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月27日,日本京都地区28所私立大学和短期大学在京都签署了“学分互换一揽子协定”,决定自今年新学期始,实行校际“学分互换,共同授课”制度。 协定规定,协议参加校的学生,可免费到另一协议参加校去听学分互换的特定课程,学生所在校承认其在他校取得的学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阐述了运用“选课平台”,发挥网络优势,解决了“教学共同体”公共课程的选课组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校际公共课的选修提供了便利条件和有效的信息沟通手段,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搭建网上选课平台,实现跨校选课,让各个高校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为学生成功地提供优质教育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高中生》2007,(23)
校际选修课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课程类型,主要是为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拓展联合办学的新领域,在一些地理位置临近的高校中开设的。各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课程,彼此间承认学分,学生也可共享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资源。  相似文献   

4.
由于选修校际公选课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高校,其专业背景差异很大,所以校际公选课与校内公选课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有很大不同。本文以“地震与地震灾害”课程为例,详细分析了校际公选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学生对高校网络化学习的适应性,本文提出构建网络课程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以提高学习的绩效。在定义网络课程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创建网络课程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的创建过程,为提高网络教育质量提供方法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6.
学分制将走进高中从2004年起,学分制将在我国各高中试点改革实验区进行试点运行,但有关具体措施还未正式出台。本次全国性试点囊括了高中阶段所有课程,这意味着沿用了几十年的高中课程管理体制将面临全新的实验和改革。教育部有关负责人透露:按照耳前的方案,一个学分按每学期每周一课时计,总共约18个课时。普通高中学生三年至少获得138个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113个学分,选修学分不低于6个学分,且三年内参加不少于30小时的社区服务,便可以顺利从高中毕业。新方案规定,每个学年,学生在各学科领域都必须修得一定学分,以防止偏科。实行学分制后,高中三年学制的长度将不会因为学分制而改变,但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两种选修模式的可能性,其一为跨校选修,实现校际资源共享;其二,提前完成高中学分后,还可能在高中阶段提前选修大学学分。换言之,一批身在高中的“小大学生”可能随着学分制的推出应运而生。摘自《新闻晨报》  相似文献   

7.
通识课程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和保障课程实施取得良好成效是落实通识教育理念的关键。基于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发现,通识课程名称设置因校而异;校际必修课程共性较强,具有学科化、专业化倾向;选修课程学分受限程度较高,模块设置梯度性不足。从课程设置深入考察课程实施效果,利用学生自传文本资料和本科成绩单分析发现,“功利化心态与宽松式考评的契合”“非需求性知识对学习动机的抑制”和“单向式教学对学生主体的漠视”反映了学生主观学习感受;而在客观学习成绩表现方面,通识选修课成绩呈现虚高现象。针对上述问题,从通识教育理念构建、课程制度设计和通识课程师资培育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教委日前表示,高校按学分收费的方案已制订完毕,进入审批程序,最快今年新学年全市高校开始实施.实行按学分收费后,市属高校部分学生可以跨校选修部属高校课程.  相似文献   

9.
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是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建设一流大学城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国内颇具代表性。网络教育作为开展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理想途径,在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总结归纳华南师范大学校际网络公选课的教学模式、支持服务模式和评价模式,以及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以学生满意度为主的评价,梳理了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理念、平台、课程、教师、学生、费用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进而结合当前国际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发展对国内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相关工作,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平台设计开发、研制学分及学分转换标准、加强教师网络教学技能培训、加快优质共享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学习模式变革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是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建设一流大学城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国内颇具代表性。网络教育作为开展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理想途径,在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总结归纳华南师范大学校际网络公选课的教学模式、支持服务模式和评价模式.以及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以学生满意度为主的评价.梳理了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理念、平台、课程、教师、学生、费用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进而结合当前国际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发展对国内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相关工作,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平台设计开发、研制学分及学分转换标准、加强教师网络教学技能培训、加快优质共享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学习模式变革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校园盘点     
《成长》2005,(4):4-5
在美国高中,一些成绩好的高中生在高中就可以选修AP课程:AP为Advanced Placement的简称,即“大学先修课程”。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大学里就不用再选这门课了。多数大学委员会都承认这些学分。美国各州近年参加AP课程学习和考试的高中生都明显增加,原因是美国学费按学分算钱,大学一门课大约3个学分,费用在几百到几千美元不等。  相似文献   

12.
3月3日起,上海市30所高校的学生可在"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上选修课程了。素有"哲学王子"之称的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哲学导论》网上开讲,吸引了1200位学生同时在线学习。中国MOOC风潮在上海首现。2013年春季新学年伊始,上海市推出了"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从3月3日起,上海市30所高校的学生可以在平台上选课,并实现校际的学分互认。此举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2012年,大规模在线课程共享风靡全球,被称为是"MOOC元年",国际知名教育学  相似文献   

13.
构建基于网络的以城带乡小学校际课程共同体,能弥补校本研训的不足,是对校本研训的丰富与拓展.建构校际课程要达成共同体理念共识,形成校际联盟,统筹教师培训,坚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这样的校际共同体能有效拉近城乡学校、教师、学生距离,推动城乡学校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日前 ,武汉地区七所重点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充分发挥各校优势 ,培养适应新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一致同意实行联合办学 ,并已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书”。七校联合办学的原则是 :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平等互利 ,相互促进。七校联合办学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方面的主要内容包括 :1普通高校本科生可在校际间互相选修课程 ,相互承认学分 ;2普通高校本科生可在校际间攻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双学位 ;3普通…  相似文献   

15.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河南省部分综合性高校体育院系学生非专业选修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学生非专业选修学习时仅满足于获得学分,有悖于学校开设非专业选修课的初衷;通过因子归纳分析得出影响体育院系学生非专业选修的影响因素主要由个人动因影响、学分影响、课程实效影响、课程设置影响、交友影响和教师影响等因子组成.  相似文献   

16.
省外     
《吉林教育》2007,(6):4-4
北京高中课改:1学年改4学段,学分按模块,学生还可选修大学课程;天津将全面实行高中“落课制”,学生课程修习形成个性化;  相似文献   

17.
1.(1)指该门课程的学期.2.表中标有“(?)”者为本学期开考的课程.3.原来的必修课程,后变为只有选修课程的,可允许学生参加选修课考试(查)以补足学分。4.原来的必修课程,现在有必修、选修两种情况,须随必修课考;原来的考试课程,现在有考试、考查两种情况,须随考试课考.  相似文献   

18.
高中物理课程的多元化和可选择性必须与高中教学管理的改革同步进行。只有在高中实行学分制管理的前提下,课程的多元化才具有可操作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规定:“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与选修两部分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该方案规定三年高中的总学分为144,其中必修学分为116,剩下的28个学分为选修学分,占总学分的19.4%。由此看出,我国普通高中的新课程实行的将是学年学分制。学分制的实行,它将改变我们实施多年并已习惯了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其变革的深度和难度不亚于具体学科课程标准的改变,对这一点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描述,我国“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我国的高中课程按课程性质分,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课程形式分,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学科性质分,分为八个学习领域,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为了保证学生的均衡发展,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内应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学生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获得选修课程学分,  相似文献   

20.
构建基于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网络化学习的适应性,进而提高学习的绩效。本文在定义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和网络课程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创建网络课程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和条件,着重论述创建网络课程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为提高网络教育质量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