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根本特点是运用唯物主义史观研究历史,因此,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的基本特点,这就决定了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史与论的结合,在充分认识史与论关系的同时,以历史概念分析、历史因果分析、历史事件发生后有关问题的分析、课文前言分析作为切入点,强化理论教学,以达到史论结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史论结合是《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的基本方法。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论为主的原则和少而精的原则.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注意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前,由于一些中学历史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高考考查目标,忽视了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导致了史论脱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学历史教师要强化“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意识,采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够自己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史论结合策略及其执行原则,能在不损害儿童文学教材主旨的前提下,较为有效地增强课程本身的趣味性、丰富性和理论高度,本文详细阐述了儿童文学教学中一些史论结合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马列主义的史学体系是科学体系与思想统一的体系,在历史研究工作中,观点和材料是要高度统一的。就是说: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具体的史实、史料出发,将理论与具体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就是史论结合,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史论结合的原则就是要求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指导下,具体地讲述历史,即给学生讲述具体的知识,然后通过史实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使学生对此类问题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历史教材就是充分遵循了史论结合的原则编写的,课上知识是在…  相似文献   

6.
意动心理学是在现代心理学史上形成的第一种人文主义形态的心理学流派。受各种历史因素的蒙蔽,意动心理学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并缺乏系统化的研究。《意动心理学》一书弥补了这一学术空缺。该书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一、重新界定意动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建构宏大的意动心理学体系;二、运用合理的论证方法,真正贯彻"史论结合"原则;三、还原意动心理学本来面目,深刻反思意动心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史论结合是提高思政课堂实效的有益方法。文章以“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框为例,从用理论指导和设计教学、从史实中引出和推导理论、用史实解读和论证理论、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四个方面就如何通过史论结合揭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进行教学设计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史论结合,作为历史教学的最主要原则和历史高考中最主要的目标,已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拜读了诸多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之余,我想到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有哪些解析基本史实、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本文试就此浅谈三种。实例论证法。即先提出论题(教材正文前的引言或《大纲》中的几点说明或文中的意义影响等),再以具体史实加以解释说明,反之亦然的一种史论结合方法。如“《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著作,对我国的药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我们学习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揭示历史真相,阐明历史发展规律,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指导人们自觉地创造历史,建设新世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详尽地占有历史材料并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引出科学结论。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历史材料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就是史论结合的过程。由此可见,史论结合是我们研究历史的正确方法。正因为如此,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十分重要,这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中都有明确要求,即考生能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  相似文献   

10.
<正>人们常说"政史不分家"。坚持史论融合,不但是历史学研究与教学的基本原则,而且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可或缺的基本遵循,其目的在于涵养唯物史观。所谓史论融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从史实、史论、史观入手,学会解构史料、论从史出、以论析史,引导学生夯实历史底蕴、锤炼历史眼光、提升历史思维。它要求我们从历史的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正确对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文  相似文献   

11.
陶圣建 《历史教学问题》2012,(1):133-134,28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主要强调了史料的重要性。而史料择取的恰当与否对教学效果有着本质意向的影响。因此本文拟以海宁历史教研员朱能老师的《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专题五第二课)一课为例,探讨总结史料的择取原则。  相似文献   

12.
1996年高考历史题.显得比往年更平稳.参考答案也更科学,不断升温的史论,代之以课本的“双基”考查,评卷从采点打分改为采点与采意相结合.这无疑切合考生实际又有利高校选拔.以第45题(即材料解析第2题)为例,该题有以下特色:1.从材料看,创设新情景,史论结合、文表结合、中外结合(中史外评),体现了学科特点,突出了思想性.命题设计较好地将材料与课本知识结合,并避免语文化或政治化倾向.2.从考查目标看,考纲能力要求四大方面均有体现,对考生的历史知识再现性水平、逻辑性水平和创造性水平进行综合测试,较为稳妥.3.从参考答案看,沿着用史实论证观点或根据识读材料提炼观点的思路成文,逻辑性强;第3问答案分层设分,以明晰的区分度检验考生能力差异,强化考题的选拔性,给采意打分提供了较为规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史论结合是历史研究与学习的基本特点,也是考查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高考试题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史论结合的特征。在调研中我发现,由于缺乏对高考试题史论结合特点的深入研究,中学历史教师在结合高考试题进行教学时缺乏指向性、针对性,既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养成。  相似文献   

14.
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史实与理论的有机结合,这不但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在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考生应能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历史阐释”中要做到“史论结合”。但是,高中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的现状却是:“第一,有史也有论,但史论却貌合神离;第二,  相似文献   

15.
罗素哲学方法论特色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罗素哲学方法论的特点作了新的探讨.认为罗素遵循经验主义原则,引人摹状词理论,以语言逻辑构造为基本形式,在建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中不自觉地论证了逻辑、本体论、认识论三者同一的问题,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哲学方法论.尽管罗素在论证过程中有的观点还显得零乱、分散甚至前后矛盾,提出的哲学方法论也还不能令人完全信服,但罗素通过广泛研究和描述逻辑语言并强化其作用,把对语言逻辑的研究和对宇宙客观世界的研究,以及对人的思维活动的研究结合起来,从而确定一种独特的哲学方法,这对我们今天开展哲学研究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围绕“以学生为中。”能否确定为中学英语教学基本原则的这一问题,我国英语教育教学法专家及学者存有不同的看法.迄今尚未达成一种共识。为此,笔者认为、它完全可以确定为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其作为英语教学基本原则的理论依据。本文结合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历史,分析论证了“以学生为中心”是符合中学英语教学内在规律的.是符合英语学科教学的特点的。作为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它是切实可行的,它的确定对树立一为学而教一的正确的教学思想以及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朱秀娟 《考试》2012,(12):29-30
历史小论文题是近些年高考尤其是新课标卷中非常受推崇的新题型,考查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体现了历史新课程的教学方向。其命题特点是:以研究性学习为命题目标,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为作答原则,以开放性为答题形式,往往从前沿学术观点入手提供几个观点材料,对学生的历史能力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查。答案一般具有非唯一性和不确定性,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并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教科书的叙述中,渗透着编写者个人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与评论,这既体现了史论结合的特点,又有助于养成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是历史教科书编写中一个基本原则。然而,清末以及民国初年,历史教科书编写者似乎重在历史现象的叙述,而刻意回避编写者个人的主观评论。  相似文献   

19.
数学与实践结合 ,有两层基本含意 :一是说数学来源于实际 ,它的许多思想、原理都是人实际问题中归纳总结出的 ;二是说数学应用于实际 ,能转变为生产力 ,可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基于数学的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避免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的纯理论讲授方法 ,以防给学生的接受和理解造成困难 .而应当潜心钻研教材 ,充分结合实际 ,注意挖掘隐含着数学思想、原理的生活实际 ,再借助这些实例去进行教学 ,就会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非十分遥远 ,它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论证中的每一环节并非数学家主观臆造 ,而是合乎情理的 .只有这样去教学 ,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指出,要站在宏观看微观:帮助学生整理教材,构建从整本书到阶段特征再到每课的框架;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最基本原则:即"史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