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食物结构和营养状况同国民经济、社会文明、科学文化、资源利用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993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从食物发展战略目标、重大政策与措施等多方面为我国人民调整食物结构作出了全面的部署,是指导我国食物生产与消费的第一部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2.
研讨2000年武汉人民消费的发展趋势,是制定2000年武汉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经济发展角度,着重论述与人民消费有关的几个主要方面。一、二○○○年武汉人民消费预测1.总量经济指标预测工农业总产值:根据工农业总产值的历  相似文献   

3.
易磊  李辉华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12):103-104
从社会再生产来看,消费包括生活性消费和投资性消费两部分。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关系到政府宏观调控能否有效实施。然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很难摆脱消费过热或投资过热的困境,因此需要从消费与投资的博弈出发,研究消费与投资的关系调整,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来动态调整消费与投资比例关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健身意识的增强,体育消费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是体育消费的主力军,其体育消费具有自身的特点和问题.  相似文献   

5.
2005年年底国家出台新的个税调整政策,将个税起征点从800元调高至1600元。本文认为,此次个税调整不仅是一项以达到社会公平为目标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同时也是我国消费需求宏观调控、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试图以凯恩斯消费理论和相关收入政策理论为微观基础,分析个税调整对我国消费需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生态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生态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恩众  吕志勇 《预测》1989,(3):27-29
消费结构,又称消费构成,是反映居民生活支出中各类消费支出间比例关系的一项重要指标,通常用各类消费支出金额占生活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表示。它代表着一定时期内居民的消费状况和消费水平。最普通的一种分类方法是按吃、穿、住、用分。其中居  相似文献   

8.
查汝强 《未来与发展》1990,11(4):5-5,21
这次会议讨论的主题是“结合长期观点进行当前决策”。我们为什么要结合长期观点来进行当前的决策呢?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决策中需要满足的利益是由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两部分构成的,而这两部分利益之间形成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依存同时相互矛盾。比如,在制定经济计划中,积累和消费之间的重要比例就是和人民的当前利益和  相似文献   

9.
蔬菜作为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在百姓日常消费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和重要的位置,其供应和市场价格高低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现就其黑龙江省蔬菜流通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测度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生产—出版—消费”价值链,获得不同节点的知识价值贡献率,合理调整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生产、出版与消费的结构和模式。[方法/过程]提出知识价值综合评价体系,测度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在生产、出版与消费过程中的知识价值变化情况,并以“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为例,借助信息熵的计算结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在“生产—出版—消费1—消费2—消费3”所构成的链条上知识价值量逐渐减少,其中“生产—出版”知识价值量变动幅度不大,“出版—消费1”知识价值量骤减,“消费1—消费2—消费3”知识价值量缓慢下降,但总体消费环节创造的知识总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11.
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消费之所以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是由于消费结构的转换和升级,同时,消费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和最终动因,它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提供方向.通过对江西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数据分析,揭示出消费结构的变动规律,为调整本省产业结构、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杨勇军  吴长山 《预测》1989,(6):15-18
一、引言消费作为社会生产的最后环节和根本目的,它伴随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与发展,在宏观经济领域中的积极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研究与探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其发展趋势,进而确立消费的适度性,必将有助于宏观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有助于微观经济决策的实施,有助于缓解短缺经济中的供求矛盾,确保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本文以通辽市城乡为背景,从人民纯收入和生活消费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出发,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预测地区性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现状与问题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推动了能源工业的巨大发展,同时能源工业也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1996年一次能源生产量达到13亿吨标煤,其中原煤占75%,原油和天然气分别占17%和20%,水电和核电占5.6%和0.4%。中国的能源消费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工业是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人均消费量低;清洁能源占终端能源比例较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出现了三个新变化:居民生活用能和第三产业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液体燃料消费增长很快;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需…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90后"大学生作为众多消费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消费行为和与时俱进的消费心理。为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健康的消费观也已成为各大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教育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因此从日常消费情况、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等方面,探析了"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及社会与高校应对其采取的正确引导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收入和碳排放的面板数据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人均能源消费量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终端能源消费,生活用能对总能源的消费结构、供求关系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分城镇、农村两类消费群体,从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到面板模型的参数估计,分析人均生活用能、收入和生活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这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空间过程上显示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向。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带之间和同一地带的城乡之间,变截距模型估计的能耗和碳排放的固定效应差异主要受居民人均收入的影响,低收入的西部地区能耗和碳排放的基数小,但对收入变动的反应敏感。南北方向的固定效应则主要反映了地理因素的影响,北方省区气候寒冷引起了较多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大力调整用能结构,在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时,实施全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估和节能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6.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与能源消费密切相关,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是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关键。本文从分析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特征与能源消费、能源结构关系入手,讨论了能源消费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和能源结构改善的方向,并基于乌鲁木齐市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提出了能源结构调整和利用方式转变的具体措施,对改善宜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环境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无一不与能源相关。在历史上,对能源的争夺一直是引起冲突和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进入21世纪,能源匮乏进一步成为国家间竞争与冲突的重要根源。世界石油的消费区域构成与资源区域构成的严重错位和失衡,使全球围绕油气资源的争夺一直非常激烈,石油在全球范围内有着特殊的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低碳消费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分析,指出低碳消费行为是绿色消费行为的重要构成;其次借鉴已有研究,分别从个体心理因素、外部情境因素以及人口统计特征三方面对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作用展开演绎分析,比较不同类型影响因素的作用区别;最后,提出了促进低碳消费行为的干预策略,包括培养低碳消费价值观、提升低碳消费认知、提供便利低碳消费的外部条件、培养低碳消费社会规范以及提供低碳消费行为的反馈与激励。  相似文献   

19.
消费结构是国民经济一系列重大比例因素之一,它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不同类型消费资料之间的比例关系,反映一定时期的消费状况和消费水平。从根本上看,消费结构是由生产结构所决定的。然而,消费结构却又能表现出一定时期内消费需求的方向。根据消费需求的发展和变化,合理地调整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则正是实现综合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20.
邓碧侠 《现代情报》2011,31(9):56-5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网络信息产品和服务在社会信息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信息消费将成为人们未来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文章从信息生态学角度,给出用户信息消费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研究分析用户信息消费实现过程中来自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等方面的各种障碍因素,提出提高信息消费质量的一些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