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驻站记者     
陈岳海 《新闻界》2000,(4):57-58
驻站记者较之本部的记者 ,在取得宏观信息上 ,存在较大的缺失和时差 ,而在捕捉微观信息时 ,则又难于得到本部的指点。那么 ,驻站记者如何才能独挡一面 ,成为报社灵敏的神经触角呢?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体验和认识。置于当地党政的领导下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 ,这是党报办报的原则和传统 ,也是驻站记者必须遵守的准则和搞好记者站宣传报道的前提。实践证明 ,取得地方党政领导的支持 ,对驻站工作的开展有两大好处 :一是易于得到当地各级党政干部的支持与配合 ,二是从他们那儿 ,更易于了解到重要的新闻线索。1995年 ,我在与遂宁市主要党…  相似文献   

2.
王毅 《今传媒》2005,(2):33-33
新闻单位派驻地方的记,至少应该树立以下几种职业意识:  相似文献   

3.
作为专事三峡工程报道的记者之一,在新闻竞争的大小战役中,我深切感受到,世界级的开放性工程,应培育出与国际新闻潮流同步的记者,至少,这里应该催生出一批有职业化理念诉求、职业操守和专业级能力的记者。 第一,职业化的心理感觉 三峡工程报道与一般的时政、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认为,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强制的社会力量”,是进行社会控制、促进社会整合、引起社会变革的重要形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新闻不单要传播信息,还要通过信息的传播去影响人、引导人,具有导向、监测、协调、监督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也是广大群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其本质是强调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把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中心任务。因而,作为一名党报驻站记者,更应养成深入基层、扎实采访、精心写作的良好作风,力求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尽可能贴近生活,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手法,采写出更鲜活的新闻。  相似文献   

6.
程长春 《传媒观察》2004,(10):45-46
记者的深入问题,是一个新问题,也是一个老问题。说它是个老问题,因为“深入实际,不尚空谈”向来是党报记者思想作风和业务作风的最基本要求。说它是个新问题,这是因为深入和贴近问题,在当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  相似文献   

7.
记者站是新闻媒体的派出机构.是新闻媒体在地方设置的一个窗口,代表着新闻媒体的形象。驻站记者的一言一行,不仅关乎记者的个体形象.更关乎新闻媒体的整体形象。所以,驻站记者树立窗口意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省级党报驻站记者,远离编辑部,单兵作战,来自上面的报道信息有时不畅,这就逼着自己在“一亩三分地”里,辛勤耕耘,克难奋进。 要争取工作的主动权,赢得上下左右满意,驻站记者只有一条路可走:从地方实际出发,多写新闻。  相似文献   

9.
叶健 《记者摇篮》2004,(3):18-18
近年来,无论是新闻工作从业人员还是一般读者。对于专家型记者的呼声越来越高,深度报道越来越受欢迎。与之相比,以往的被视为“样样通”的杂家型记者却有被时代淘汰之势。但笔者认为,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驻站记者,需要既“杂”又“专”.“登得厅堂,下得厨房”。平时遇杂事,拿出杂家的本事,迅速出击,有效扩大新闻报道的涵盖面;关键时刻,还要  相似文献   

10.
驻站记者是各媒体为争夺新闻资源,增强新闻时效性,扩大新闻覆盖面,提高媒介影响力,实现传媒的最佳宣传效果而派驻各地的。不管其时空距离的远近,都已游离于编辑部的核心,很难像“大本营”记者那样,在第一时间得到编辑部的信息和指挥,也不能借当日“评报”这一通道,及时、准确理  相似文献   

11.
杨杰 《新闻窗》2011,(5):34-35
作为一名驻站记者,工作性质有别于一般记者,常常需要独自一人(或少数几个人)应对复杂的局面、多种多样的采访任务,怎么样快速地融入驻地,与驻地形成和谐的互动关系?这就需要有更加强烈的角色意识,笔者作为贵州都市报黔南记者站一名记者,对怎样做好驻站记者,怎么样树立驻站记者的角色意识,浅显的谈一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2000年5月23日,我从编辑部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新乡记者站任站长。一年多来,我努力适应河南日报采编体制改革后新的运行机制,较好地实现了编辑部、记者站两个不同岗位角色、职能的转换。此间,深感责任重大,事冗纷杂,力难从心,其中的酸甜苦辣难以言表。在配合与服务上出思路赴任之前,我曾多方请教报社的同仁、记者站的站长,如何做好记者站的工作,也曾多方了解新乡市的工作实际。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工作思路:在报社党委、编委的领导下,高扬时代主旋律,着力为驻地改革与发展服务,适时搞好舆论监督,鞭挞社会丑恶现象,抨击…  相似文献   

13.
刘畅 《新闻前哨》2003,(5):44-44
2002年4月至5月,《湖北日报》组织策划的“沙市奶农倒奶事件”系列报道,在社会各界产生巨大的反响,先后获得《湖北日报》“头条新闻竞赛”和“中南六省党报好新闻竞赛”一等奖。此报道在编辑部的统一指导下,部站结合,成功运用策划引导新闻事件的发展,解读新闻背后的社会意义,为新闻人物指明解困方向。作为“倒奶事件”报道的全程参与者,我从中感受到新闻策划的动人魅力。  相似文献   

14.
张剑 《新闻前哨》2003,(11):51-52
2002年,我在报社编辑部工作6年后,来到襄樊分社工作,成为驻站记者中的一名新兵。对于一个写惯了“经济分析”、“市场观察”,跑惯了政府部门、企业和市场的青年记者来讲,一下子面对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起初的确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一年多来,我逐渐适应了记者站的工作,迈出了  相似文献   

15.
吕光社 《青年记者》2009,(14):116-116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偏居一域的驻站记者,只有增强全局意识,紧扣时代主题,才能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撷取生动的浪花,才能写出反映社会发展变革的有影响力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16.
张培铁 《新闻前哨》2004,(10):38-38
驻地记者站,是编辑部的前沿阵地;驻站记者,是战斗在前沿阵地的士兵。 驻记者站是每个记者的“必修课”。我经过半年的驻站实践,初步领悟了“必修课”的含义,收获了在“前  相似文献   

17.
批评报道是记者通过实事求是的报道,对社会不良现象和违规行为进行批评,从而促使社会风气的好转或纠正某种政府的错误行为.前段时间,笔者通过参考报道形式,对“滑县上马污染项目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给予报道,这中间,对新闻记者如何行使舆论监督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所谓的驻地记者,是指媒体常驻某地的新闻专业人员。驻站记者具有"双重身份":人员由报社派出,由报社管理,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又常年派驻在基层,许多采访都要依靠当地的党委和政府支持和帮助,在工作环境、采写方式、通联协调等方面都与总部记者有较大不同。驻地记者应该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将新闻做"软"做"活",进而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实践证明,一名优秀的驻站记者,要具有"单兵作战"能力,能独立完成新闻采写任务,及时提供大量鲜活新闻。同时,还要快人一步、深入采访,利用平时积累的资料、掌握的情况,积极开掘、延伸新闻源,探求背后更多的新闻价值,达到报道效果的最大化。这也要求,驻站记者不仅要具备积极开拓创新型的思维方式,构建完善的信息源,还要具备较强的新闻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19.
驻站记者在进行新闻监督、搞批评报道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和阻力,本文将自己的经验和经历进行总结归纳,以期能给从业者带来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20.
驻站记者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根据当地党委、政府某个阶段的中心工作,迅速、及时地予以报道和反映。此类工作性报道,是当地所需所求,但有的不一定符合新闻报道规律,是驻站记者头痛的一项工作,因为此类稿件很难写出彩,版面上也不好处理。如何化解此类报道的难度,有以下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