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容词 动态助词‘了"结构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结构,对于形容词能不能带动态助词、带上动态助词后词性有无变化的观点,还存在着很大分歧.以"形容词 动态词‘了"结构为分析目标,将这个结构化为五种类型进行分别讨论,从语义语法语用功能上探讨其特点,并同动词带动态助词"了"进行平行比较,得出他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当今语法学界对于“形容词+动态助词”现象的看法不一,但不同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情况进行考察,可从中找出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一般来说,我们把“了、着、过”看作区别于一般词汇的专用时态助词.过去关于现代汉语“体”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以动词为核心的句子为依据,绝少提及形容词谓语句的“体”.本文认为,形容词谓语句的体特征与动词谓语句的体特征有着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4.
盖晓伟 《现代语文》2009,(7):129-131
本文以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了"字用法过程中出现的偏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着重分析了学习中出现的偏误情况.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动态助词"了"的过程中:"了2"的习得先于"了1";无论是了1还是了2,语误均倾向于过度使用;"了1"的习得要经历比较艰难的过程,即使汉语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学生,在"了1"的使用上还有较高的错误率;了1,和了2的混用率说明"了"的语法结构和使用规则仍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之一.本文还探讨了偏误产生的原因,以期对双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关于外国人学习汉语助词“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汉英语言对比的角度出发,着重阐述了汉语助词“了”与英语相应的表现法:动态助词“了”与英语时态;语气助词“了”与英语“陈述”“祈使”和“虚拟”三种语气;助词“了”在习用语中与英语的相应表达法。在论述的过程中,对两种语言表达的异同点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同时,特别指出了外国人学习助词“了”的难点和应注意之点。这对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以及英语学习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单音节形容词+了"这一结合形式具有丰富的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对其呈现出来的特征进行全面考察分析,有利于促进现代汉语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汉英语言对比的角度出发,着重阐述了汉语助词“了”与英语相应的表现法:动态助词“了”与英语时态;语气助词“了”与英语“陈述”“祈使”和“虚拟”三种语气;助词“了”在习用语中与英语的相应表达法。在论述的过程中,对两种语言表达的异同点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同时,特别指出了外国人学习助词“了”的难点和应注意之点。这对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以及英语学习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讨论"把+N+V+了"句式中动词与动态助词"了"的扭曲关系的基础上,总结了制约"把+N+V+了"句式成立的条件,认为动词与"了"对称的前提是能够反映说话者对"把+N+V+了"句式描述"事件"的主观评价。因此,凡不能与"了"直接搭配的动词,需要对名词或动词添加其他成分来突显动词的结果义,动词与"了"才能形成对称关系。  相似文献   

9.
动态助词了表示动作行为完成或状态的出现,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的后面。朱德熙(1982)将其称为动词、形容词后缀。例如:看了一遍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了(已经看完),和看一遍的意思不一样。值得注意的是汉语的了和印欧语动词的过去时词尾作用不同,印欧语  相似文献   

10.
语音形式上,乐陵方言"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咧",一个是"溜",均读作轻声。句类方面,"咧"与"溜"均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除此之外,"咧"也可用于感叹句,而"溜"不能。在句法位置上,"咧"与"溜"最大的区别是,不管表达何种语法意义,"咧"只能置于句尾,"溜"则没有这种限制。在句法功能上,"咧"属实现体,"溜"属完成体。乐陵方言"了"在与语气词的共现中还产生了一些语音变体,如"喽""嘹"等,语音变体不同,其语用价值也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语音形式上,乐陵方言"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咧",一个是"溜",均读作轻声。句类方面,"咧"与"溜"均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除此之外,"咧"也可用于感叹句,而"溜"不能。在句法位置上,"咧"与"溜"最大的区别是,不管表达何种语法意义,"咧"只能置于句尾,"溜"则没有这种限制。在句法功能上,"咧"属实现体,"溜"属完成体。乐陵方言"了"在与语气词的共现中还产生了一些语音变体,如"喽""嘹"等,语音变体不同,其语用价值也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黄勇 《文教资料》2012,(27):153-155
进入"A了去了"结构中的形容词具有泛化的倾向。其中A具有[+无界]、[+原型]的语义特征。无界的性质形容词可以进入该格式,而有界的状态形容词与该格式不相容。在A的选择限制上,一般而言,主观性强的形容词比主观性弱的形容词更易进入"A了去了"格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论述了汉语里的完成体和动态助词"了"的关系.对于汉语里的完成体的讨论一直存在着"完成""结束""实现"三种观点.这和动态助词"了"意义的深入研究关系密切.本文试图揭示完成体和动态助词"了"的真正关系:汉语的完成体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动态助词"了"分为了1,和了2,了1表完成体,了2表实现体.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中的动态助词“了”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虚词,也是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重点和难点,因哈萨克语中凡已经发生的动作行为,在动词后都可以用动态助词“了”,而汉语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并非都可以用,针对哈,汉两种语言动词的不同特点,了解学生发生错用“了”的语病原因对于汉语教学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东干语,汉语乌鲁木齐方言中,助词“下”可以用于动词后表示“完成一已成事实”的体貌意义。也可以用于形容词后,多见于“形 下 哩”、“形 下 底”的结构中表示动态结果的静态持续。  相似文献   

16.
惠东是惠州市管辖的一个县,境内主要通行客家话。惠东客家方言动态助词主要有完成体标记词“开”、持续体标记词“稳/等/紧”和过去体标记词“过”。这些动态助词可兼作实词,“开”“稳”“等”“紧”“过”是动态助词还是实词,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与五华客家话相对比,惠东客家方言动态助词的语法功能、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都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7.
动态助词"着""了""过"的使用一直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难以突破的语法难点,并且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对外汉语教师的关注和研究。对此语法点内在规律的深入探索,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法的进一步完善,提高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做谓语依赖系词性句法标记,最常见的是标记词“很”与形容词一起连用构成“很+形容词”结构充当谓语.该结构中的形容词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当“很+性质形容词”做谓语时,“很”是语法标记词,不可省略,其功能是使其后的性质形容词具有程度性和描述性;“很+状态形容词”做谓语时,“很”不是语法标记,而只是强调性质形容词的程度,因此可以省略.在这种情况下,重读“很”也可以表达强调的意味.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针对东南亚留学生动态助词"着"的学习策略的研究,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留学生的中介语语料为主要材料,通过数据分析、访谈、调查问卷等实证方法,发现东南亚留学生在学习"着"的时候使用了母语时间认知方式迁移、概括、简化和回避等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讨论光山方言动态助词"倒"和"的"的语法功能、意义分类及使用情况.在讨论中注重"倒"和"的"之间的比较以及它们与普通话"着"的对应比较,反映出该方言中"倒"和"的"的独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