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们对西方诗学思想的急切输入和运用,人们越来越失去了感受文学、体验当下的耐性,这严重制约着当前中国文学批评的进一步发展.来自北京、重庆、上海、成都等地的几位学者就这一问题发表了不同意见,希望能够推动当前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对整个现代中国的文学思想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温泉 《现代语文》2006,(3):100-101
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学批评史上,有这样一位批评家,他以作家的身份出现而又以批评家的身份为批评界所瞩目,与同属“京派”的朱光潜、李健吾等批评家比较起来,他不是“纯正的”批评家,甚至没有自己的批评体系,但他以一种独特的批评角度与批评方式,给批评界带来一股清新、素朴之气。他就是沈从。本欲就沈从对“海派”的学批评,探讨他对学商业化的忧思与抗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百年中国女性学批评与沧桑厚重的中国女性学一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本立足世纪交替的宏大背景,梳理女性学批评的发展脉络,归纳女性学批评的模式以及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同时也对中国女性学的批评现状予以了展示。  相似文献   

4.
有地方学创作就有地方学批评。此提出地方学批评的概念并对其界说,在就地方学批评与地方学创作的关系及其作用、优势和困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陈述了笔对当前坛创作和批评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对“学批评学”的学科定位问题进行探讨;关于学批评学学科定位的几种观点;辨析学理论、学批评、学批评学三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明确学批评学的学科定位;为“学批评学”进行“学科正名”。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学批评史上,社会学批评有过一段庸俗化的历史,这导致了许多人对社会学批评的厌弃。然而,只有把学放在各种社会关系的结构中进行社会学研究,才能真正摆脱学批评的“自恋主义”而走向科学化。从丹纳到布迪厄,社会学批评的科学精神一脉相承。布迪厄所代表的新社会学批评的崛起对纯美学批评构成了有力的挑战,动摇了从19世纪的浪漫主义到20世纪的现代主义的学批评的统治地位。如果不能说社会学批评代表了学研究范式转换的唯一方向,那么至少可以说它是许多新范式中的富有生命力的一种类型。因此,今天人们有必要重新认识社会学。  相似文献   

7.
学批评方法的单一化是无法正确有效诠释和评价学作品的。解放后,中国学批评方法的“一元化”已经严重制约了学的创作,并且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批评还滞后于学创作。学课和语教学也无法摆脱单一批评模式的影响。因此,如何运用丰富多样的学批评方法来指导语教学和学课教学的改革实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李国华教授的《学批评学》一书在学批评学体系建设上取得了显成绩,为当前学批评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许多启示。具体表现在其高度自觉的学科意识上,冷静、平和、公允的学术研究态度和开放的学术胸怀上。  相似文献   

9.
学批评在中国独特的化语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批评本身进行批评显示出十分的重要。冷静地审视目前中国学批评的现实水准,正视其尴尬,有利于走出误区,建构健康和完善的中国学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西学批评虽然逐渐走向对话和交融,但还是存在许多差异。从认识论看,中国学批评倾向于“妙悟”,西方学批评倾向于“逼真”;从价值论看,中国学批语倾向于符合化理道德的“善”,而西方学批评倾向于超越社会伦理的一种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20年代的学思想较之于“戊戌”前后已发生了相当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的转向:一是把学视为知识对象,因而其学研究倾向于客观考证;二是把学视为审美对象,因而其学批评倾向于审美批评。这两个转向既体现出在梁启超早期学思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功利主义学观的谈化,也展示了20年代中国学研究的多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学批评学是一门新学科。建设和发展学批评学,在中系开设学批评学课程,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课题。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解决学批评学的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学科定位问题。其中学科定位是整个问题的根本和关键。  相似文献   

13.
当前文学批评面临着困境,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批评必须以其自身内部机制的转换和蜕变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品位才能走出困境,抓住机遇。批评品位的结构构成的哲学、文化、审美、历史意味既出自社会对批评的要求,又出自批评的内在要求。通过批评标准的建立将批评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是社会对批评的需要和希望,也是批评家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当下学理论批评领域,十分忽视学中的道德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大众的忽视。要想拓宽学批评的生存空间,使学批评更具生命力,应该有学批评家来关注学中的道德问题,并从道德切入,展开对人生、人性的深入关怀和揭示,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的道德批评观。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其次才是批评家。这决定了他的批评方法中具有“印象的复述”的特征,这一特征由直觉感悟、整体把握、描述传达、比较定位四个层次构成,其中无一例外地烙上“作家”的身份印记。恰是这份独特,使沈从文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独特意义的批评文本,更为批评学提供了“作家批评”的范型,从而获得了批评类型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客观地说,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学批评热潮,毕竟给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注入了一定的内容和意义。新方法的介绍和运用促进了文学批评方法的变革;吸收社会科学和文艺美学的新成果促进了文学批评理论基础的变革;理论和方法的新认识带来了文学批评观念的变革;在观念变革的启发下批评个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正是这种文化氛围与文学思潮的浸润,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呈现了多种派别与型态。到了90年代,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派别与型态,又发生一系列的嬗变。 (一)新传统派,或称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派。人们对这一批评派别并不陌生,它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主导派别。这里冠以“新”,是  相似文献   

17.
小说评点熔批评、欣赏及理论于一炉,它在中国学批评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小说理论的一份宝贵遗产。本从小说评点的形态、小说评点的特征以及其理论意义和价值,作了初步探讨。这对建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小说美学,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学理论,将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文学批评视野中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学致力于中国学批评的现代转型研究,但要将中国学批评成功地进行现代转型,首先必须澄清三个问题,即何为中国学批评的“转型”,何为中国学批评的“现代”,何为中国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中国学批评的现代转型是一项世纪性的课题,众多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而百年来的转型历史就是由这各种力量的“合力”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勇慧 《培训与研究》2003,20(3):14-17
在中国20世纪学理论批评史上,李健吾的学批评呈现出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迟异于“自发的批评”和“职业的批评”。本通过对李健吾学批评的总体考察,从中把握出其独特性源于他在从事批评时的自由心态与纯正的艺术趣味。在学批评面临诸多困境的今天,重新观照李健吾的学批评,无疑对于当下学批评理论的建构、理性批评氛围的形成以及批评言说方式的丰富,具有多层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批评的任务是分析研究作家作品、学思潮和学流派,帮助读正确鉴赏和理解各种学现象,总结创作经验,推动学发展。本从学批评和价值取向、学的话语批评、学批评精神的屈从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