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要想当得好,拿北方俗话说,就是要能“戳”得起来,而没有理论是“戳”不起来的。所以,理论修养对记者所具有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社会主义新闻宣传工作者所承担的任务很多,但说其大要,有三项是最突出的,即典型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可以毫不过分地说,要想完成好这三项任务,如果没有良好的理论素养作支撑,那都不可设想。  相似文献   

2.
又到“两会”召开时。 今年的“两会”新闻摄影怎么才能搞得更出色?新华社摄影部准备参加“两会”报道的编辑记者年初就开始琢磨这个问题了。按道理和经验,“两会”年年开,许多记者和编辑都身经百战,大风大浪见的多了,很多困难得多的战役性报道都胜利地完成了,有些新闻照片还在全国的新闻评比中获奖,完成“两会”或其它战役性报道不是手到擒来吗?其实,问题的焦点不在于“完成”两字,而在于“出色”!自己给自己订的目标不同,压力也就不同。 如果有人问,在所有战役性报道中,就新闻摄影而言,最好完成任务的是什么?会议;那么最难完成任务,报道最难出彩的是什么?答曰,也是会议!说它容易,因为对这样的报道,谁也没给你规定发稿任务,也没要求你拍出什么样的精彩照片,会怎么开你就  相似文献   

3.
目前,新闻媒介都把经济报道摆在重要位置,突出宣传,但是,经济报道的主题“浅、散”,力度不够是普遍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练好经济报道的“硬功”, 这个“硬功”,就是指编辑记者强化经济意识,熟悉经济工作,了解经济建设的基本知识和一般规律,提高捕捉经济新闻的能力,采写出“外行看得懂,内行不觉浅”的高质量的经济新闻稿件。练好经济宣传的“硬功”,进入“角色”是首要的。经济建设是长期任务。经济报道作为新闻宣传的一个主要内容也非一日之计,这就迫切要求编辑记者从思想上对加强经济宣传要有充分的认识,把自己置身于经济建设的洪流中。现在新闻界有一种现象,有  相似文献   

4.
记者的主要任务是报道客观事实。但所报道的客观事实是重要还是不重要,是新鲜还是不新鲜,这就牵涉到人们经常说的新闻敏感了。所谓新闻敏感,就是记者发现和判断客观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亦即新闻发现力。而新闻发现力是记者最基本、也是最难培养的素质。可以说,是否具备新闻发现力,是一个新闻从业人员能不能成为一名好记者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5.
“跑线记者”离不开所跑战线的日常工作,这些工作有行业会议,战线中的一些日常或动态性工作等等,可如何跑好战线,让战线中的新政策,以及贴近百姓生活的工作“变成”新闻,相信所有媒体的“跑线记者”都会思考。我认为,要想把战线中的这些工作“变成”新闻,“跑线记者”必须要有理性的思维,要在跳出“事物性”报道的同时,从中找出不同点,然后再通过认真思考,才能在所跑战线中找出新闻来。一、行业会议是“跑线记者”寻找新闻的“起点”应该说,任何一名“跑线记者”因“跑线”年头不同,他们对事件的观察、思考和认识都会不一样,可是要想把战线…  相似文献   

6.
这里说的“情况反映”,指的是通讯社或报社记者、通讯员采写的内参稿件。它本不是一种独立的新闻文体。但随着“情况反映”日益被人们所注视。日益为记者、通讯员所必须掌握的一种新闻表现手段,这里把“情况反映”作为一种新闻文体来阐述。(一)采写“情况反映”是记者、通讯员的基本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7.
现场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等,是记者、通讯员亲临现场、用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写成的新闻。它以鲜活生动、真切感人的事实打动读者,以“活动”的视觉形象和现场画面感染、启迪受众,因而成为当前新闻报道中极具活力、深为读者所喜爱的一种新闻形式。 现场新闻区别于一般新闻的根本特征就在于报道者身临其境,或是所报道事件的当事人,或是现场目击者。那么,对于报道者来讲,现场新闻的捕捉、采写究竟是一种纯粹的偶遇巧合,抑或是某种刻意追求?本文试图结合自身采写实践对此问题进行探索、以便进一步把握现场新闻特性,采写出更多更好的现场新闻材料。 就其表征而言,现场新闻可“遇”而不可“求” 现场新闻是新闻的一种形式,它遵循新闻的一般规律,即首先它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现场,离开了现场,也就不存在现场新闻了。“现场”二字既是现场新闻区分于一般新闻的特殊标志,也是在采访形式上不同于其它新闻的显著标记。 所谓现场,是由特别的时间,特别的地点、特别的事件决定的。因此,现场具有不可预料性,不可重复性。对于记者、通讯员来说,现场新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假如一位记者说他某一天要完成一个新闻采访,那是可能的,但没人会说他某一天  相似文献   

8.
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他们认为,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如果回答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来。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须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写新闻说到底就是“采访说故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故事”当然是事实,但“故事”比“事实”又进了一步,故事更具有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读者需要故事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组织了一次调查,将来自美国18家报社的76位30岁以下的年轻记者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了“年轻人想读什么样的报纸以及为什…  相似文献   

9.
刘冰 《青年记者》2004,(9):52-52
什么是“观点新闻”“观点新闻”,简言之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观点新闻”属于深度报道,但又不同于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通过策划,挖掘“冰点”背后的新闻,使之成为“热点”;或对大多数读者关心的问题和事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意义的挖掘和“炒作”,包括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前瞻性报道等。“观点新闻”则不同,它不用炒作,也不用有组织有计划的策划,就是对某一固有新闻素材带有记者独特认识的报道。它一般也用不着连续报道,三五百字就可以解决问题。“观点新闻”也不同于言论,它首先是新闻,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  相似文献   

10.
“焦点访谈”的实践与舆论监督的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媒体说,“舆论监督”是1998年社会最流行的词语之一。中央领导对于舆论监督功能与作用的肯定,社会各界对于舆论监督效果的认同,新闻媒体对于舆论监督权利与义务的研讨,这一切,使得舆论监督本身成了焦点。 如果说,传播新闻事实是媒体最基本的任务的话,那么舆论监督可认为是由此派生出的一项功能。所不同的是,其他类型的报道注重于新闻事件的结果,而舆论监督报道则偏重于所报道事件的过程,因此这类报道可以称为调查性新闻。也就是说,记者必须要参与一个事件的调查过程,才可能完成这类报道;而在调查中所采取的策略,将对舆论监督效果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养”新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耕 《新闻前哨》2003,(5):29-29
在新闻实践中,虽然时效性一直是记者和媒体十分推重的,但常常有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由于种种原因,暂时不便报道。对于这些新闻线索,给予一段时间的关注、等待或者有意识地导引却是最好的办法,这个过程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养”新闻。 一、“养”新闻是为了增大新闻价值 在采访活动中,我们所遇到的事件性或非事件性新闻基本上是渐进的或者动态的,但有少部分却是相对静止和孤立的,有些有价值的线索虽然有过发展和推进,但后来却因为某种原因出现停止。对于这些静止、孤立或停止的线索,有的是因为暂时找不到报道的由头,有的则需要记者去主动培养。  相似文献   

12.
记者在参加实际工作中以“双重身份”履行两种职能的做法,是把社会实践和新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记者思想政治水平和新闻业务水平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五十年代,我们报社经常派出采编人员,参加地方党委所领导的各项中心工作(如民主改革、三反五反等)。这些同志既接受工作组的领导,作为工作组成员之一完成所分配的工作任务;又同时接受编辑部的领导,作为记者完成报道发稿任务。不象现在搞的“单打一”,  相似文献   

13.
现场报道一词,在西方称为:“Piece to camera”或“stand up-per”,意思是“在镜头前面所进行的报道”或“站着进行的报道”.广义的说,是指使用电子新闻采集设备,记者进入现场画面而作的  相似文献   

14.
朱德泉 《青年记者》2006,(13):80-80
5月18日,解放日报政法部记者马骋起诉上海市规划局信息不公开案被法院正式受理。媒体将这一事件称之为“国内首例新闻记者起诉政府部门侵犯新闻采访权的案件”,认为“最后的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让有关部门重视记者的新闻采访权”。就在新闻界对此高调评价、跟进报道的时候,6月7日,马骋撤回起诉。坦率地说,我们应当对同行起诉的勇气表示赞赏,也应该充分理解其从起诉到撤诉所走过的艰难心路以及面临的巨大压力,但我不同意“结果并不重要”的论断。恰恰相反,结果以及决定诉讼结果的过程才是我们应该深入探究的关键,如果媒体过分陶醉于“形式…  相似文献   

15.
在前不久召开的一个新闻单位座谈会上,有几位记者谈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还真有些发人深思。陕西省去年的夏粮作物产量通过新闻媒体先后作了报道。但奇怪的是,几家新闻单位所报道的产量数字却大相径庭:新华社记者发的消息说“夏粮总产比去年增产3%”,中央电视台报道说“比去年略有减产,但还是一个丰收年”,省电视台则说“总产量同去年基本持平”,而人民日报记者发的消息和新华社的报道基本一致。但该省一位主管农业的副省长连续两次在有关会  相似文献   

16.
新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态新闻,它报道的是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类新闻稍纵即逝,要求记者反应迅速,即所谓的“抢新闻”。另一类是非事件性新闻,有人称其为“稳态”新闻。它报道的是早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着的事情,但是从没有被报道过,谁去报道,它就是新闻。写这类新闻关键在发现。实际上,研究、发现非事件性新闻时记者,尤其是地方记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必要。地方记者长期在基层采访,周围的事情平凡又平静,不可能有多少新闻去抢,瞬间大新闻更难碰到。这就要求记者静下心来,在平凡而又平静的生活中发现受众爱看的和想…  相似文献   

17.
对于每个电视记者来说,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实践中,及时、敏锐地感知、发现直到准确地判断、报道新闻,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记者称职与否的必要条件。为此,就要求电视记者具有发现与判别新闻的“新闻嗅觉”,即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简单地说,新闻敏感是指迅速发现和判断新闻的感知能力,也可以说是指记者迅速识别和判断新闻事实中的新闻价值的能力。老道的记者一般既有一双“新闻眼”,又有一对“新闻耳”,还有一只“新闻鼻”,  相似文献   

18.
剔除假时效     
打开一张报,在冠以“本报讯”的新闻中,常常发现“昨日记者获悉”、“昨日记者看到”、“昨日记者从某某处了解到”等等字眼,看似时效性很强,实则不然。因为这些“昨日新闻”大多都是记者生拉硬凑上去的。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所谓“新近发生”,其实就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可以这样说,  相似文献   

19.
“有通稿吗?”时下,有些记者赶到新闻发布单位或采访现场后,总是很关心地这么问。一旦听说有“通稿”,便如释重负,把“通稿”往文件包里一装:“等着看报纸吧!”说罢潇洒而去。很难想像这些靠“通稿”过日子的记者能写出什么像样的新闻。靠这样的记者能办出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吗?现在,有的单位和部门热衷于召开各种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他们往往在开会之前就组织人员为记者代劳,把需要报道的事写成由本单位领导审阅后感到满意的“通稿”。可以说,在记者来之前已是万事俱备了。拿他们的话说,请记者们来只不过是捧捧场、加深…  相似文献   

20.
我们通常说,在广播新闻中最富有广播特色的一种报道形式就是“带响的报道”,即记者采录新闻的现场实况、人物讲话,再配上记者叙述而合成的录音报道。这种报道可听性强,最受听众欢迎。录音报道的魅力有时是其它媒介所不能替代的,其主要作用在于: 1.音响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