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12年前自军营涉足干新闻工作的。到滨海县工作后,我依然勤奋写作,苦苦探求,1987年以来,我每年在《新华日报》录用各类稿件45篇左右,投稿采用率平均达87%以上,去年被评为“先进通讯员”。几年来我之所以能有较高的命中率,关键是每发一篇稿件大都经过了精裁细炼,并始终注意到两点: 提炼主题我在采访中所遇到的素材大都是些老主题、“回锅饭”,直观上一般难以觉出新意。面对这样陈俗老套的素材,要想写出一篇篇充满  相似文献   

2.
无悔的选择     
从军5年,有4年是走“新闻”路。 记得那次新闻干事到基层物色报道员,我拉着新闻干事的手苦苦要求到团报道组搞新闻,并把以前发表的几篇“豆腐块”拿给他看……就这样,我放弃了当班长、报考军校的机会进了团报道组。在先后投出70余篇稿件都如石沉大海的情况下,我敲开了郑干事的房门。郑干事每年都被省军区和师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并且三次荣立三等功。我找他“拜师学艺”取经。但他只丢给我一句话:“路要自己走,志要自己立,梦要自己圆……”临出门时他还送给我《新闻简明教程》、《新闻标题制作100例》、《耕耘录》、…  相似文献   

3.
读者之声     
甘肃省成县广播站高志峰:1987年县广播站订了《新闻与写作》。每期一到,釆编人员就组织业务学习。其中“新闻来稿评析”、“新闻写作的语言·技巧”、“当好通讯员浅谈”等专栏是必学内容。由于我站连续5年订阅《新闻与写作》,采编人员写作水平明显提高。5年来,本站有7篇稿获地区  相似文献   

4.
我是南阳县黄台岗乡的通讯专干。当我1985年初学写稿时,有线索无从下手,写出稿没有重点,投出去石沉大海。1987年,经县委通讯科介绍,我开始订阅《新闻爱好者》自学。几年来,我就是靠《新闻爱好者》这个良师益友的帮助,在县级新闻单位和党政内部信息快报上发稿400多篇,在地级以上新闻单位发稿160多篇。我订阅本刊吃到“甜头”后,介绍和动员爱好写作的同志订阅该刊的数量逐年增加,由1987年的5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五年,我共向各新闻单位投稿二百三十多篇,被市以上报刊、电台(站)刊用一百八十一篇,其中有不少是篇幅很短的“小不点”新闻。我体会到,一滴水能见太阳。短新闻也能反映大问题。真正写好短新闻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深入实际,抓住活“鱼”。短新闻的一个特点就是“快”,所以要抓新鲜的东西。去年,中央针对部分农民弃田经商的问题,号召和鼓励农民种好责任田。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便深入采访,发现我们乡采取了一些鼓励  相似文献   

6.
起步     
高中没毕业我就喜欢上“爬格子”。1987年初,经我们上蔡县大路李乡通讯组组长熊建国介绍,我与《新闻爱好者》相识了,从她那众多的栏目中,我学到不少东西,不到半年投稿70多篇,在县广播站、《驻马店报》见稿6篇。1987年底,我应征入伍,在紧张而艰苦的军营生活中,我没有忘记《新闻爱好者》,战友董康、晓峰、贺宗庭、周广山,平时爱读爱写,一看到  相似文献   

7.
从我的第一篇习作被印成铅字到现在,我坚持笔耕不辍地写报道已有12年。其中分别参加了军报举办的第五、十二、十三届新闻函授,目前共发表作品300多篇。如果要问我写新闻报道有什么“绝招”或“捷径”的话,总结这些年的“爬格子”经验,我的体会是:写新闻报道需要“三勤”。  相似文献   

8.
经过广大读者的推荐和专家的认真评审,“海燕杯”《新闻知识》1987、1988年优秀文章评选于3月11日揭晓,评出佳作奖10篇,表扬稿10篇。本着“繁荣新闻理论研究,推动新闻改革实践”的宗旨,《新闻知识》编辑部于1987年第10期刊出优秀文章评选启事,以本刊1987、1988年  相似文献   

9.
我也要写出一篇好新闻!这是我从事新闻工作始终未变的目标。十年前的一次考试,使我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这份工作一下子把我牢牢吸引住了,从学习5个“W”,到看到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变成铅字,内心的激动不可言喻!  相似文献   

10.
心声     
我没想到这辈子要搞新闻,因为在学校学的是财会专业。1993年3月,却自投罗网进了县委报道组。我接触到的第一本新闻杂志就是《中国记者》。回忆初次写稿,难就难在不知写什么,怎么写。是《中国记者》告诉我“到基层去,到生活中去”我一口气跑了十个乡镇,写出了几篇反映农村经济的报道。几篇  相似文献   

11.
写稿忙     
我作为一个整天钻在学校的教师,行程也不过家门到校门,欲找新闻材料很难。但我并未退缩,广阔的社会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材料之源,我每年发稿都在30篇以上。1987年春节,我漫步街头喜遇一退休教师王承先街头义务宣讲普法知识,他甘愿冒寒作奉献的  相似文献   

12.
在我业余写作的四年中,已有十几篇稿件分获一、二、三等奖,而获奖的全是“豆腐块”。 1987年,我在北京学习企业管理时,就爱上了“爬格子”。我曾给《北京日报》写过好几篇长稿,可一到编辑部就被“枪毙”了。有一天,我到《北京日报》社取经,当时的周末版编辑宗春启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告诉我初写稿要从“豆腐块”开始。从此,我就把“豆腐块”记在心上。有一天我去沙滩邮电所寄信,忽然邮筒冒烟起火。查明原因是过路行人将烟头扔进邮筒,我速将此事写成几  相似文献   

13.
资讯时空     
新闻要更新翻开每期出版的《新闻天地》杂志,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对比以前的杂志,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文章标题到文章内容,从整体策划到杂志出版,从图文设计到稿件编排。它正在慢慢的与市场接轨。每期杂志一到手,同事们基本上一抢而光。我都是从头至尾看一篇。但我觉得《新闻天地》在发展的同时,要在办刊方向上突出“新闻”2个字,加大对幕后新闻的挖掘力度,力求新闻最新。封面上的标题要做精致,吸引读者的购买欲望。每期最好安排一篇重点文章和舆论监督文章,刊物的影响要让公众接受。出版  相似文献   

14.
台州日报编辑部林维横同志撰写的《来而不往亦有理》这篇言论,在台州日报5月18日《集思广益》专栏中见报后,农民日报(见1987年7月13日二版)、浙江日报(见1987年8月31日二版)、人民日报(见1987年9月7日一版今日谈专栏)均作为花边言论登载。从我接触到的一些读者看,他们对这篇言论也点头称好。一篇只有4 70多字的“豆腐干”言论,引起了读者的叫好,这无疑是一篇成功之作。成功在哪里?本文作个浅析。党报的新闻具有指导性,言论的指导性则更  相似文献   

15.
告别镐把,拿起笔杆,从一名采煤工,到一名新闻爱好者,再到一名专职新闻工作者。十年来,在发表的七百多篇稿件中,除大部分是在企业报“露脸”外,也少不了其他新闻媒体的“登录”。虽说微不足道,但这里边饱含失败与成功掺杂着的苦涩和快乐,既有报社老师们的“点化”和“工具书”的帮扶,也少不了自身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历经了无数次的“欲止又行”。怎样让写作的欲望生生不息?从多年的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潜力就是活力。时代在发展,新闻写作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一是要多看。如果把写作技巧当做“硬件”,那么,各时期报纸杂志就是“软  相似文献   

16.
我搞新闻写作是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的,到眼下已有两年半的时光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我先后在中央、省、市、县新闻单位发表了一些作品。1985年我采写的《两亲家》荣获省好新闻二等奖,《晚娘心》获1987年扬州日报社“美在家庭”征文三等奖。《人民日报》海外版最近又发表了我采写的一篇特写。有位朋友半真半假地对我说:“你能发表那么多的  相似文献   

17.
我的老伴袁秀英,今年75岁了,一辈子没进过学校门。但她却对《新闻爱好者》情有独钟。 1990年我离休后订了《新闻爱好者》,刊物上所登文章我篇 篇必读,从 而学 到了 不少 写作知识。10年来,我在各级新闻单位发稿千余篇,多次受到县、市领导部门表彰。我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成了全县闻名的“优秀通讯员”、“特约记者”和“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当我把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好新闻奖杯”捧回家时,老伴笑眯眯地说:“你得这荣誉,可是《新闻爱好者》的功劳呀!” 一天,我想找一本《新闻爱好者》查个资料,翻箱倒柜,竟连一本…  相似文献   

18.
读者之声     
△山东省文登市轴承厂政工科王树兴: 自1987年开始尝试写新闻稿以来,已被新闻单位用稿106篇,其中省级以上27篇,大伙儿称我为“小秀才”,我本人也由一名普通工人被提拔为一名宣传干部。短短三年间,我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战果”,主要得益于厂党总支书记蒿丽娜同志奖给我的一份奖品——《新闻与写作》杂志。  相似文献   

19.
21年前,我刚学做新闻报道工作时,总想读到新闻行家谈他的一篇篇新闻佳作是怎样采写出来的书。但那个年头,报纸办得不象报纸,新闻写得不象新闻,哪里得到这样的好书。如今这类书不难找了,而梁衡同志写的《没有新闻的角落》(书海出版社,1990年7月),是其中出色的一本。杜导正同志为该书作序时说:“这本书值得一读,特别值得青年记者和通讯员阅读。”我相信,如果我当年能读到这本书,会是入门更易,深造更快。这本书收集了作者1980年至1987年作为《光明  相似文献   

20.
农民日报于5月25日在一版刊登启事:“从1987年6月1日起,我报取消邮资总付,来函来稿请自贴邮票。”笔者是一名通讯员,每年向全国各地、各级新闻单位投稿300多篇,每年得稿酬300余元。由于各新闻单位总付邮资,自己每采写一篇稿子,除了稿纸以外,只需付出1分钱的信封费就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