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是一个参加工作不到一年半的年轻人。近两年来,我一方面参加西北新闻刊授学院学习,一方面坚持业余报道。至今,已被省市报刊、电台及国家级报纸用稿近百篇,其中有人物专访十多篇。先后被《中国青年报》等六家新闻单位聘为通讯员。有些青年朋友问我,人物专访是难度较大的新闻体裁,初学者一般不敢问津,你是否有什么诀窍?我的回答是:要敢于“挤”进去,脚踏实地“采”出来。当然,这要有“新闻敏感”的锻炼和努力扩大知识面。所谓“挤”进去,就是突破采访对象周围的防线,“挤”到他们的身旁。人物专访的对象一般都是有代表性的新闻人物,他们的露面,往往被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所包围,业余写作者难以接触。这就要动脑筋,想办法,突破防线。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尤其是采写新闻。通讯员与记者不同,有许多不便,但通讯员要“敢”字当头,树立“敢抢”意识,我想,记者亦有“近水楼台不得月”之时。在一次乌鲁木齐地区举行的全疆大、中专院校  相似文献   

3.
陈启海 《新闻前哨》2012,(11):50-51
何谓记者的版面意识?就是报社记者在选择采访选题、稿件表现形式和语言风格时,必须考虑版面需求,使稿件获得版面认同,受到版面欢迎,以达到尽可能好的版面效果、社会效果,为报纸添彩。现在,一些记者时常抱怨稿件难发。为何难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记者缺乏足够的版面意识,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有版面主编典型  相似文献   

4.
记者只负责采访写作,版面编辑负责组稿拼版,这种传统的办报方法已愈来愈不能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呼吁:记者与版面编辑是办报“流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要有版面意识.版面编辑也要有新闻意识.笔者由于工作的需要,既担负着记者的角色,采写新闻同时又要参与版面的拼排.在这里,结合工作中的一点体会仅从记者的版面意识这个角度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记者为什么要有版面意识在《湖北日报》前年举办的青年编辑记者培训班上,一位资深版面编辑深有感触地说,由于记者缺乏版面意识,不少稿件到夜班编辑这里“受阻”不好处理,甚至因此被“压死”.与此同时,不少记者有时出埋怨,自己的稿件在版面上没有处理好,见报效果并不理想.这两种感触实际上反映了同一个问题:记者的版面意识.然而,再深入探讨,便可发现这是当前新闻改革与版面改革的双重要求.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必然要依赖广大新闻工作者素质的不断提高.记者既要有专长,又要成为“多面手”.在沿海城市的一些新闻媒体中,采编合一成为一种趋势.作为报纸来说,记者既要能采写新闻,又要能用电脑编排版面,在这里、记者、版面编辑已经合为一体.现在,这种办报趋势已经渐渐向内地发展.因此,记者应具备版面意识,甚至  相似文献   

5.
许多在第一线专司采写的记者,几乎从未上过夜班,也不知夜班编辑是如何工作的,更没有具体设计编排过版面。在他写的稿子与报上登出的稿子之间有什么差别没有,也很少去留心比较分析。这样的结果,是记者除了对稿件位置、面积有个大概的认识外,几乎没有版面意识,也就难以在业务  相似文献   

6.
作为纸质媒体的记者,他的劳动成果往往见诸于版面。那么,记者的作品如何在版面上更快更多地脱胎而出,并被处理得很突出很醒目?这里,固然与版面编辑的水平和工作密不可分,但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记者自身的素质和努力,以及由此而生产出来的新闻产品是否是版面所需的“俏货”与“精品”。这样,研究和驾驭版面就不仅是编辑的事,也是记者提高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成熟的记者都应该牢固树立强烈的版面意识,并把它从始至终地贯穿和应用于自己的每一次具体采写实践中。  相似文献   

7.
作为纸质媒体的记,他的劳动成果往往见诸报刊的版面。那么,记的作品如何在版面上更快更多地脱胎而出.并被处理得突出醒目?这固然与版面编辑的水平和工作密不可分,但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记自身的素质和努力,以及由此而生产出来的新闻产品是否是版面所需要的“俏货”与“精品”。这样.研究和驾驭版面就不仅是编辑的事儿.也是记提高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成熟的记都应该牢固  相似文献   

8.
笔从记到编辑,从编辑到记,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体会到:记也要树立正确的版面意识。  相似文献   

9.
报纸责任编辑在处理版面时,往往会遇到一个颇感棘手的问题,就是稿件内容相似,体裁单一,篇幅偏长,专栏缺稿。为了把版面编排得丰富多彩,应急的办法是:从过去来稿中搜求现今版面上紧缺的文章,或者临时派人突击完成若干篇版面上紧缺的文章。为了从根本上保证报纸版面质量,编辑部必须从优化来稿结构入手,培养报纸主要骨干撰稿人——记者的强烈的版面意识。记者的版面意识,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培养。(一) 加强编采沟通。沟通的常规方法是编辑部建立编辑记者通气例会制度,经常发布报道  相似文献   

10.
有位老记者说过这样的话:我写出的稿件交往编辑部后,我知道能发表在报纸版面中的哪一个位置,是头条,还是报眼,或是右下角。这自然与其长期的采写实践经验分不开,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位记者对所写的消息、通讯的新闻价值有着准确的判断力,有着较强的版面意识。而现在一些记者版面意识淡薄,写出稿件给编辑部一交了事,认为组版是编辑的事情。这不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记者根据新闻价值标准来选择报道对象,来判断新闻事实的取舍。而编辑部则是根据记者采写出的稿件进行编排、选择,并通过对稿件在版面上的安排,体现出编辑部对稿件所含的新闻价值的再度判断。用版面语言,诸如稿件的位置安排及标题字号的大小  相似文献   

11.
在省报工作的时候,记得有位读者给报社写信批评报纸说:“我每日打开报纸,看见报纸上各大版的稿子,几乎都成了本报记者写的,群众写的稿件登不上,希望报纸改变这一现象。”对这位读者的意见,怎么看?我们当时的报社总编让群工部的同志统计了几天的《人民日报》,最后他得出结论说:“记者的稿件登得多?是好现象,《人民日报》发本报记者稿件达到94%左右(包括新华社电稿),我们还不及哩!”那位读者的意见给否定了。可这件事儿,一直在我的脑子里逗留着。近  相似文献   

12.
在3月下旬召开的1988年河北省好新闻评选中,我和同事殷建国、河北日报记者张法治采写的内参《沧县公安局干警连续发生违法乱纪事件》被评为二等奖。欢喜之余,我想起了当初采访时的日子。去年5月8日,素不相识的沧县望海寺村群众向我反映,5月5日沧县公安局干警阎秀伟等人与该村农民孙明弟只为一点误会几句冲突,就将孙非法拘禁,打断小肠系膜,险些丧命。第二天,请示总编姚广荣后,我就赶到了医院,见到了神志不清的孙明弟,麻  相似文献   

13.
14.
15.
<江西日报>被封杀事件,以景德镇邮局的"承认错误"而结束,我们没有看到相关人员为此受到任何惩罚;仇子明被通缉事件,浙江警方已赴京向当事人道致;<华夏时报>记者被打事件、<每日经济新闻>报社遭围堵事件,会有什么的结果呢?会有人站出来"承认错误"或者道歉,但很可能没有一个人受到法律的相应处罚.  相似文献   

16.
魏莉 《新闻三昧》2005,(5):41-42
时下的新闻媒体多实行采编分开体制,即按照工作性质的不同在新闻业务上将记与编辑分开运作。无可否认,这种相当长一段时期在国内外新闻传媒通行的做法基本符合新闻工作运作机制的内在规律,因而在实践中站得住脚,显现出一定的优越性。但是,也带来了一些令媒体“头疼”的问题,其中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处理好记与版面、记与编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看到《新闻爱好者》今年第8期刊登的《李公朴事件报道前后》一文,作者刘时平老人的音容笑貌,便立即浮现在眼前。3年前的金秋,笔者曾参加在人民日报社举办的全国新闻写作研讨班。发言中有人讲到“人民日报社院内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时,不少人提到刘时平的名字,出于对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的崇敬,当晚我便邀上河南舞阳的小孟,一块前往拜访刘老。  相似文献   

18.
线条在使用品种上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统一使用某一种线条,版面规整性较强;二是综合运用多种线条,版面灵活度、活泼感较强。不同类型的线条可给予读者不同的视觉感受,如直线醒目刚劲、花线柔美活泼等;相应的,较多使用直线的版面比较大气,较多使用花线的版面则比较秀美。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本名叫《议事日程——克林顿白宫内幕》的书,在美国引起舆论界一片观注.该书一一列举了克林顿入主白宫前的豪言壮语,坐上总统宝座后在挫折、气馁、灰心气氛中难以兑现的种种鲜为人知的事实,字里行间一再形容克林顿“只是一个稚嫩的小孩子.”它的作者是老牌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如果是别的记者批评克林顿,那倒还无所谓,但伍德沃德批评他就不一样了.因为这个伍德沃德早在1972年他20岁出头,在美国私人报纸《华盛顿  相似文献   

20.
从农民通讯员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由不会写稿到获得中国新闻奖。这就是张宝贵走过的辛勤笔耕风雨路。 今年43岁的张宝贵,扛过枪、种过地,干过副业工。1985年,他受聘镐京乡政府当通讯报道员。1988年,他受聘《长安报》当记者。10多年来,张宝贵发表新闻、稿件和新闻论文1500多篇,30多篇稿件获得全国、省、市新闻奖。其中《“女麦客王”出征陕某宁》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长安田头出现“招手停”》获得全国现场短新闻评选二等奖。1992年11月,长安县委破格提拔张宝贵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93年6月,西安市人事局破格录用张宝贵为国家干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