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是用语言做媒介,画则是用线条和色彩做媒介。但一首好诗往往被人们说成是一幅画;同样一幅好的画又往往被称为是一首妙诗。然而诗与画的融合并非易事。莱辛说:“第一个对画和诗进行比较的人是一个具有精微感觉的人,他感到这两种艺术对他所发生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我想用诗家之心、画家之意进行艺术创作的人,无疑也是一位具有精微  相似文献   

2.
诗画交融现象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中得到了精到概括。“诗中画”的“诗”与“画中诗”的“画”,指的是作为物化形态的诗、画作品,可称为“外文本”。“诗中画”的“画”与“画中诗”的“诗”则是在主体头脑中形成的“画境”与“诗意”,是意识中未外化出的联想与想象出的“内文本”。“诗中画,画中诗”是体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两个环节中的审美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主体的感知、移情、记忆、想象、联想等心理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陶博吾先生是位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的艺术家。他的诗 ,内容丰富、意境深远、格调高雅、个性强烈。他的书法不受千古法度技巧的束缚 ,作书时任其纵横交错 ,自由舒展 ,笔笔中锋 ,内气充盈郁勃 ,意趣天成。他的画 ,既得古人画理、画法之精髓、自然之钟灵秀气 ,又不拘于传统成法而极具创新精神。尤其是陶博吾先生的石鼓文、散氏盘集联更是前无古人。陶博吾先生之所以能成为有口皆碑的诗书画大师 ,是由诸多因素合成的。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项 ,也难以成为当今的陶博吾。一、大自然的熏陶陶博吾1900年生于江西彭泽县。彭泽背靠屋山 ,面临鄱…  相似文献   

4.
诗与画作为两种紧密联系的艺术样式,被称为孪生姊妹。“书画异名而同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等名言隽语足以表现二者作为姊妹艺术的相通互借之处。然而,诗与画毕竟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其特殊性自不待言。况且中西艺术史上关于诗画的比较研究又是以各自的艺术实践为基础的,同样是诗,或同佯是画,在中西方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特征。所以本文就以中西方传统的诗画对比观为基点来探讨它们各自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众所周知,在诗与画的关系上,苏轼倾向于“诗画同律”说。在《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中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名言,而在《书摩诘蓝田烟雨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吴昌硕是我国书画艺术史上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他在诗、书、画、印上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以天为徒”、“以古为徒”是他书法创作与审美的终生追求。  相似文献   

6.
徐渭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明代作家,诗、、书、画无不精通。其为人却放荡不羁,及其看重个性自我。徐渭在人格上对自我的重视折射在他的诗创作中,则体现为自我表现意识和个性精神的突出。他在诗创作中大力提倡抒写真我,呼唤个性化的诗创作,并通过“以自戕”的方式,体现出独特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总有他的一幅肖像,“人心不同,各有其面”,描写人物的外部特征,往往有助于对人物精神和灵魂的表现.无论是“相由心生”的映衬还是“心面背离”的反差,都会对塑造一个鲜活的人物有着重要的作用.明代画论家李贽在《诗画》中提到,“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这节课,教师尝试从“描形、绘态、传神”入手,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在练笔中提升.  相似文献   

8.
王维是盛唐时的一位艺术大师。他诗、书、画、乐无不精擅,而尤以诗才名世。人们研究王维多以绘画的角度谈其诗歌成就,而鲜有将王维的诗、画作为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加以比较,得其异同。本文将从王维诗和画的意境、禅理、章法诸方面具体阐述王维诗和画之共性。  相似文献   

9.
“诗中的画不能产生画中的画,画中的画也不能产生诗中的画。”这个“诗画异质”的见解,是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的一个具有很高美学价值的观点。他从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入手,从“画”这个一般概念中发掘出了诗中“画”和画中“画”的个别特性。至今仍有探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评价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人们常以苏轼所言“诗中有画”为不刊之论,实际上却是一种片面之词。这种片面性的出现,其责任不在于苏轼而在于后人;因为苏轼此言是在欣赏了王维的山水名画《蓝田烟雨图》之后写的。他说:“味摩诘之诗,涛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很明显,他这是在就画论诗。就画论诗,无须旁及其他,此说确实深中肯綮。而后来的评论者却抛开苏轼“就画论诗”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将之扩大为王维山水田园诗典型的甚至唯一的艺术特色,那就不免片面了。  相似文献   

11.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得罪显官豪门而被罢官。擅画兰竹,“扬州八怪”之一。他的题画竹诗与竹画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其题画竹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枝一叶总关情”等名句,使郑板桥的题画竹诗更显示出鉴赏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暮江吟》是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时节 ,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的美丽景色 ,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全诗文字凝炼 ,通俗易懂 ,以时间为序 ,抓住了傍晚和夜晚不同时间里江边景物的特征 ,在读者的眼前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深秋风景画。教学中 ,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 ,画一画 ,写一写 ,从而学好这首诗。一、读一读 ,理解诗意这首诗语言质朴 ,诗意浅显 ,学生只要对照文中的注释 ,就可以大致理解诗的意思。1 指名朗读 ,注意正音。2 自读 ,参照注释或联系诗句想想“残阳”、“铺”、“瑟瑟”、“可怜”、“似”的…  相似文献   

13.
王金涛 《师道》2014,(5):6-8
我喜欢读郑板桥的诗。也喜欢品他的画。尤其是他笔下的那风中的“瘦竹”——“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我自喻也是“一枝清瘦竹”,人瘦,但精神,所以没作渔竿,而做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1997年7月,带着几许彷徨与不愿,我总算读完了中师。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毕业前夕很想被“保送”。甚至想自费考读海州师范大专班,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相似文献   

14.
国画大师钱松素以其山水画闻名海内外,他被称为中国“新山水画”代表画家之一。众所周知,钱松市以画山水为主,兼画花鸟。而称道其人物画,似乎就不多闻了。其实,钱老于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画,无所不精。正如徐悲鸿、张大干等大师一样,钱松费在国画中“三者并举”、“三花齐放”。所不同的,从钱老一生历史来看,解放前他是“三者并举”;解放后则以山水为主,50年代兼画花鸟、人物;6O年代以后仍兼画花鸟,少画人物。直至晚年,其人物画无异“凤毛城角”了。为此,我们在重其山水、花鸟时,亦不能轻其人物。为深入学习、研究其…  相似文献   

15.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得罪显官豪门而被罢官。擅画兰竹,“扬州八怪”之一。他的题画竹诗与竹画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其题画竹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枝一叶总关情”等名句,使郑板桥的题画竹诗更显示出鉴赏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不少读者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语,只明其意,不知其来由,其实个中有典故。 据史考查,我国秦汉时期的绘画,大都以人物故事为主,山水画是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唐人开元年间,出了个山水画家叫王维,字摩诘,他不但擅长画画,诗也写得很美妙。后来辞官归故里,以诗画自娱,闲来描绘家乡的林木山川,画图饶有诗意,在我国山水画中,他独创了一格。 北宋年间,有位亦能工画的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大为赞赏王维的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名士苏东坡这一评议,不但中肯、精辟,而且很有感染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语就广为流传了。自此,人们把王维这一派画中含有诗意的佳品,称做“无声诗”;反之,赞其抒写山水情调的  相似文献   

17.
清代著名画竹大师郑板桥曾有不少画竹的风趣谈,其中最令人喜爱的是他总结画竹经验的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是他积40年创作经验的结晶,可以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对于物理教育工作者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一、写真情实感所面临的问题1.“写真情实感”能否成立?韩非子曾述及画人与画鬼之辨,结论是画鬼较画人容易。张远山先生在《寓言的密码》中认为这是对想象力的贬低。我认为这是对表达真情实感的畏难之论。真情实感可以写出来吗?要使这一命题成立,其一,是不能像“画鬼”那样写一种无意义的真情实感。相传乾隆皇帝有一次下江南,进得一园,取其名为“真有趣”,纪晓岚请将“有”字赐给他,实则将其名改为“真趣”。“真有趣”与“真趣”仅有一字之差,但前者乃是日常语言,它表达的是一种人所共知的真情实感;后者则被铸炼为文学语言了,它所表达的就…  相似文献   

19.
怎样写景物     
同学们每次遇到写景的作文,总有一种写不下去的感觉。在此,我想跟大家谈一谈怎样写景物。写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这一点同学们都清楚。要把景物写好,关键的是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同学们都读过宋代画家文与可画竹子的故事吧。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曾经在骄阳下观察,在月夜里观察,在狂风中观察,在大雨中观察。最后做到了“胸有成竹”,他画起竹子来才那么得心应手。我想写景跟文与可画竹子差不多。如果你的心中没有竹子的风采,光知道画竹子的顺序,那有什么用呢?所以,要写景,观察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20.
《登鹳雀楼》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焕留给世人的不朽之作 ,短短 2 0个字 ,既写出了登楼所见美景 ,又借景抒发了作者的感受。在教学中 ,我们采用了“画画、看看”的方法 ,以加强教学直观性。一、画首先让学生一边听配乐朗诵 ,一边根据自己的理解 ,想像这首诗所描绘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然后让学生画一画 ,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有学生画了这样一幅图 (见下图 ) ,在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 ,许多同学表示了不同观点 ,认为画得不恰当 :诗中有“白日依山尽”句 ,但他只抓住了“依”意而没有表现诗中“尽”味。这时我们利用课件在大屏幕上出示情景 :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