证,并补充了回忆材料的缺漏,是了解复社的第一手材料。特予刊布。  相似文献   

18.
1994年,宋云彬之子宋剑行及孙宋京其将宋云彬日记手稿捐赠给家乡浙江海宁,现收藏于海宁市档案馆。馆藏宋云彬日记包括《桂林日记》(1938.12~1940.8)、《昆明日记》(1945.3~1945.6)、《北游日记》(1949.2~1949.8)、《北京日记》(1949.9~1951.6)、《杭州日记》(1951.9~1953.2)、《甲午日记》(1954.1~  相似文献   

19.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新康报》在国民党统治的西康省西昌市前后出版了七年,最多发行到三千多份。我曾在该报工作过五年,现就手边资料和记忆所及,把它介绍出来,供研究报史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20.
徐登明 《新闻界》2005,(5):24-25
今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期刊界,站在民族文化的前列,引领全民抗战,当年的光辉历史,永远值得我们怀念.这一时期,四川作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成为了全国的出版中心.当时,全国各地很多报刊陆续迁入四川,不少文化人人川后又新办了一批报刊,使得在四川出版的各类报纸达到近200种,刊物约1600种.具有全国影响的报刊,集中在成都、重庆两市,中小型报刊分布四川各地.其中,重庆的刊物达到900种以上,成都的刊物也在400种以上.神圣的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使得不同党派,不同阶级的新闻工作者走到一起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