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树恩 《档案天地》2011,(1):29-33,48
说起老舍,人们就会想起他的<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等经典作品,殊不知老舍是在周恩来的关心和影响下,从一名进步的爱国作家成长为革命"人民艺术家"的.周恩来与老舍从抗战之初结识,之后周恩来亲自将老舍从海外召回,支持他的创作,关心他的生活,这期间他们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而他们之间结下的深情厚谊,更是在当时中...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是党内做工作最多的人,也是最忙的人.为了争分夺秒,他开辟了"第二办公室"和"第三办公室".  相似文献   

3.
有人提出怎样才能让"过头话"远离媒体?对这个问题,我想以邓颖超同志一次审稿做法说点看法. 1976年底,在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前夕,<人民日报>将3篇悼念文章送邓颖超同志审阅.邓颖超同志要求对原稿中某些不实之处加以修改.她指出3篇送审稿中的几个不实之处包括:一、讲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李少石(廖仲恺之女廖梦醒的丈夫,引者注)被国民党特务谋杀,事实早已查清,那属意外事故,不是谋杀;二、讲1938年长沙大火,是国民党企图谋害周恩来,事实是国民党对日军进攻采取焦土政策,"谋害"之说是夸大;三、讲在(重庆)红岩村时,周恩来、邓颖超经常和战士们一起浇水、种菜、浇粪,实际上只是偶尔为之,不是"经常";四、讲周恩来在重庆(国共谈判期间)和毛主席"寸步不离",也起码是不科学,因为当时两人各有各的活动,不可能"寸步不离".(根据<新民晚报>2004年2月26日报道,作者:范敬宜)  相似文献   

4.
马木 《档案时空》2007,(7):9-10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一方面谋划调集37个师,分兵五路向西安进逼.另一方面又让宋子文通过潘汉年,责备中共不该宣布西安协议,邀请周恩来去奉化继续谈判.毛泽东认为"无人能证明恩来去后,不为张学良第二,不去."为了给蒋介石一个交待,周恩来给蒋复一信,称:"大兵未撤,汉卿先生未返,难以轴身.  相似文献   

5.
进入1949年,随着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的节节胜利,新中国诞生在即,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的各项筹备工作加紧进行,刻治国印的事也提上日程。一代篆刻大师张樾丞欣然受命,圆满完成了治印任务。此事却鲜为人知。周恩来交待陈叔通办理国印之事6月,新政协筹备委员会在北平正式成立。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常务委员会名单。常务委员会推选毛泽东为主任,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任。毛泽东在讲话中明确提出,完成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迅速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以便领导全国人民,以最快的速度肃清国民党反动派…  相似文献   

6.
他见过列宁和斯大林,访问过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他向世界报道了大量的中国敌后抗战实况,最后不幸血染沂蒙。这位国际友人就是推荐罗生特参加新四军的进步作家兼记者汉斯·希伯。  相似文献   

7.
"劫"法场惊动周恩来 1952年,为了巩固刚成立的新中国政权,全国各地都掀起了镇压反革命的政治运动,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被处以极刑.  相似文献   

8.
观其 《青年记者》2007,(1):72-72
海明威,记者中的作家,作家中的记者,在中国很有人缘. 这可以远溯到中国抗战时期.1941年,42岁的海明威以美国《午报》记者身份,领着同样是战地记者的第三任妻子玛莎来到中国,经香港、南阳、韶关、桂林到重庆.在重庆,先是孔祥熙设宴招待,再是蒋介石"破例"接见,之后是与周恩来的秘密会面.离开中国后,海明威和妻子在新闻报道和回忆中,对周恩来及共产党颇有好感:"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我们和一个中国人谈得无拘无束","我们认为,周恩来是个胜利者,是我们在中国所见过的唯一真正的好人.如果他是典型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话,那么中国的未来将是他们的."尽管蒋氏夫妇"口若悬河般"向他们作宣传,但他们对蒋介石之流没有好感,战事正紧,蒋政府的官员们却生活奢华,玛莎后来更是报道:"蒋是个瘦个子,腰板挺得笔直,穿着一套黄褐色军装,全身无可挑剔,看上去像一具木乃伊."蒋公不幸,在"阳光硬汉"海明威面前,只会愈加衬出自己的"僵硬"、"乏味".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对周恩来说:走,到武汉去,保陈再道去!   1967年7月,武汉.   十几天的持续高温,使这座著名的“火炉“城市更加暴热.太阳终日火辣辣的,射得大地直冒烟.街道两旁葱茏的树木无可奈何地垂下了高昂的头颅.……  相似文献   

10.
李克农、钱壮飞、胡底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在周恩来等人的安排下,深入龙潭虎穴,与强敌斗智斗勇,在情报史上演出了一幕幕极为惊心动魄的动人篇章,被喻为"虎穴三杰".身份暴露后,他们相继来到中央苏区,以丰富的情报斗争经验,活跃于政治保卫战线,为保卫党中央的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11.
在周恩来诞辰百周年之际,中央文献出版社最近推出18种图书,纪念这位为各族人民所敬仰的伟人。这批图书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一是周恩来本人的著作集,包括《周恩来文化文选》《周恩来早期文集》《周恩来邓颖超通信选集》《周恩来旅日日记》《周恩来南开校中作文》等。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这场席卷全国的伟大斗争中,天津群众发动之广泛、持续时间之久、斗争之坚决、以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成为全国爱国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恩来编写的<警厅拘留记>,真实记录了1920年1月23日至4月7日因参加爱国运动而被捕的天津各界代表在狱中斗争的事实.是一部反映五·四时期天津群众爱国斗争的珍贵史料,也是再现周恩来青年时代革命活动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3.
"不以为然"的意思是不认为是正确的(以为然,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四:"宣和初,徽宗有意征辽,蔡元长、郑达夫不以为然."周恩来<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我的发言]之后大哗,不以为然."这条成语并不难懂,也不难用,但是不少人却把它用错了.  相似文献   

14.
<正>1938年4月10日,由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人发起的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正式成立,沙可夫任副院长兼教务长。时过72年,沙可夫的大女儿陈汉丽回忆说:1961年春节,父亲回乡参加我的婚礼,偶然说起鲁艺,他说,当年的鲁艺院长不是暂缺的,而是一直由毛泽  相似文献   

15.
陈尚忠 《今传媒》2007,(1):55-55
新闻贵"新",怎样做才能为了保住新闻的"新",既抢时间又防差错,这是一个不少人看似解决实际并未解决好的问题.近读一篇回忆周恩来总理处理一次新闻事故的文章,从中既看到了在什么情况下因抢时间会产生差错,又明确了怎样做才能既抢时间又防差错.现将其摘要录之于后,以飨未见读者.  相似文献   

16.
记述周恩来的书有数十种之多,虽然都或多或少涉及到“文化大革命”,但着重记述周恩来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事迹的书,《“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还是第一部。全书分为“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周恩来“文化大革命期间文电述要、缅怀周恩来总理三部  相似文献   

17.
今年1月8日是周恩来逝世20周年纪念日。为了缅怀周恩来的丰功伟绩,激励后人振兴中华之志气,文化出版界人士编辑出版了一批图书,现列举如下: 《世纪伟人周恩来》(安徽人民出版社) 《早年周恩来》(江苏教育出版社) 《周恩来的最后岁月(1966—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 《周恩来外交风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相似文献   

18.
<正>正如《伟大的魅力——周恩来人格研究》一书中指出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探求: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研究周恩来的人格,通过周恩来的风范表现揭示周恩来的人格,通过直接进行理论分析展现周恩来的人格……一致评价周恩来的人格是最高层次的高尚完美的理想人格类型。"[1]3建国以来,周恩来同志长期主持国务院工作,在工作期间曾经多次对学校德育工作作出过重要指示,  相似文献   

19.
邹韬奋在短暂的一生中,与周恩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崇敬周恩来,依赖周恩来,生命垂危之际仍呼唤着“周恩来!”周恩来也了解邹韬奋,敬重邹韬奋,给予了邹韬奋高度的评价——“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4月24日,"从启航到领航"红色寻根行动走进淮安暨"百年亮彩看江苏"活动,在淮安市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启动.活动由江苏省委网信办、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档案馆主办,淮安市委网信办、淮安市委党史工办、淮安市档案馆、淮安市清江浦区委网信办、交汇点新闻共同承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