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傅华强 《培训与研究》2006,23(12):5-6,13
张贤亮的《绿化树》以章永璘的情感经历为核心来展示特定年代知识分子的苦难遭遇,其性爱叙事主要表现“人”对于“食物”的渴望,即“肉身”对于“饥饿”的种种经验,但事实上,附着于这些经验背后的其实是“人”对于“饥饿”本身的深入思考,“肉身饥饿”的背后更为重要的恰恰是“精神的饥饿”。  相似文献   

2.
李雁 《文教资料》2010,(28):12-13
朦胧诗创作显示出浓重的“苦难”和“希望”的精神。它从政治与人的生存关系入手,以人道主义的立场思考“文革”十年乃至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偏差与错误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在新时期种种苦难的情绪的背后。还存在一种“希望的原则”,苦难被希望拯救.因而显示出鸟托邦精神的渗透。它由政治乌托邦的哲学基点所支撑.即由历史理性和人的主体信赖而建立的历史信赖,使苦难书写呈现正剧的色调。  相似文献   

3.
许三观和阿Q在内涵意义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形象地反映了人类通过种种虚设的理由以获得心理平衡和精神胜利的原始心理和精神机制。许三观这一形象的塑造,是余华对精神胜利法延伸与扩张的产物。在余华看来,精神胜利法似乎具有消解一切苦难的赎救作用,支起人类的生存欲望。但是,“精神胜利”并没有改变人在失败中的屈辱和在苦难中的痛苦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困境是无法摆脱的。  相似文献   

4.
张炜从不回避苦难,相反,他最近的长篇小说《丑行或浪漫》又是对苦难的一次集中表现:性、政治,以及饥饿、世俗,对个体的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肉体和精神都构成严重的威胁和逼迫,他们只能采取坚决的抵制和迫不得已的自赎。而背负苦难奔跑,可以说既是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命运和整个人类存在命运的象征,又是一种自我救赎的生存悖论,更是张炜所特有的持之以恒的写作姿态。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在“改造国民性”主旨下隐含浓郁的“饥饿意识”,这种意识是鲁迅个人生活经验的积淀在小说中的自然流露。“饥饿意识”使鲁迅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的独立有着独特的思考,并以他的人生经历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取得精神独立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6.
人类生存境况的最佳表述是由世俗世界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个体所构成的生存序列。这种生存境况在北村这里被归结为不自知的“苦难”。因此,文章通过对刘浪这个个体进行案例分析,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刘浪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到遭遇灵魂的拷问再到皈依天主的心路历程,从而呈现了精神自身解构性之本质特征。在这种意义上说,人类生存苦难性的悲剧体认,使文学再一次回到了自身——认识“人”自己。也许这才是《施洗的河》的独特意义所在吧!  相似文献   

7.
散文《挖荠菜》作者以一种坦诚的心态,向孩子们讲述了自己童年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她希望同孩子们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的愿望。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文章主题得到了鲜明、深刻的体现。1.两种人与人关系的对比文章前半部分回忆了童年的苦难生活,讲述了因为饥饿而引发的关于“馋”和“偷”的故事,写出了两种人对待“我”的不同态度。一种态度表现为财主胖儿子对“我”的羞辱和财主大管家对“我”的追赶。另一种态度表现为乡民们“不想认真地惩罚一个饥饿的孩子”和母亲“那双眼睛”会变得“更加暗淡”。在这个不公平的社会里,农民被地主  相似文献   

8.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立足于特定的时间(1975—1985)和空间(陕北黄土高原),全景式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陕北人民苦难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如何从苦难中自我救赎,寻找生存之路。文章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别剖析苦难的生成,并理解主人公在苦难与生存间的救赎,从而把握这部现实主义巨著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9.
陈映真的思想底蕴是以平民作为自己的关注焦点,对芸芸众生的生存状况和境遇予以深切的关注与思考。这一思想底蕴规导着作家在小说中繁复地诉说着平民身心的苦难,鲁讯式地揭批现代企业下“人”的异化现象,肯定、认同维护民族尊严、保持个人自尊的“人”。  相似文献   

10.
记不得是哪位外国作家说过这样一段话:“未尝过艰辛的人,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面,而不知其另一面,……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张洁的散文《挖荠菜》,其实“挖掘”的也是关于苦难的话题。作者为什么写这篇作品呢 ?是她痛感自己的孩子们不能理解她对荠菜的那份“特殊感情”,对荠菜表现出了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而卑微的荠菜却维系着她全部的童年,浓缩着她童年的苦难。在“一片饥饿”的年代里,她因饿而“馋”,吃遍了所有能下咽的东西,经受了身体上、心灵上的种种磨难。而正是野地里的荠菜,缓解了她的饥饿…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后,沦陷时期的东北作家秉承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和五四新文学“为人生”的文学态度,忠实地描写了东北人苦难的生存处境、国破家亡的精神痛苦、美好的精神品质和他们对和平、自由生活的向往。相对于其它沦陷区文学来说,东北作家这种“描写真实”、“暴露真实”的勇气和潜藏的民族意识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2.
《活着》是余华的标志性作品,死亡与苦难仍是其表现的主题,相比以前以血腥、暴力的日彤式表现死亡,在《活着》中一个接一个的“死亡”少了戾气多了悲凉,少了愤怒多了宽容。相对于晦暗、压抑的生存,无语、安然地死去反倒保持了人应有的尊严,这样的“死亡”如同暗夜里的微光,使得坚韧而卑微的生命有了质感与重量。  相似文献   

13.
新写实小说给广大读者展示了大量的生存苦难,这种苦难的集中化叙述方式客观上为悲剧精神的高扬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实际上却没能让人感受到具有冲击性的悲剧力量。苦难叙述的集中与悲剧精神的消解这一悖论的形成与新写实文本过分关注世俗生活、善用反讽手法,与新写实作家“匿名启蒙者”的写作姿态和牢骚满腹的怨恨意识,与读者的接受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新写实小说给广大读者展示了大量的生存苦难,这种苦难的集中化叙述方式客观上为悲剧精神的高扬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实际上却没能让人感受到具有冲击性的悲剧力量。苦难叙述的集中与悲剧精神的消解这一悖论的形成与新写实文本过分关注世俗生活、善用反讽手法,与新写实作家“匿名启蒙者”的写作姿态和牢骚满腹的怨恨意识,与读者的接受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余华于《许三观卖血记》中所展现的生命意识与生存哲学吸收借鉴了诸多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并在自身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从而使二者达成余华式的汇通。本文分述了作品主题层面的基督教情怀(苦难、喜乐、平等),并由此推演剖析作家余华的基督教人道主义情怀。余华在许三观身上赋予了类似耶稣基督的牺牲精神和救赎方式———担当和直面苦难,以爱和饶恕坚韧喜乐地生存,向读者昭示出在人世之厄中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6.
张波 《文教资料》2009,(11):25-26
《活着》以一种淡漠的话语基调,叙述了主人公福贵历经众多的苦难后依然平静地活着的故事,表现了人们超越苦难与自我救赎的执着精神和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凸显了苦难生存境遇中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回归式结构"看迟子建的温情主义世界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子建许多作品的结尾都呈现一种开放性的“回归式结构”,这种结构不同于传统的“大团圆”而具有独特的品质。它集中地艺术性地表达了作者的温情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拒绝生活中的苦难,但拒绝在苦难中的绝望和沉沦。它认为一切都有因,一切都可恕,一切都会变,一切都可盼;一切都是美。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卡夫卡短篇名作《饥饿艺术家》中"饥饿"所蕴含的精神意义进行文本解读。首先,饥饿与艺术本来就是一对悖谬,因此饥饿并不是艺术。再通过进一步分析文本,指出饥饿是一种自我独特性的生存方式。最后结合卡夫卡的生平,揭示出饥饿所暗含的自我生存困境的寓意。  相似文献   

19.
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苦难、荒诞与积极的自我承担精神是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真切概括。中国当代作家阎连科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无神论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文章将阎连科的小说与萨特、加缪的小说进行比较研究,阐释阎连科小说的存在主义特征,亦即本真的苦难精神和西西弗式的人生困境。  相似文献   

20.
史铁生《我与地坛》一直以来被视为“生存的感悟”(汪政、晓华语)的佳作,是“个体对生命的沉思”(陈思和语)。语文课本节选了一二部分,许多论者认为第一部分是写“生死的感悟”,第二部分是写“母爱的伟大”。但这样的说法总让人感到疑惑: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两个部分有两个不同的主题显然是对文本的一种误解,这两部分不可能割离开来,它们必然统一于同一主题之下。那同一主题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是面对苦难的感悟。苦难是史铁生在地坛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苦难的思索中不断将自己从苦难中救赎出来,从而获得了一种生命动力,获得了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苦难成就了他伟大的品格。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他们(指伟人)固然因为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更因为灾难而成为伟大。”而“生存的感悟”“个体对生命的沉思”的理解也仅停留于表面,没有深人到文本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