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凤兰 《小学生》2013,(10):16-16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于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是一个人基本的数学素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一、数感源于生活体验数学离不开生活,任何脱离了生活  相似文献   

2.
杨华 《辽宁教育》2003,(10):51-52
数感是一种心智技能,是对数学对象、材料直接迅速、正确敏锐的感受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由此可见,良好的数感起着探索的导航器的作用———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迅速洞察数、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而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意识和能力呢?一、创设民主、开放的教学情境,激发兴趣,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培养数…  相似文献   

3.
数感是一种主动、自觉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对数学对象、材料直接迅速、正确敏锐的感受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由此可见,良好的数感起着探索的导航器的作用——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迅速洞察数、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而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意识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所谓数感就是一种数学素养,就是一个人理解数的意义,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估计运算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感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于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由此可见,数感是一个人基本的数学素养,在这种新理念的氛围下,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成为了教育聚焦的话题。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6.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小学阶段的数感主要表现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正"数感"是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数的概念和运算要领的体悟和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意识。它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讲究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数感。一、在具体情境活动中建立数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  相似文献   

8.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体现人们在数概念扩展中而产生的对数学的一种敏感与一般理解。在《新课程标准》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算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那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9.
正如语文、英语有"语感",音乐有"乐感",美术有"美感"一样,数学也有"数感".新课程理念十分强调和重视对"数感"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中"建立数感.那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10.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1.
窦建国 《教师》2010,(23):83-83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小学阶段的数感主要表现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所谓数感就是一种数学素养,就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是对日常生活中的数与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理解数的意义,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方法。良好的数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具备了良好的数感,当我们遇到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有可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字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培养学生的数感。一、联系生活,建立数感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教学中,要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5.
聂喜华 《教师》2011,(1):95-95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体现人们在数概念扩展中而产生的对数学的一种敏感与一般理解。在《新课程标准》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算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那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呢?我认为,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关心的事情人手进行教学,帮...  相似文献   

17.
林钦 《辽宁教育》2013,(1):50-50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由此可知,数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数感呢?《数学课程标准》对此作了说明:"数感的具体表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集中表现为:对知识的充分感知,对思维训练的快速反应,对个性教养的深刻感受。在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缩,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因此,对小学生培养数感是项重要的任务。怎样培养数感呢?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数感呢?<数学课程标准>对此作了说明:"数感的具体表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