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兴建的中国报刊碑林公园,经过3年的施工已初具规模.9月15日下午,中国报刊碑林组委会、中国报业协会、中国期刊协会暨咸宁市咸安区政府联合在京召开报刊碑林情况介绍会.首都30多家新闻单位参加了会议. 报刊碑林是把报刊的基本情况和简史镌刻在石碑上,陈列在报刊碑林公园中,是向海内外游人展示的大型艺术建筑,在新闻出版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报业协会、中国期刊协会以及首都新闻出版单位的支持下,由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筹建.中国报刊碑林情况介绍会在京举行@白洋  相似文献   

2.
为我国新闻出版事业而建的“中国报刊碑林园”目前正在湖北孝感的观音湖畔抓紧施工。9月8日,投建该项目的湖北中业文化传媒公司负责人在上海分公司成立仪式上介绍了项目情况。中国报刊碑林园将把全国的报刊(社)、影像图片社、书画社发展的历史,采用碑林形式再现,建有“中国报刊碑林长廊”、“藏报馆”、“华中新闻摄影学院”、“报刊文化宾馆”、“记者度假村”等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建筑群。碑林园总占地1280亩,投资3亿多元。碑林园建成后,将成为我国的“报刊博物馆”和新闻出版工作者业务交流、休闲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3.
今年1月22日上午,笔者和湖北“集报大王”徐孔章先生,按约定的时间来到新华通讯社拜访穆青同志.穆青认真地听取了徐孔章先生有关筹建“中国报刊碑林”远景规划,并翻阅徐孔章先生带的一些资料以及新闻界对报刊碑林的报道,肯定地说:“建造一座中国报刊碑林很有意义,我很赞成,大力支持.我国报刊种类很多,要全面规划,分批实施.先可把我国一些主要的报纸、杂志,有代表性地选择一些,突出表现好的东西,不要把好的淹没了,搞一个小的、精致的精品碑林.这样好办些,也利于游人参观,不要贪图大规模.”穆青说完这番话后,稍微停顿了片  相似文献   

4.
咸宁市咸安区选派优秀青年干部外出谋职锻炼已在全国上下引起不小的“地震波”,这是咸安区委培养青年干部的一项长期举措。自2001年以来,咸安区已成功选派了429名青年干部外出锻炼,第四批的200名选派干部也于近日先后成行。  相似文献   

5.
李明 《湖北档案》2023,(9):24-26
<正>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马桥镇曾铺村大路徐,有一座集非物质文化、古建筑、古桥、历史文化名人、农耕民俗、红色英烈等乡愁记忆展示与现代文创体验于一体的新兴乡村旅游“宝地”——马桥乡村记忆馆。作为咸宁市首家乡村文化记忆馆和首个“基层档案文化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6.
《湖北档案》2001,(5):14-16
咸宁市档案局与咸安区档案局3月19日赴咸安区浮山办事处、汀泗桥镇政府两地,就乡镇撤并后档案的归属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7.
林则徐是中国最早与近代报刊打交道的人之一,但林却误以为近代报刊就是中国固有之“塘报”,他有关报刊的一些认识,就是由“塘报”引申而来。林则徐的译报出于现实“制夷”之需要,其意义在于“睁眼看世界”,而不在于报刊思想。相反,他的报刊观念与同时代的人并无实质区别。林之所以超出时人想到“译报”,这与他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一贯的务实作风及出身于沿海等特殊背景有关,也不排除受到洋人阅读“邸报”了解中国动向的直接启发。在当前的研究中,有的学者以为林是把新闻作为“情报”,因而具有“情报”纸的报刊观念;有的甚至认为林是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一个环节。本文以为,这些说法缺乏说服力。林则徐译报的意义在于“译”,并不在于“报”。我们应该对前者加以充分肯定,但没有必要因此拔高他的报刊观念  相似文献   

8.
试论早期中国报刊评论的成因和走向曾建雄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早有报刊的国家,但是报刊评论却始终没有在中国古代报纸上出现。中国报刊评论最早是伴随着一批外国人办的近代中文报刊(以下简称“外报”),首先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的。从19世纪初叶第一份近代中文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书法热”的不断升温,西安碑林的行情格外看涨。介绍西安碑林的书籍文章虽还说不上“铺天盖地”,却也真真不少。仅以笔者的孤陋寡闻,至少也见到过几十种书籍和报刊介绍过西安碑林。但这些书籍文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让人如坠五里雾中,无所适从,简直成了现代的斯芬克斯之谜:  相似文献   

10.
第四季度是报刊征订的季节,翻阅1994年报刊简明目录,多数报刊能够实事求是、简明扼要地进行自我介绍,但有的报刊简介标题上说得有些绝,叫人看了不自在。如一家报纸的标题是:“订阅全国第一张经济类晚报——是您的最佳选择……”还有些报刊自我介绍说:“中国报界首创”、“全国第一家”等等。用“绝对”、“报界首创”、“全国第一”来吸引、扩大征订,其主观用意是可以理解的,但切不能一味夸大其辞,丢掉了实事求是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新闻实践》2007,(7):43-43
6月30日,在长沙举行的2007年中国报刊经营模式创新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了中国报刊经营管理模式“十大报业案例”,五家报业集团和五家报纸跻身其中,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位居“十大案例”第二位。“十大报业案例”分别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报刊应运而生,并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作为专业报刊,如何办得既让同行业的读者爱看,同时又能引起更广泛的社会读者群的兴趣,在此,笔者仅从《中国中医药报》近年来的实践与探索,谈谈对专业报刊版面编辑中“专”与“杂”的粗浅看法。 中国中医药报作为行业报,是为本行业服务的。它沟通中医药行业与社会的信息联系;宣传介绍中医药行业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反映中医药人员  相似文献   

13.
《新闻前哨》2005,(10):23-23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2005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9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年会旨在全面推动中国报刊传媒在21世纪传媒竞争新格局背景下健康有序地稳定发展,将中国的报刊传媒广告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4.
张美荣  耿金超 《新闻爱好者》2006,(11S):I0003-I0004
“我决心率领全家和全体员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翰园精神,誓把中国翰园碑林建成化高品位、园林高层次的中国碑林第一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出版文摘类报刊,已有近百年历史。但真正形成规模具有较大影响,还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这段时间。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文摘报已成为我国报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报刊史上,最早问世的文摘报刊是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在上海创刊的《集成报》。它“甄录群报”,所搞的报刊主要有《时务报》、《万国公报》、《博闻报》、《新闻报》、《官书局报》、《汉报》、《中西报》等,还摘译了外文报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末,在报刊界出现了一个新品种—“报型杂志”,也称作“报型刊”、“本儿报”。这种刊物通过嫁接报纸与杂志的双重优势、衔接报纸与杂志的传播理念,以中心城市为地域特征,锐意进入和开拓市场,在报刊市场上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17.
8月15日中国市容报发表的一则简讯中,把广西壮族自治区说成是“广西省”。这个明显的错误,竟通过许多关口,见于报端。将自治区说成“省”,也散见于其它一些报刊。一字之差,反映了报刊记者、编辑、校对的工作态度,希望再也不要让这类常识性的错误出现在报刊上。  相似文献   

18.
10月30日下午,《中国报刊》报在全国记协礼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中央宣传部批准,从明年一月起,《中国报刊》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人民邮电报社共同主办,并改名为《中国报刊报》。《中国报刊》报前年10月创刊,两年来在宣传  相似文献   

19.
“报”的传承与期刊的出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报刊媒介有其内在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先秦时期虽无报刊,但有图书、符传递信息。图书大致分六类,孔子分别编述,为之“六艺”或“六经”。其中《春秋》,就近乎国家的新闻媒体,被王安石称为“断烂朝报”。虽然“断烂”,但毕竟是“朝报”。应该说是一种最简陋最古老的“报”,是藏于宗庙、扬于王廷的文器。到了汉代,中国已出现公布于众的“布告”、“露板”或“露布”,用来传播重大新闻讯息。侯王官府在京设“邸”,属吏抄简书帛,以“通奏报”。唐代出现了传播政治新闻的进奏院“状报”或“报状”。公元8世纪,唐宣宗时中书省专管收发或拟…  相似文献   

20.
由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屈春山编辑的《中国翰园碑林》一书,新近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并向海内外发行。全书收录了中宣部部长王忍之及知名人士题词20多条;穆青等视察碑林的彩色照片30多张,海内外报刊撰写碑林的文章30多篇;舒同、启功等著名书法家的碑刻拓片100多幅;楚图南题写了书名;张友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