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苏维埃革命和苏维埃运动是共产国际指导中共先后实践的两个革命模式,影响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从苏维埃革命到苏维埃运动的战略转变,中国苏区有了大发展。苏维埃运动战略没有放弃以城市为中心,中央苏区的进攻路线导致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成为主导中国政局的两大政党。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中间党派迅速崛起改变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抗日战争爆发后,中间党派与国共的关系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影响重大。在此期间,通过时局的变化,中间党派逐步看清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对中共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从反对到逐渐认同的过程,政策上也相应进行了调整。  相似文献   

3.
从1953年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以后,中共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前、改革开放以后到20世纪末期、世纪之交以来的时期。同时对于三个时期的建设绩效进行了评析。回顾整个历程,有助于我们对于中共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更好地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企业战略管理的本质是价值管理。企业战略调整应以企业价值优化为目标,以价值链多维优化策略作为企业战略调整的有效工具。从价值视角研究企业战略调整,可以抓住企业战略管理的本质,从一个侧面丰富战略管理理论内涵,为我国企业战略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共分配理念的嬗变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过程:从过去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今天的"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注重公平"。文章在对公平和效率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探讨中共分配理念的嬗变,并分析这种分配理念产生的影响、实现机制以及其中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1947年美苏冷战开始,美国调整对苏联的经济政策,战时经济合作走向破裂。经济遏制是美国总体遏制战略下经济关系政治化的表现。1947年到1950年美国完成了对苏联经济遏制的体系构建。冷战初期美国的经济遏制主要以出口控制为核心,阻止苏联集团获得有助于增强军事实力的战略性物质。经济遏制是美国对苏联意识形态对抗的需要,同时也加深了双方的对抗。  相似文献   

7.
中国职业教育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2012年11月8日,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会议描绘了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其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从十年前中共十六大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五年前中共十七大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中共十八大最新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表明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职业教育跨越了极不平凡的前进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基于对世界历史的分析和判断,不断调整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先后两次引导中国从世界体系撤离。第一次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标志,中国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脱离出来,加入到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第二次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以中苏论战为开端,中国又逐渐脱离世界社会主义阵营。1960年代末、70年代初,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国际战略,打开封闭的国门,中国逐渐重返世界舞台。上述两次对外战略调整都深刻地影响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进而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台海危机后,为避免中美在中国领土上的直接对抗,继续推进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共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第二次台湾危机后,针对美国分裂中国的图谋,中共对和平解放台湾政策做出现实调整,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长远目标取代了尽快解放台湾的近期目标;中关建交后,中共顺应形势的发展,逐渐将和平解放台湾政策发展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相似文献   

10.
四、到2000年中国将有3亿劳动力需要转移 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而就业结构的调整,又必然使大批劳动力转移。那么,到2000年,中国将有多少劳动力转移呢?起码有以下几部分劳动力需要转移。 第一、农业劳动力 由于我国农村中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可耕地少,劳动力多,在农村两个人的活,三个人干,甚至一个人的活,几个人来干的现象十分普遍。从1952年至1992年,全国耕地面积一直保持在14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梳理了中美两国"信任赤字"的现状,以及周边对于两国的不同意义,并以美国在中国周边的战略布局为视角考察了中美"信任赤字"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经济上的巨大利益是美国在战略布局上重返亚洲的坚定基础,而在政治层面防范中国崛起,以及军事层面加强对中国的遏制则是美国重返亚洲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指出,美国在中国周边的经济政治化、政治安全上全面布局,正是中国对美"信任赤字"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本文也分析了周边国家在中美"信任赤字"中扮演的角色。最后,在结论中指出了两国为解决"信任赤字"问题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对台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从其“变”的过程中可以总结出三条“不变”的基本规律。根据这些不变的规律,中国必须围绕自身国家利益制定对台工作的基本方略,同时要借助于“大两岸”(中国—美国)关系推动“小两岸”(大陆—台湾)关系的发展,要继续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加大两岸经贸整合,最终实现中国的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南海政策,因循的是为美国对外总体战略服务的原则,既是其国家利益谋求的现实凝练与体现,同时又是其对外战略拓展的历史积累与沉淀。美国南海政策的演变,体现了美国对中国防范与遏制的战略思路,对南海地区的局势及当事国的行为都产生了难以预料的影响;中国对此应冷静应对。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从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和“三线”建设决策、邓小平同志的“共同富裕”和“两个大局”思想 ,到江泽民同志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都体现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后印度对中国的战略认知不断深入.这种战略认知的不断深入不仅是印度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选择,更是两国互动加强以及认识加深的必然结果.印度对华战略的不信任致使中印关系面临诸多困境,印度对华战略认知也不可能发生根本变化.双方应坚持合作为主,捐弃前嫌,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6.
埃德加.斯诺所著《西行漫记》一书出版后,很快就在国际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国内外的中国苏区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史料及思想观念。斯诺在书中揭示和阐释了红色中国存在和发展壮大的必然性,中国革命胜利的源泉在于民众,以及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等史学思想,从而得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进步力量的结论,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革命斗争的看法,也影响了美国政府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远东战略决策,这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以及对后来美国中国学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体系直接“移植”到中国并结合中国实际“改造”、“变形”后的理论形态,也并非在中国从事纯粹学理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对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复合型经验”的分学科(哲学层面)总结。毛泽东哲学就其生成机制、基本特点,抑或主要内容而言,都集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鲜明特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型代表。无特定哲学体系、围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强烈现实针对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本质特征,而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主要侧重于脱离实际的纯粹学理性推究,无关革命与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无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论证;因此,不能混淆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8.
1979年末以来,日本一直是最大的对华ODA提供国。在历年日本ODA的受援国顺序上,中国始终占据第一、第二位。日本的对华ODA已构成中日关系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日本的对华ODA政策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到2003年度降到了第三位,这势必对中日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就日本对华ODA开始、变化及原因与其中的中日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中西和谐社会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各自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在中国,从孔子提出“大同社会”理想,到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思想,再到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在西方,从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蓝图,到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再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谐社会观,也基本经历了三个时期。相比较而言,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中国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理想;近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在西方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现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古今中外和谐社会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台湾危机”是中美两国在朝鲜停战后围绕问题的初次交锋。在这次危机中,中美双方围绕一个中国的原则展开了激烈斗争。中国政府决定炮击金门,是为了通过有限的军事行动,在全世界面前突出台湾问题,表明中国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守立场;而美国政府给自己的脖颈上套绞索,则是其推行“划峡而治”、“两个中国”政策的必然;作为这场危机的结局而开始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则成为中国政府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图谋的另一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