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报纸上的新闻多起来了。新闻多了,还要注意新闻的“可读性”。新闻越富有“可读性”,宣传效果越好。这是可以想见的。  相似文献   

2.
时下,一些媒体尤其是一些都市报、晚报、娱乐性报纸等,充斥着那种消极庸俗、荒诞不经、格调低下的东西。在所谓“特稿”、“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天下趣闻”等名目下,什么都敢登,“越刺激越好,玩的就是心跳”,且美其名曰:适应和满足市民阅读需要。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年报推出《冰点》新闻专版,至今已经有4年了。作为这个专版的热心读者,我是做到了尽可能每期必读,因为它里边有牵动人心的内容。我为它叫好,也祝愿它越办越有特色,越办越好。作为对时下各种媒体爆炒明星“轶闻趣事”的一种反动,“冰点新闻”不失为一种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三昧》创刊十余年来,由于它熔知识性、可读性、实用性为一炉,所以一直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广大读者把它称为良师益友,写作的“克星”与“指南”,真是恰如其分。作为《新闻三昧》的忠实读者,对1997年的《新闻三昧》产生一种新的感受和印象:这就是《新闻三昧》越办越好、越办越活了。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办刊指导思想活起来了。如1997年《新闻三昧》第11期47页刊登的编辑部的《深深的歉意》一文。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与想象”的讨论中,许多同志提出了“新闻中想象的运用与限制”的命题。这个命题是讨论的关键所在。新闻采写中既离不开想象,又需要加以限制,这种思维方式应以共自身的逻辑存在,而不是靠“限制”原则的外在的提醒。我的命题是:“想象——印证”是贯穿新闻采写活动始终的、两个既不相同又紧密相连的、对立统一的心理过程或思维方式。这两个矛盾又统一的心理过程在新闻采写活动中呈现出规律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与想象”的讨论中,许多同志提出了“新闻中想象的运用与限制”的命题。这个命题是讨论的关键所在。新闻采写中既离不开想象,又需要加以限制,这种思维方式应以其自身的逻辑存在,而不是靠“限制”原则的外在的提醒。我的命题是:“想象——印证”是贯穿新闻采写活动始终的、两个既不相同又紧密相连的、对立统一的心理过程或思维方式。这两个既矛盾又统一的心理过程在新闻采写活动中呈现出规律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是一门表现新闻事实的艺术。这种表现艺术感染力越强,新闻价值就越能得到充分展示,宣传效果也就越好。1990年度全省报纸好新闻评选,一些作品在表现方法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因而影响了入选和获奖等级。这里就几个带有共性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作点分析,期望对我们今后创好新闻的实践有所指导和帮助。重要的是发现而不是“发明”  相似文献   

8.
长处:“本月评论”紧跟时事 “本月特稿” 热点追踪 “改革探索” 眼光超前 “业务研究” 精品迭出 “通讯园地” 高低兼顾 “人物剪影” 活灵活现 “好稿评介” 画龙点睛 “写作讲座” 深入浅出 “新闻生活” 现实说教 “封面人物” 新闻骄子 “杂谈随笔” 教你技巧 “七彩岁月” 活跃思维 “文学之页” 尽表高见 “采编漫笔” 倾吐悲欢 “广播电视” 和谐统一 “新闻背景” 耐人寻味 短处是,通讯员园地有的稿件题材大“小”。 愿《新闻爱好者》越办越好,以优异的成绩健步迈入崭新的21世纪。  相似文献   

9.
论文微缩     
报界新概念 ──新闻本土性 罗建华在《新闻记者》2000年第11上撰文说,一些地方报纸对“本土性”有所漠视或冷淡,一家县级报纸都要大叫大嚷“面向全国,走向全球”。要知遭,报纸的特性天然就该与“本土性”划等号,时下有一句话很形象──“电视是天上飞的,越具全国性越好;报纸是地下跑的.越具地方性越好。”地方报纸的“影响圈”不应越城池太远,外埠的影响不过是“虚张声势”,但求所在;本地的影响则是生命线,力求所有。《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这样的“巨无霸”,从来没有谋求覆盖七大洲四大洋的野心。 《华盛顿邮报…  相似文献   

10.
新闻难于“发现”,对初学新闻的部队通讯员尤为其难,即正规院校新闻专业出身的“科班”,初到部队谈起新闻‘没现”也有一肚子苦水。这里,就和通讯员谈谈新闻“发现”这个问题。编辑部里没有新闻编辑部里常常接到通讯员向编辑要题目的电话,从编辑部里找新闻。这看似采写新闻的一条“捷径”,其实是一个误区,长此以往,容易产生思维依赖,造成头脑里新闻“点子”枯竭,越写越难。可是一些通讯员却乐此不疲,编辑不给题目,就误认为关系不行,感情不到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如何拉关系上,事倍功半,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试想一下,如…  相似文献   

11.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有偿新闻”,目前在新闻界越演越烈,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有偿新闻”违反法律,违背新闻工作职业道德,欺骗广大受众,腐蚀新闻队伍,受到各界人士乃至海外舆论的同声批评。但是,搞“有偿新闻”的,还提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把“有偿新闻”同市场经济,同倡导报纸走向市场、承认报纸和新闻是商品性搅在一起。本期发表秦泽的专论:《驳“‘有偿新闻’有理论”》,就“有偿新闻”违背市场经济规范和交换原则作了论述,指出“有偿新闻”实质是权钱交易,新闻单位搞“有偿新闻”无异饮鸩止渴。秦德成的文章,也作了类似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新闻特写这一体裁,在全国很多报纸中时常出现,并且越来越多,越写越好。这种体裁以典型的画面、真实的情感、细腻的描绘,吸引着众多的读者,已受到新闻界的重视。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新闻写作新探》称特写“是新闻家族中的精品,是美新闻”。四川联合大学新闻系邱沛篁教授编撰的《实用新闻基础》中说:“新闻特写与新闻速写,在版面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新闻界有的老前辈也把新闻特写称为“美新闻”。何为“美新闻”?它美在哪里?笔者根据审美原理和新闻特写自身的特点,认为它在于:素朴美、洗炼美、形象美、真实美。  相似文献   

13.
洪锋 《新闻世界》2013,(7):25-26
【摘要】标题是新闻眼,眼睛“亮不亮”,往往直接影响到读者对新闻报道的阅读欲望。新闻标题制作越新,越有创意,越能抓住读者眼球,新闻的传播效果则越好。本文以《新安晚报》2009年至2012年的部分新闻标题为例,简要分析如何做亮都市报的新闻标题。  相似文献   

14.
报纸要提高报道质量,最根本的是调动起编辑记者的积极性。有了这种积极性,大家就会主动去学习钻研,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这样,报纸就能越办越好。怎样去调动编辑记者的积极性?我看,一些新闻单位越来越注重于金钱。一些领导用了很大精力去研究制订一套  相似文献   

15.
《新闻知识》自1984年7月创刊迄今,已出版130多期了。在当今报刊如火如荼的激烈竞争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刊物越办越好,越办越红火,赢来广大新闻工作者和爱好者赞许的目光,发行量大而稳定,已在全国同类刊物中位居前列。这来之不易的“好收成”,除编辑绞尽脑汁精心运筹,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操劳以外,更重要的是自身的诸多优点决定了这一切。 《新闻知识》学术性很强,知识面较广,适合于多层次的读者口味。既有名作、“大手笔”的作品赏析,又有新手的上乘之作评析,独特的栏目更令人耳目一新;“新闻理论研究”、“得奖新闻采写谈”、“通讯员天地”等  相似文献   

16.
信息论中的“熵”和“冗余”是对系统不稳定性和稳定性的度量;而新闻学中的时效性与真实性是对新闻的不稳定性和稳定性的描述.两组概念有着必然的关联性,信息论中“熵”和“冗余”的概念对应新闻学中的“时效性”与“真实性”.新闻真实性程度越高,冗余信息(可预测信息)越多,新信息含量越低,传播价值越小;熵值越高越新鲜,不确定性越强,传播价值越大.信息包括新闻,信息论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信息论视阈中新闻求真与求新的冲突是由“冗余”和“熵”的对立决定的.所以,新闻求真是在“变”中求“稳”,新闻求新是“稳”中求“变”.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有这样的说法:“记者的地理意识越强越好,地域概念越大越好”。其意是:记者心中有了弘大的地域概念,所面对的任何一处角落发生的孤立的事情便能够升华出较为普遍的意义,更好地开掘新闻主题。 由此延伸来说。对全局了解的深浅和掌握情况的多少,同新闻报道主题开掘的深浅是成正比的。因为,新闻报道着眼大局,也就是着眼于时代,而能不能反映出时代特征,这是决定一篇新闻报道成败优劣的关键。我们的新闻实践中,不难见到一些稿件由于作者疏于挖掘主题,缺乏理性思考与导致思  相似文献   

18.
我所理解的新闻时效性,指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与新闻发表的时间相比,时差越小越好,最好是同步直播。当然,这主要是电视与网络媒体的优势所在。关于新闻的时效性,有不少形象的说法。如“新闻是易碎品”,“新闻只有24小时的生命”,等等。而发展到今天的传媒新闻竞争,更是打破了传统的以24小时(一天)为计量单位的操作,即时新闻成为最好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许多新事物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我们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坚持“热采集冷筛选、细核实”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失实报道’。“热采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充分运用直接采访和间接采访两套本领,采访每一个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要广泛搜集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射出某一事物的特点,在更加广阔的范围里去思考、联想。所谓“热”,就要有打破砂锅“纹”到底的精神,在听取采访对象叙述材料时,问得越细越具体越好,尤其是在了解重要线索时,更要追根求源,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在现场采访时,不光用眼看,用耳听、  相似文献   

20.
笔者偶遇一位将军,谈起目前一些新闻评论缺乏新的角度和独到的见地,将军语出惊人:要出新,就要“出奇制胜”“反常用兵”“超常思维”。笔者听后,深受启发。超常思维法。就是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新闻评论立意新思路。作者涂国政从人民日报防治土地“沙化”的报道中,联想到人的思想也存在“沙化”的考验,发表了“防治思想‘沙化’”的评论。作者提出“构筑防治思想‘沙化’的‘意识屏障’”、“构筑防治思想‘沙化’的‘心理屏障’”、“构筑防治思想‘沙化’的‘制度屏障’”。这种超常的联想,使新闻评论的立意新颖独到,发人深思。该文荣获2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