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深度报道正日益为大众传媒和受众所重视。实践界存在一个认识:深度报道要把问题做足。但在受众尤其是学者眼里,许多“做足”了的深度报道不过是篇幅长一些、事件讲得更详细些。理论界的评判标准是:深度报道应该反映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联系,透过现象反映出本质。纷争一直在继续。那么,什么样的报道才算有深度呢?从知性和理性的双重层面出发,寻找深度报道的内在规定性,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报业迅速发展。据新闻出版署统计,1998年全国共出版报纸2053种,总印数达300.38亿份。其中全国性报纸211种,总印数64.57亿份,占报纸总品种的10.28%,总印数的21.50%;省级报纸824种,总印数131.38亿份,占报纸总品种的40.14%,总印数的43. 74%。面对如此剧烈的报业竞争,报纸如何能得到受众的欢迎,扩大市场的占有量?这个问题成了困扰各家报社的一个重要问题。《深圳商报》复刊八年多来,发行量增长108倍,覆盖全国100%的县、市和港澳地区…  相似文献   

4.
5.
刘扬 《新闻与写作》2000,(11):17-18
传统的经济报道,一般是按照上级有关经济报道的精神,从国家和本地经济建设的重点项目和经济工作的重大举措中确定选题;或是一个地区、一条战线。一个单位做出了成绩,有了经验,记者及时采写、报道。这种方式有其合理性,但是在新的形势下,仍然单纯地从经济工作角度去搞经济报道,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读者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报道必须拓宽选题思路,扩大选题范围,创新思维模式。 记者拟结合见诸报端的一些文章及本人的采写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用政治的眼光透视经济现象,增强经济报道的深度。 经济活动关系到人…  相似文献   

6.
7.
8.
经济报道经常涉及理论性很强的东西 ,很难避免使用枯燥的数字和晦涩的术语。农村经济报道中就长期存在着“老、空、硬”现象 ,很多报道以简单的因果关系出现 ,有的作品与工作总结无异 ,令读者望而生厌。这导致受众在接触这些信息时精神消极 ,对信息的敏感度降低。潘光旦是一位用进化论思想来分析中国民族性问题的学者 ,他把在信息接受过程中处于消极状态 ,缺乏个人体验及与文本的交流、缺乏主体创造的状态称为“假死状态”。处于假死状态的受众 ,丧失了对新闻文本的解读能力 ,新闻信息资源的价值也得不到全面开发。受众在枯燥的经济新闻解读…  相似文献   

9.
10.
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方式中的重武器,但是,如何才能使报道达到一定的深度呢?时代的信息环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信息纷繁复杂,加之时效性的限制,要梳理出一个新闻事件的意义即深度,关键在于寻找出信息与受众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如何表现这种关联性。  相似文献   

11.
王丽 《新闻前哨》2003,(7):19-20
一、“三贴近”与危机报道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群众关心的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我们的媒体既不能缺席,也不能滞后。有一段时间,媒体相当忽略人际传播的能量,特别是现在可以借助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新媒体进行人际传播,其传播极快且广,如果没有一个正常的渠道发布确定的新闻,以正视听,负面的、不正确的消息就会迅速传播,受损害的是国家利益和媒体形象。  相似文献   

12.
公元2000年,大龙之年,龙乡濮阳,一片升腾气象。经济形势增长喜人,工业经济增幅保持全省首位,仅1月~4月份,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1.93亿元,同比增长27%,分别较上年同期和上年全年增幅增高20.4%和18.1%,增幅居全省首位。5月份,龙文化周圆满举行,全市争创优秀旅游城市的热情也空前高涨。作为新闻宣传排头兵的《濮阳日报》在这些事件的报道中大显身手,为濮阳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我们最近到濮阳日报社采访,发现《濮阳日报》关于经济问题的深度报道,不但很有特点,而且一幕紧…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给新闻传播带来三方面的变化网络使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媒体应不断研究和适应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变化,紧紧抓住受众的需要,及时调整传播结构,不断改进报道方式。在迈入21世纪的门槛时,我国新闻界就面临着两个严峻的挑战:WTO和INTERNET。加入WTO,意味着我们的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者面对的不再仅仅是区域性竞争,而是不可避  相似文献   

14.
王科文 《青年记者》2010,(14):67-67
经济报道已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点内容,但往往因专业性太强、贴近性不够,显得太"硬"而不被受众所看好。本文意在探求经济报道"软着陆"的实现途径,以求得经济报道的贴近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5.
16.
如何让经济报道成为大众追逐的目标,很多新闻媒体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不少尝试和努力,也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这其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走近听众、服务受众。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经济生活》节目、中央电视台的《生活》节目以及各地新闻媒体开办的《百姓理财》、《大众经济》等节目,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自己固定的受众群。而它们之所以同以往有所不同,主要是在以下八个受众关注的经济报道热区做文章:  相似文献   

17.
适应受众市场 增强党报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明 《新闻传播》2004,(4):7-8,21
党报,是党和国家的重要舆论工具,是担负着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任务的主流媒体。一直以来,党报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着国际国内新闻竞争日趋激烈,各级党政机关报已经被推向市场,原来的党报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种  相似文献   

18.
19.
在微博、微信和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冲击下,本土民生新闻成为报纸留住读者的一个重要抓手,而教育是关注度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作为一份面向中青年家庭的都市类晚报,新闻晚报一直着力于从受众关注的角度,从“大教育”的富矿中源源不断地开拓新闻,既及时传播、整合最新教育信息,又直面人的教育成长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困惑,做好深度、调查性和解释性报道,传播现代教育理念、提供独家视角和观点,并以人文关怀的情怀,主动承担媒体的“担责”,搭建素质教育的平台,通过积极“引领”和互动,满足读者多元需求,从而使教育报道突破工作性强、季节性强、“四季歌”老套的局限,常报常新,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了受众黏性。  相似文献   

20.
谈“受众本位”与“迎合受众”之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新闻改革,受众本位论在我国得到确立。受众本位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然而,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有些媒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竟把“受众本位”等同于“迎合受众”,给新闻事业和广大受众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本文主张新闻界应厘清是非,树立理性的受众本位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